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诗词文章创作的包容之态令人震惊,当然也或许是因为社会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或者是诗词文章流传广度有限的问题,他们不仅允许出现“套用”“集句”,还允许有的人对前辈们的诗歌修修改改,之后编撰选诗集刊刻出版,所以其实现代人看到的一些诗歌版本,很有可能都是被改动过的。
现在被确切认为改动过的诗有李白的《将进酒》,最有力的证据是近代学者在敦煌残卷中发现了唐抄本的《将进酒》,并且最终大家都更倾向于唐抄本的《将进酒》才是原版,现在课本上学的那是“假诗”,至于证据从何而来,先来分别看一看这两首诗,课本中的版本大家都很熟悉,它是这样的:
再来看一下敦煌唐抄本,它叫《惜樽空》:
这两个版本的区别在哪里?
1.
《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惜樽空》: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
2.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惜樽空》: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
3.
《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惜樽空》:岑夫子,丹丘生,(缺2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
4.
《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惜樽空》:钟鼓玉帛岂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5.
《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惜樽空》:古来贤圣皆死尽,唯有饮者留其名。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惜樽空》确实更符合常理,譬如1中将《惜樽空》的“床头”换为《将进酒》的“高堂”,就是不对的。
“高堂”在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顶多6个意思,最普遍和常用的就2个,一个是“大堂”,一个是“父母”。
而原句大意是:从(某个地方)镜子中看到了苍苍白发。
从大堂的镜子中看到苍苍白发是不是奇奇怪怪的?没几个人家里面会在大堂中挂镜子吧?还特意从大堂的镜子去看!
但如果是床头的镜子就比较说得通了,古人的卧室里总归是会有几面铜镜的,精致一点的还有穿衣镜。
将“青云”换成了“青丝”,也是有问题的。
可以看到这整句诗“朝如()暮成雪”,用上了“如”和“成”。
但是“青丝”在古代就是指“黑头发”,就是黑色的一根根的头发;
而“青云”它本是有将盘起来的黑色头发比作“云”的意思,形容发式精致,头发茂密,似一团云环绕。
也就是说如果是“青丝”的话,根本没有必要用“如”,因为会翻译成:早上黑色的头发像黑色的头发,晚上黑色的头发成白色的雪花。
用“青云”就不一样了,直直地翻译过来是:早上黑色头发像云一样,晚上就成雪一样的白色头发。“云”和“雪”本也是对应的存在。
其它还有,这里也就不一一说明,总之《惜樽空》在不少人眼里是原版的可能性就是大于《将进酒》,加上还有部分韵脚的问题,以及很多名诗都被宋朝自视才华颇高的文人改过的事实存在,因此大家都倾向于目前所学的《将进酒》是“假诗”,有意思的是,还有不少人认为《惜樽空》比《将进酒》更狂,更符合李白的心理状态。
那么狂在哪里?即是5中所列举的区别了。
《惜樽空》写的是“古来贤圣皆死尽”,将进酒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先说“贤圣”和“圣贤”,这两个意思是不同的,“贤圣”还有可能指的是贤明的圣上,也就是“皇上”的意思。
“皆死尽”和“皆寂寞”就前者比后者更为符合意思一点,因为“寂寞”和“留名”关系不大,“寂寞”只是没有名声,“留名”对应的是不能留名,相当于被消除的人,程度是不一样的。
同时这三个字,前者也比后者更为粗放,前者就很像那种聊着聊着突然爆几句粗话,还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后者就相对文绉绉一点。
这样一来,《惜樽空》这句话的整个意思就变成了:古往今来贤明的圣上都已死尽,单单留下了我这个喝酒人的名字。
深层含义就是:有能力的君主都死了,剩下一些看不到我闪光点的君主,还留着我这种光会喝酒的人干嘛,干脆带我也一起走啊!
结合将进酒的创作背景虽然各有说法,但都是在李白仕途失意之际,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所以李白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洒脱,难免有时候过头,抱怨几句。
不过敢说“古来贤圣皆死尽”这种话,还是证明他的本质是“狂上加狂”:老子虽然不愉快,但老子也不会怂。
所以很多人更喜欢《惜樽空》。
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