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真切、真情,现实主义电影《隐入烟尘》无声悲鸣的力量

刚刚过去的暑假,有一部电影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甚至可以上升到某种“现象级”的超然境界:

(1).电影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主要演员加起来不超过6人(大部分时候就两人),全部演员不过30人。前期投资才区区的200万元,算上后期的剪辑和宣发费用,不超过500万元;

(2).全部演员,除了扮演女主的为职业演员外,其余的都是普通群众客串,客串的90%是导演本人的亲戚,皆为零演出经验;

(3).电影是农村题材,而且还是西北荒凉、苦寒、贫穷的农村,这是非常冷门的题材,与如今的主旋律有点格格不入;

(4).电影刚上映的前两天,票房不到200万;上映整整一个月,院线票房竟未达3000万。但是从8月中下旬,它就开始火爆发力,一路逆袭,截止到9月7日,它的总票房已突破了1亿元大关!

这部堪称“现象级”的现实主义文艺题材电影,就是异常火热的《隐入烟尘》。豆瓣评分高达8.5分,这是2022年以来得分最高的一部电影。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是毁誉参半,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誉之者认为,这是21世纪20年代的《活着》,真实深刻、细节拉满。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当代中国底层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是新时代农民生存抗争的史诗。

毁之者认为,这部电影过于暴露和暗黑,贩卖焦虑、制造对立,人物形象过于木讷、呆滞、冷漠,很多剧情和问题的设置流于表面形式,用所谓的“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戏耍观众的感情。

两种观点和论调,孰是孰非?

我个人认为,尽管将《隐入烟尘》比作“当代版的《活着》”有过誉和夸张之嫌,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其自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

这个艺术魅力就是真实、真切和真情的艺术张力,是现实主义那道震撼人心的光芒抚慰平人的内心不可名状的躁动。

1

因为真实,方能不朽

导演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平铺直叙的镜头,为观众解构了中国西北农村社会的生态,没有滤镜,更没有一桢的特效。

这种生态,既有温情的一面(夫妻俩的互相怜惜搀扶彼此取暖),但更多的是残酷的一面(男主被周围的人狠心地压榨奴役,女主则受尽歧视和屈辱)。

冷漠冷血和贪婪绝情的事儿,每时每刻都在马老四和他的妻子曹贵英的身边上演。让人无不感到痛心和窒息。

2

因为真切,所以精彩

男主遭受无穷无尽的欺凌压榨,逆来顺受,也许在现实中的确不大可能会发生。尤其是三哥马有铜对他的态度,不榨干最后一滴血决不罢休的狰狞,这种冷酷无情和深沉的压抑,叫人匪夷所思,甚至摸不着头脑。

但是电影在这方面的呈现却非常真切,很精彩,很是扣人心弦,让人深切地理解底层社会小人物的命运和他们无奈的抗争,很有情境的感染力。

3

因为真情,悲鸣才有力量

电影讲述的是形如蝼蚁的底层农民,在各种压迫驱使、巧取豪夺之下的生存现状。

导演大量采用白描的叙事手法,近景拍摄,犹如日常“跟拍”一样,很直观具象地在荧幕上再现他们的每个生活和劳作环节。观众仿佛看纪录片似的具体了解到一个(对)农民简单又卑微的生活。

但是,导演又不是简单地把他(们)的日常照搬到荧幕上,而是注入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在里面。克制、压抑和隐忍的镜头背后,是一股遏制不住的汹涌情感在奔腾流淌,同情、敬畏和礼赞交织,让一个光棍老男人和他可怜的残疾病妻的形象瞬间生动立体和丰满起来,而不只是苦滴滴、悲戚戚地唯一表达言语。从而走入更多观众的心田,产生共鸣,进而获取力量。

4

现实主义拥有治愈的神力

《隐入烟尘》堪称是近十年来,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之作。

它的逆袭和成功,再次生动地证明现实主义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恒久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拥有治愈世间一切不平不快的神力。

我个人坚定地认为,与其他文艺流派和表现形式相比较而言,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者(包括但不限于作家、编剧、导演等)更容易出力作、出巨著(甚至是划时代的鸿篇巨制)。

因为现实主义流派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社会、阶层以及人生不同发展和冲突阶段的洞察与思索,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引起最广泛的共鸣,被各界人民群众寄予厚望。这种生命力旺盛的文学艺术作品(小说、影视剧、舞台剧等),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人们奋勇前行的道路,为人们源源不断地供应精神食粮,治愈受创伤的精神世界,慰藉安抚内心。

这就是以现实主义为骨干的文艺创作的神奇力量!

愿《隐入烟尘》做一个先行者,引领和感召更多优秀的电影人,把镜头向下,对准苍茫厚重的大地和这片土地上平凡不屈生生不息的人们,从他们的身上汲取营养和力量,创作更多震撼人心的时代佳作。

镜头向下、对焦大地,电影才能深入人心,更具有艺术生命力——或许,这就是《隐入烟尘》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电影资讯隐入烟尘老白的文社会

有用 (196)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