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朗读者》里开场时出口成章的才华主持人,她是连霸央视多年的央视一姐,她在主持界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很多人都是优秀,可唯独她,是独一无二。
她就是“央视十佳主持人”、“央视一姐”董卿。
尽管提起董卿,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她高挑的身材、治愈的笑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骨子里透着的涵养,也更认为这样一个人一定是被宠着长大的。
但其实她温柔知性背后的故事却恰恰相反。
01 父亲严厉的爱一直影响着她“没事别总照镜子,把注意力放在正事上,家里有衣服穿就不要买新衣服,每个寒暑假都去做做兼职,感受一下真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董卿的父母都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高材生,董卿的母亲教的是物理,董卿的爷爷去世得早,董卿的父亲当时为了上学一边打工一边赚钱,吃了很多苦才考上复旦,进了报社一步步当了主编。
在董卿小的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一直对她非常严格,既不同于传统的重男轻女,也不同于现在的女儿要富养理论,父亲总在告诉她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更好,再好一些,以至于她一直生活在高压之下。
别人家的女孩子都能穿花裙子、玩游戏、看世界,董卿却经常在家里学习,就算做得好父亲也极少给她赞许和表扬,这让董卿一直没有安全感。
“他对我的严厉和苛刻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很多人听了以后都会感到非常不理解,都会反问道: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女儿能够怎样苛刻呢?”
在作家麦家《人生海海》的新书发布会上,董卿几乎抽泣着谈起童年时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平时温婉大方、镇定自若的她突然情绪失控了,一改往常的优雅。
因为父亲一贯的督促、严厉让董卿一直没有自信,甚至很自卑,她一度坦言,我到今天都仍然很自卑,因为没有父亲的赞许和认可,董卿一直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小孩。
“你可以做得更好!”
小时候,就算听了父亲的话,不管她做得多好,父亲都是雷打不动的不满意,嘴巴就像被焊铁了一样绝对不会蹦出一个夸她的字,而她似乎也很清楚父亲都是为了她好。
冲着这份沉重的爱,她从没有忤逆过父亲。
7岁以前,小董卿每天就被灌输要“吃苦”的观念,跑步、刷碗、擦地、背古诗词,她被父母从外婆身边接回来以后一直过着没有童年的生活。
别人家的女孩子穿花裙子、跳皮筋、玩洋娃娃,但这些在小董卿眼里却是天上的星星,她觉得自己每天都像做噩梦一样,甚至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或者稍微贪玩一点,父母就会严厉斥责她。
初中的时候,董卿的梦想就是做一名传媒行业的主持人,她看电视的时候最羡慕的就是荧幕上主持人的大方从容、优雅自由,但由于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过父母这关,于是她鼓起勇气和父母提了自己的想法。
毋庸置疑,她被泼冷水了。
“这行业这么冷门你以后靠她能吃饱饭吗你觉得?”
正值青春叛逆期的董卿受不了父亲一味地阻挠,于是她终于爆发了。
“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一天,风华正茂的董卿在自己家6楼的阳台写下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几天后她母亲发现以为她想不开,于是赶紧和丈夫说了。
“给她一些空间吧,也许我们干涉太过了。”
面对妻子的质疑,董卿的爸爸沉默了,也是这一次“抗议”,给董卿争取了一点喘息的时间。
上了高中以后,董卿被要求必须做清洁工体验生活,就连赚的钱也不能随便乱花,此时步入青年的她虽然理解父母的苦心,但内心依旧是抵触的。
有时候她一个人要负责10个卫生间的清洁工作,小小的身躯每天都要推着沉重的清洁车换床单、被罩,擦桌子。有时候她还要自己挪几十斤的床垫,每天干的体力活几乎和成年人相当。
她蹲在卫生间一天只能打扫3个马桶,但是这让检查工作的父亲极为不满。
“我一看到她我哇地就哭了。”
父亲的打压式教育让董卿充满压力,一度自卑。
“小时候因为我不能出去嘛,所以到玩的时间只能在家里玩,但是我爸只要说不能玩了,那我必须得停下来,否则又是一顿骂,就连吃饭都有规定。”
虽然父亲的严苛让董卿难以喘息,但是这样的严苛也形成了她的时间管理习惯,对她影响至今。
