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在词典中的释义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微信朋友圈里的水滴筹,同学同事生病后的募捐,灾难爆发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在这个向来提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亿万中国人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做着自己的慈善。
可在拥有文化积淀与人口基数的中国,慈善业却显得混乱甚至一度陷入舆论的漩涡,做慈善竟渐渐成了富豪们讳莫如深的东西。即便是曾经号称“中国首善”的陈光标现在也没了声音,而窦文涛对慈善的评论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慈善业的思考。
隐身的“首善”
在今天提到陈光标,很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对00后来讲,更是一个无比陌生的名字。但陈光标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中国慈善业数年的时间。曾经风光无限的“首富”在今天却显得格外得低调。
陈光标第一次被全国广泛知晓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的西南部撕裂开一道巨大的伤口,伴随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大型企业,全国各地的人开始参与缝合这道伤口。
当时有这样两则报道,“60辆大型机械,120人的队伍,30个小时星夜兼程千里驰援汶川。”“你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我向你表示致敬。”,前者是媒体的报道,后者是温总理对陈光标的评价。
在汶川地震期间,陈光标以千里驰援汶川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而受到温总理的肯定更是为他赚足了口碑,大善人的形象也彻底在全国人心中立了起来。此后,陈光标的慈善之路开始更加的“疯狂”。
用疯狂来形容陈光标的慈善是不为过的。10年用三千多万元搭建“钱墙”来宣传自己做慈善;12年将两亿多人民币堆成山声称以此鼓励中国青少年发明创新;14年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大力宣传自己将在美国做慈善……
不同于现在很多亿万富翁地低调行事,高调一直以来都是陈光标做慈善最鲜明的特征,搭钱墙、堆钱山、登报纸为自己的慈善做宣传,也因此陈光标的名字一直活跃在各个媒体和报纸上。
而这份高调给了陈光标足够的知名度,而他胸怀天下、回报社会的形象一度牢牢地树立在人们心中。可也正是这种高调,使得群众开始对这个举着喇叭做慈善的人渐渐产生了反感。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刚开始声称无所谓的陈光标,在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终于低调起来。
这个曾经的“首富”从高举旗帜生怕别人不知道到现在几乎“隐身”,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过分高调的行事风格,在质疑的声浪下,陈光标大善人的人设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也引申出了问题,一如窦文涛所言,被搞后没人敢捐钱慈善了。
变了味的慈善
对陈光标的质疑,最先开始于对他过分高调的行事风格的批评指责,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和陈光标依旧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这个“大善人”的人设也开始遭到了质疑。
受捐单位不存在,捐献项目未落实,千里驰援也只是摆拍作秀,舆论的矛头指向了陈光标,而作假与假慈善成为了攻击最为猛烈的点。媒体报纸上刊登的调查记录、证据让陈光标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到今天关于真假慈善的风波已经平息,陈光标也已经偃旗息鼓开始专心做起了自己的企业管理,先放下已经一地鸡毛的真假慈善不谈,陈光标的身上确有诸多疑点,而其高调的行事风格像是已经把慈善当作了自己的事业在经营。
一边在大张旗鼓的砸钱做慈善,一边又在自己新的产业上抛头露面,值得注意的是,陈光标在宣传自己的产业上,常常拿来作为宣传噱头的,正是自己“大善人”的身份,这种高调,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在利用慈善为来收获自己想要的名和利。
12年陈光标声称自己将会在北上广设立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的售价在4到5元。在今天看来,售卖空气像是在哗众取宠,但仔细研究会发现,陈光标宣布售卖新鲜空气的时机正处在几次大张旗鼓的慈善之后。
类似的,陈光标曾跨行业做过许多产品,从凉茶到减肥,相似的是,产品的宣传总是会着重强调陈光标本身做慈善的善人身份。
慈善像是陈光标做生意的资本,利用慈善带来的名望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当慈善变了味道,它所带来的令人敬仰的神圣的光环也自然会消退。在陈光标之外,中国慈善界的争议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红十字会作为国家级的慈善组织,曾经郭美美事件的爆出使之陷入口诛笔伐的声讨中,而在疫情期间武汉红十字的行为以及含糊其辞的解释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到今天,如窦文涛所言“没人敢捐钱慈善了”,本该纯粹无暇的慈善在中国却蒙上了一层阴影。
郭美美
回归最纯粹的冲动
“施恩不图报,图报非君子。”这是古代中国人的慈善观念,陈光标在拿着钱想要给台湾民众时,台湾人也是这样告诉他的。笔者认为,慈善,不过是最纯粹的冲动,而冲动本身是从来不会因为外部利益的干扰而开始或中断的。
慈善是实现个人追求的冲动。往小了说,慈善终归是个人的举动,而是否做慈善最终也是个人的选择。
抗战老兵数年如一日地捡空瓶儿换钱,最后将积攒的几万元尽数捐给灾区。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从古代对兼济天下的推崇到现代雷锋精神的推广,乐善好施向来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传统,做慈善也成了无数人实现个人追求的途径。
最简单直接的体现,普通民众会自发地为灾区捐款捐物,在抗疫期间,更有许多人自告奋勇开着卡车逆行前往灾区送上生活物资。因此说,做慈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实现个人追求的冲动,在今天的慈善界,这种最纯粹的冲动显得弥足珍贵。
慈善是对承担社会责任的冲动。普通百姓向灾区捐款捐物也叫慈善,而个体的这种行为大都是自发且不求回报的,这里不做过多讨论。在较大层面的慈善,主要集中在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身上。
作为新的“中国首善”,玻璃大王曹德旺在做慈善上也是不遗余力的,但与陈光标不同,曹德旺的慈善对自己、对慈善机构更加严格,也更加透明。10年西南大旱,曹德旺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灾区捐款两亿元,没有草率地捐钱走人,曹德旺坚持参与了捐款的监督。
最终在由曹氏父子组成的监督委员会监管下,这笔善款真正落实到了灾区群众中去。回顾曹德旺的成功史,既有自己胆大心细的决策,又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扶持。
也因此,在取得巨大成功后的曹德旺才会迫不及待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这就是做慈善需要的最纯粹的冲动。反哺社会、回报社会,成功的企业家做慈善,最初的愿景都应当是这八个字,在国家政策资源哺育下成长的企业家,也应当有着这种承担社会责任的冲动。
陈光标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郭美美的声音也渐渐被人们抛到脑后,慈善界的整顿与重启仍旧值得人们的思考,在这个没人敢捐钱搞慈善的时候,也许回归最纯粹的冲动,才能唤起人们对慈善原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