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过去的“暑期档”,国产电影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接踵而来的“中秋档”能否铆足劲,继续把观众留住,成为了业内外都在关注的焦点,不过,作为该档期“排面”最足的一部电影,阵容格外豪华的《世间有她》却意外的口碑失利,是女性主义的创作理念仅仅沦为了噱头?还是“导演拼盘”这一类型已经引发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世间有她》的“得”与“失”。
演员亮眼,故事单薄
作为一部以疫情为背景的影片,《世间有她》没有选择近年来已经被影视作品多次展现过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更小、更平凡的切入点,把视角对准疫情之下的女性,观察她们是如何在突如其来的困境中处理微妙的婆媳、情侣、夫妻关系。
一般我们会认为,女性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感知更敏锐,也更擅长刻画细腻的感情,但从目前的口碑反馈来看,《世间有她》非常遗憾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三位导演想要捕捉平淡人生中的汹涌时刻,“于无声处听惊雷”,却败北在故事的散乱与单薄。
李少红执导的第一个单元,讲述了疫情来临后,老公和儿子为了安全转移到别处,先后感染的婆婆和儿媳单独生活在了同一屋檐下,过往被掩盖的分歧此时变的更加明显,老一辈的观念是为儿女奉献全部,而新一代则觉得女人要先爱自己,火药味十足的对抗后,两人放下矛盾,逐渐走向了理解与包容……
这个故事抛开设定陈旧、无新意不说,篇幅的限制让其观感生硬,人物的成长和情节的转折都缺乏顺滑有效的铺垫。比如,婆婆因为听到了儿媳在电话里对父母报喜不报忧,就“幡然醒悟”,突然内疚感上头,解开了所有矛盾,难免让人觉得有种“公益广告”的既视感,为了“大团圆”而“大团圆”。
陈冲执导的第二个单元,把镜头对准了一对儿被疫情分隔两地的普通小情侣,细节十分的充足,镜头语言也非常风格化,日常生活的黑白色调与手机中温馨彩色的对比,可以看出导演的巧思,既暗示了两人之间悲剧的结局,又展现了恋爱中完全掩盖不了,满要溢出来的甜蜜。
这一单元最大的问题同样还是寡淡如“白开水”的叙事,几乎没有剧情的起承转合,影片把空间、节奏完全让度给演员,最终变成了一出个人“演技秀”。
张艾嘉执导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内容完成度最高,也是观众反馈最好的一个单元,作为女性,静思挣扎在母亲与记者两个身份中间,她既不想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又很难在家庭与职业之间找到平衡,与丈夫的关系岌岌可危。
疫情的外部刺激,让夫妻之间爆发了争吵,故事也来到了高潮,二胎对女性精力、体力的消耗,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丈夫、父亲身份的缺位,家务责任并不平均的分配等等……,都被残酷的剖开,摆在了台面上,不过,在“她题材”已经遍地开花的今天,这种对女性困境缺乏深层挖掘,只是浅尝辄止的展示,无异于“隔靴搔痒”,很难直戳痛点,引发受众深切的共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演员的表演是该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周迅把沈玥与婆婆之间微妙的感情互动诠释的淋漓尽致,从一开始的别扭、关心、隐忍,到因为一盒带鱼爆发,情绪近乎崩溃,无处可去只能茫然的站在过街天桥上,克制的分寸感拿捏的恰到好处。
郑秀文作为香港电影鼎盛时期“港女”形象的代表,她身上坚韧、干练的气质颇为独特,和梁静思这个人物也十分的适配,只要站在那里,一个要强努力、却因为家庭陷入疲惫焦灼的职场女性,就已经跃然荧幕之上。
除了中生代演员,影片中新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易烊千玺虽然戏份不多,但这种散发着“青春荷尔蒙”气息的“白月光”男友形象,对他来说并不难把握,甚至可以称得上驾轻就熟。饰演小鹿的黄米依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也塑造出了角色独有的生命力与美感,关心、忧虑、痛苦、绝望等情绪都处理的非常精准,未来应该大有可为。
导演拼盘,是“盛筵”还是“桎梏”?
谈及《世间有她》,自然不可忽视它最重要的一个标签,那就是“导演拼盘电影”,从“我和我的XX”系列,到《你是我的春天》,再到《世间有她》,前几年风光无限的该类型,真的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吗?
这个话题,还是要从“拼盘电影”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它的优势、劣势说起。
“拼盘电影”也叫“集锦电影”,它区别于一般常见的故事片,由三到五个单元串联起来,分别由不同主角演绎不同故事,“导演拼盘电影”则是“拼盘电影”的再细分,顾名思义,就是每一单元都由不同导演掌舵,最后再汇集成片。
国产电影市场中的“导演拼盘片”,曾在2015年~2016来到第一次创作高峰,以爱情题材为主流,例如《一路惊喜》《恋爱中的城市》《奔爱》等等。但众所周知,爱情片一直是我国电影工业的弱项,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作品寥寥无几,这几部电影上映后,成绩也不出所料平平无奇,特别是集合了管虎、高群书、张一白等知名大导,和章子怡、彭于晏等一线明星的《奔爱》,仅仅收获票房4746万,被观众诟病为“圈钱烂片”。
自此之后,“导演拼盘电影”一蹶不振,在市场上消失了三年,直到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这部以商业化思维开发的红色大片引爆大荧幕,该类型终于找到了最正确的打开方式,那就是与主旋律题材“联姻”。
为什么主旋律题材能够把“导演拼盘电影”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第一,一直以来,“拼盘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多位明星和多位名导的加盟,主旋律电影作为广电的政治任务,自然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做到顶配,为大家带来其它题材、类型中绝对不可能看到的阵容。
第二,通过“群体情绪”达到“仪式”效果。“我和我的XX”系列从第一部到第三部,都选择于国庆节上映,配合着充满着“民族自信”与“爱国情怀”的内容,给观众带来了和过年在家就要看“春晚”一样的思维惯性,乐于贡献票房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尽管如此,主旋律“拼盘”的颓势仍旧越来越明显,2021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辈》仅收获票房14.76亿,与第一部相比近乎腰斩。今年上映,没有“情怀杀”加持的《你是我的春天》和《世间有她》更是彻底“滑铁卢”,将“导演拼盘片”的劣势暴露无遗。
首先,“拼盘电影”的本质是短片结集,这种模式固然有创作效率高、周期短的优势,但小巧的篇幅,也会让故事深度有限,难以承载复杂的起承转合,人物扁平缺乏弧光,各单元之间容易出现割裂的风格差异,影响整体观感。
总而言之,大部分“导演拼盘电影”,在创作上终究还是讨巧的、轻的,碰到制作和剧本都非常扎实的重工业大片,很容易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例如2021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父辈》正面对上《长津湖》,胜负瞬间决出了分晓。
那么,由此来看,高潮过后的“导演拼盘电影”注定会迎来熄火吗?其实倒也未必,在观众审美不断提升的当下,不管什么类型,大家需求的都是好内容、好故事,如果“拼盘电影”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克服叙事简单的弱项,未必不能再度取得好成绩。此外,既然观众已经看腻了简单的拼接与线性叙事,是不是可以在结构上下功夫,例如口碑不错的《金刚川》,三位导演分别从三个视点出发讲述同一个故事,这种打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才是内娱电影工业未来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