“我必须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才行,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和我必须完成的使命。虽然长大了以后父亲不要求我做得那么好了,但是只有我自己做到最好了,我的心里才会踏实。”
“如果我和别人差不多,或者是稍微比别人好一点,我都会感到很不安。这种感觉会让我自己觉得我的能力不行,我也没资格完成这样的事,那我就会陷入怀疑自己的循环。”
“我很讨厌否定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一定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以命相搏我都愿意,因为只有当把事情做好的时候,我才会觉得踏实。”
后来当董卿步入社会要靠自己去一步一个脚印打拼的时候,她慢慢就和自己和解了,也原谅了父亲。但是,她也总结出了一句话。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父亲给董卿留下的“童年阴影”被董卿逐渐转化为动力,她努力、她坚持不懈、她自律、她对自己要求也近乎苛刻。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双面的,很难改变,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努力调整心态,逐渐去适应自己、改变自己,才能将自己这个独立的人完全分离出来,不被原生所影响。
02 从小透明到“C位女王”高中毕业以后,董卿报考了杭州的一所学校,那次是父亲送她去入学的,董卿回忆说,父亲后来说,他自己回去的时候某一刹那突然发现他对我好像过于严格了,有些有愧于我。
也许是女儿不在父亲身边了,也许是父亲意识到女儿缺失了太多原本应该有的欢乐。
在学校的日子里,董卿只能拼命学习,因为她报考的只是一所大专学校。毕业那年她如愿做了主持人,只是身为一个应届生的她太过透明了。
后来她又去了上海东方卫视,本以为这里是圆梦的地方,但董卿不知道这里只是被毒打的开始。
“东方卫视的时候我根本不行的,就是小透明没人搭理你,后来我只能自己找机会,跳了槽”。
在接受采访时董卿回忆道,自己一路的奋斗史和大多数人一样并无二致,就像一个刚毕业的普通大学生一样,靠自己无数个夜里的奋起、坚持换来的。
本以为跳槽就万事大吉了,但过去以后董卿还是个不重要的主持人。
于是她开始反思,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要有自己的特色、底蕴,于是董卿不再幻想一步登天,而是开始不断学习。
《红楼梦》《唐诗宋词》,董卿每天逼着自己读书,就像父亲曾经逼迫她那样。
日复一日,披星戴月,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董卿终于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主持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成了她的专属形容词。
后来她创办了《朗读者》这个节目,她读到了作者麦家的来信,信中说:“我曾非常讨厌自己的叛逆期,如今我的孩子这么叛逆,大约是我要还的债。”
因为对原生家庭的共鸣,所以当麦家发布新书时董卿立即推掉了所有的工作来参加。
“我们在爱父亲的同时,也要承认,没有一个父亲是完美的。”
麦家的书点醒了董卿,董卿也开始和自己和解,和父亲和解。
“他现在年纪大了,也不能像年轻时候那么要求我了,他现在也会鼓励我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他现在只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
“我的房间是绝对没有电视的,每天我9点钟以后就不会看手机了,睡觉前一定会读书。”
因为父亲严苛的爱,董卿才有了今天的自律。
但人红是非多,只要出了名,总会招惹争议。
董卿前阵子和老公的事又上了热搜,别人都说她“倒贴”“豪门梦破碎了”,但董卿从没有在意过。
也许对别人来说这些是雪崩、是潮水、是熬不过去的坎坷,但高压式教育下成长的董卿和父亲一样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只淡淡地说 :“人在任何时候,都千万不要失去前行的勇气。”
董卿说,父亲一直教育她的一句话就是“人一定要吃苦、必须要刻苦,要会过苦日子,后边才会有好日子。”因此,父亲才在小时候对她十分严厉。
董卿如今一直用高标准去要求自己,力争样样做到完美。
原生家庭对缺少关爱的孩子来说,是个令人刺痛的词语,有很多原生的伤痛都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化解的,但是如何辩证地看待,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感悟,慢慢去偶遇能化解它的缘分。
父亲这个角色是相当重要的,不提倡打压式的极端教育,要和孩子多沟通,善意化解,世界上的爱有千万种,最坚定的就是父母亲那一种,而我们,要学会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