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张译及其新片《万里归途》,从《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始

关于张译及其新片《万里归途》,如果我说几句坦诚的话会被人抨击吗?

张译,我是从《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始对他有印象的,《团》是一部神奇的电视剧,里边的每一位演员都非常出色,每一个配角都演出了主角才有的艺术张力,每个角色都演出了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包括张译。

相隔这么多年再回头去看,我仍然觉得《团》剧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尊敬,每一个人都很伟大!遗憾的是后边两集没能拍出来,不然真的称得上完美了!后来再也看不到这么优秀的作品。

张译在片中饰演孟烦了,也称孟瘸子

他的“老书呆子”父亲在片中感叹:“诺大个中国就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让人不禁泪目,面对国破家亡和倭虏侵略,老书呆子们如何能理解日本为何要灭亡中国的野心和残忍,更理解不了当时的中国军队为何会节节败退,甚至退无可退。

孟烦了当着父亲的面和闯进屋里的日本鬼子扭打在一起,并用刺刀把对方杀死。也许这时候的孟父才发现,当年那个乖巧的少爷已经成了一名杀鬼子不眨眼的军人了。

孟烦了问他的父亲:“了儿的苟活,对爹爹而言,终究是难堪还是骄傲?”

这些对话无不戳中人的心窝,让人难过!只有对那段历史,对那样的军人,对曾经的苦难和百姓的艰辛无奈有深切的理解,才能拍出这样的电视剧,才能演好这样的角色。

这部片出了很多大腕,过去了这么多年,张译也不知不觉地从配角变成影帝了。他后来还有不少出色的表演,像《攀登者》中饰演的曲松林也演得非常到位,把人物拿捏得很准,而该片中的吴京用力过猛,对人物的演绎相对失真。

之后张译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开始饰演主角,我对他的看法却因为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1、在某影片的推介会上,台上站着我国很多位顶流艺人,张译因为没有在片中出演角色等原因,在台下和其他观众坐在一起,当问到他怎么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他用某位景仰的日本电影大咖的言论来论证这部电影很不错。当时的氛围有点冷,因为台上全是我国的顶流艺人,他用日本某位大咖的言论来论证我们的作品,多少有点格格不入,这是小事,我更关注他内心对日本文化的爱慕之意。

2、虽然主演之路还没完全展开,但他已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咖位与往日不同了。北京某国家级的大会议开完后,黄渤和他还有两位女性演员一起用手机自拍合照,他站在边上还不大愿意,王渤看懂他的意思把自己位子让出来才愉快地自拍成功。

3、最核心的一点,张译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一直都是演的配角,转到主角之后,可能一时没能适应,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发现他都缺少主角应有的张力,缺乏能撑起主角光环的段位,以至于演绎角色时略显单薄。

除了德之外,职业能力是评判一位艺人的最核心因素,基于以上三点,我目前对张译的观感有所保留,但绝不是否定,希望他在主角的位置上有更多历练之后,能有更出色的作品展示给大众。

关于电影《万里归途》,像这样的影片我是一定会去看的,但我越来越害怕心灵会受到伤害。这么好的题材,如果制作团队的能力不够、或者信念上缺乏力量,又或者屁股坐得不正,是很容易被糟蹋的,而观众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对这部影片的观感,我首先想到的两个字是:出戏!

自洽性是电影要保障的基础要素,但片中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得很牵强,煽情是足够煽情了,但在具体演绎上,却像告诉观众说:“我很煽情,快点感动。”

制片方已经很用力地搭起一个恢宏的撤侨大框架,可惜张译还是那个张译,暂时没能见到多少改变,影片想用英雄主义来模糊主旋律的影子,自然也没能成功,最终的结果是主旋律过于刻意,有失于生硬,英雄主义即变得拉垮,根本雄不起来。

宣传方给它打文版战狼的标签,也不想想战狼2为什么这么成功,因为里边有爆炸有流血吗?还是有吴京?那是因为战狼2能给到观众强烈的力量感、信念感、能获得精神力的加持,大大提涨了中国人的信心和士气!

美国大片之所以吸引人,其最受人欢迎的既不是枪炮,也不是主角有多高大,而在于其中蕴含了强大的力量感,强烈的信念感和价值观宣传,这些元素让人不知不觉就沉迷在其中。

《万里归途》既没有主旋律的厚实内涵,也不见到英雄主义的张力和丰满,大多都是煽情片段的堆积,而在细节上又缺乏逻辑性,所以很难给它打高分。如果真的给了高分,也是针对其中宣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旋律,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也可能是我要求太高了,毕竟连很多人给好评的《红海行动》我都觉得遗憾。正如下图我所写文章的片段所指:

其实在电影市场能出现这么多类似的题材作品已经是一种进步了,相信我国的电影人会做得越来越好,毕竟这么大的电影市场摆在这里,他们不把电影拍好点,怎么收割票房呢?最后说一说这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我觉得对一张票钱来说它还是物有所值的,建议和家人或对象一起观看。

影帝张译是一位值得被期待的演员,也是一位大咖,希望他早日获得突破,给观众们奉献出更多的好作品。

剧情介绍电影张译万里归途阿尔法世军事

有用 (348)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