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电影《饥饿站台》,《饥饿站台》和《雪国列车》无论是背景还是想传递的内核都十分相似,但前者干练的文戏恰好与整部电影生猛、直白的风格相辅相成,没有出现后者在一部好莱坞式的寓言里非要用含蓄的东方习惯点出核心的遗憾,这点很加分。当极简的象征主义成为叙事工具,导演和观众的沟通本就该轻松简洁,用大量的文本去解读浅显到近乎明喻的概念是浪费。
所谓的“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其实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善的微缩社会,在这里,所有的财富和社会资源被简化成一桌看似分量很足,但其实根本不够分的美食,于是上层人随心所欲,中层人勉强果腹,最下面的人连残羹冷炙都分不到,只能自相残杀,靠同类的血肉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我们无从得知这个机构究竟是什么,故事也没有表明这场实验的目的,从进入这个垂直管理中心,囚犯们只能等待每天的食物。
电影中没有着重表现人之恶,在这样生存环境中,人性恶劣是必然的。而希望改变,希望共同团结,希望逃出这个地方的人才是这个实验场中异端。开头说监狱里住着三种人:上面的人、下面的人和落下来的人,这三种身份暗喻的其实就是统治者、被压迫者和变革者。变革者其实不能完全代表“被压迫的穷人”这个阶层,因为“落下来”的前提是“上去过”。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上去指的不仅是拥有改革的权力,而是对教育资源的占有,这点从男主以一个天真的知识分子形象登场就可以反映出来——监狱的楼层流动是随机的,这就代表每个人都有可能一窥底层的残酷,也都有机会享受上层的特权,可为什么之前那些住在上面,同时有着底层生活经历的人没有一个想过反抗,而只是一再重复压迫的轮回?从男主死掉的第一个狱友菜刀老头,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谋杀案”负责者的身份可以看出。
监狱里像男主这样自愿来体验生活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有过案底的凶犯。归根结底,书籍代表的文明是男主和其他人最根本的区别,知识让他的思想有开化的机会。想要重塑体制,你必须先了解现行体制内的文明和秩序,包括它的特征、弱点、可行的沟通和改革方式,光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远远不够。主角和三个室友的经历铺垫成为他的觉醒之路。
从实验的开始就希望能改变现有的秩序,让每一层都有食物吃。经历冲击开始接受规则,再质疑规则到最后行动尝试改变,最终付出了代价,把信息带到顶层,故事戛然而止。升降台的设定挺有意思的,随便你吃但是食物不可以私带,否则就会冷死或者热死。每个月会释放麻醉气体,然后重新随机分配楼层。升降台上的食物可以看得出是根据电影里的厨师精心制作的,哪怕上面出现一根头发丝都是要受到严厉指责的。
而食物也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制定的汇总,在第一层可能还是满汉全席,到后面几层就满是狼藉了。就好比电影中也有一名管理层的女性,她一直以为这座监狱是为了培养人的人性的,但是当她发现,与其说服这群人,还不如警告他们在会在他们吃的饭上拉屎来的更为直接,说服和暴力解决形成了冲突,人们不会关注下面的人吃的好不好,怎么存活,只会关注眼前,自己吃的开心吃得欢就行,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并不是自私,而是人的本质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