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直是中国女人最敏感的事件之一。
国内的大小银幕似乎不给女人优雅老去的余地,不敢老、不服老、不能老,更成了上了年纪却尚未过气的当红女星,一大基本常态。
哪怕是靠演技打下江山的周迅也难逃被嘲的命运,在她主演的《如懿传》中由于扮演十几岁的少女让网友好一阵数落。
尽管神态、动作、表情,都把少女的娇憨抓住了,可是奇怪的是并没有人去关注她的演技反而一窝蜂踩她的老态。
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周迅从始至终默不作声,她到底怎样想的,介意与否?
直至前段时间,陈可辛和她的一次对谈,她才正面回应了《如懿传》的问题,原来她当时就哭了,还曾早上醒来坐在沙发上哭,没有办法那么快速地面对衰老这件事情。
其实是我们太过于执着流于表面的东西,人,是因为心老了,脸才会老。
如果未曾对生活感到绝望,又何曾惧怕容颜老去,白头发、皱纹什么的,只不过是成熟的象征而已。
可是,在华语女演员里,30岁是她们的一道坎,30岁之前她们可以接到不同类型的角色,定位也不会局限。
一旦过了30岁,流量决定戏量,给她们的清一色是重复度特别高的反派、妈妈级的角色,哪怕近几年有了较多的大女主剧集也没有改变现在的局面。
然而总是出演同一类型的角色,一方面会消磨她们的演技,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市场的残酷,年轻貌美接戏多,保养不佳者则无戏可演。
不是她们害怕老去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让演员不敢老去,三十岁以上的女演员努力维护着少女人设,尴尬地到处展示少女感。
是她们喜欢这样吗?不,是市场需要她们这样。
在半个世纪前红透一时、拿奖无数的老戏骨潘虹,明明在她这个年龄段颜值演技俱佳,却成了“恶婆婆专业户”,只因有戏瘾,停不下来。
几年前潘虹接受采访就半心酸半讽刺地说,到了她今天这个年纪,制片方和导演没让她演媒婆就已经不错了。
如果我们还有印象,一定会记得在《天盛长歌》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们肯定不会陌生,那就是曾几何时迷倒多少少年的梅婷,可是,娱乐圈就是这么残酷。
和陈坤仅有一岁之差,在剧中却扮演起陈坤的母亲,明明还能打的年纪,过早的被安排上了无法控制的家长里短。
马思纯在获得金马奖后曾说,很多人觉得蒋雯丽是自己的小姨,她就可以想进哪个组就进哪个组,实际情况却是小姨已经没有多少戏可拍了,只有电视剧来找她演。
马思纯的感慨何尝不是对自己未来的担忧,蒋雯丽如此优秀的演员都要担心演戏问题,更何况自己。
果不其然,《正阳门下的小女人》播出后,外界对蒋雯丽和倪大红演二十多岁的小年轻充满了质疑,几乎所有的采访都会提及这一话题。
对于大多数女演员来说,这或多或少都是一个尴尬的问题,但蒋雯丽在采访中说:
“我觉得演员首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信心,不要太在意年龄,其实最重要的是演出她的‘神’,不管是哪个年龄段,都要演出她的神采,这是最重要的。”
说的一点都没错。
一个女孩子有了美貌之后就可以拥有一切是很幼稚的想法,如果自己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可以维持生计的能力,很快就会枯萎。
同样也适用于现在的流量小花/小生身上,如今的圈子讲究粉丝经济,经纪团队自有他们屡试不爽的包装手段,造星变成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儿,每年都会不断地涌现新的面孔。
今天你还是新人,明天就有可能变成老人,而后被拍死在沙滩上,等到人气渐渐消磨殆尽,面对的便是被抛弃、雪藏。
当一个流量不能靠人气赚钱的时候,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仅凭外表获得超高人气的流量,想要活的长久,就得依靠本质。
毕竟,在我们的普遍认识里,都把中年女演员判定为扛不起收视率。
找她们演有厚重角色的戏基本没有,更多都是作为配角给演技尴尬的人气演员搭戏,看着他们矫揉做作,而有能力者站不到C位,真不是滋味。
吴奇隆在采访时就说过,女明星们应该珍惜和我演情侣的机会,再过几年,或许只能演妹妹,如果我撑得够久,说不定你们就要演我妈了。
本来接近不惑或正当不惑的年纪,是女演员最黄金的时段。
这一时期的她们生活阅历和演戏经验都比较丰富,对于有层次的角色都会有一个饱和的状态,这样的表演出来后将会非常精彩。
徐峥在《我就是演员》中说过:
“如果大家的导向都不是以演技作为最高标准,那么特别会演戏的人会有一种从事这个职业的悲哀,就是你演得再好也没有用。其实并不是没有好演员而是大家的判断标准都开始谬误了。”
但这样就得把一切都归罪于市场导向和观众选择了吗?
一味地强调外在因素而忽略了内在的提升,就算好演员的春天来了,对于部分演员来说只不过是蹭波热度罢了。
别忘了,春天常在,好演员却不常有。
当然,我们也不用杞人忧天,一味地呜呼哀哉。
之前的我们过于注重娱乐至上,导致看了太多的烂剧,被折磨的苦不堪言,现在受够了低幼影视的我们开始倒逼市场,好剧频出就是很好的征兆。
自从IP时代开启以来,影视化制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制作讲究是的导演编剧演员齐齐到位,尤其是编剧和演员一定要专业,这样才能保证作品内外都优质。
而现在随着资本热钱的介入和流量市场的兴起以及观众审美的变化,影视化流程由多变成单一的七成资金给演员,一成给服化道,一成给后期,一成给宣发。
这样的成本控算,哪会有好的作品出来,口口声声地说为了观众负责,实则在为剧里某些明星的粉丝服务,捞一笔就走,真的爽。
所以,抠图、倒模、替身……层出不穷,在以分为计算单位的流量明星中,根本留不出太多的时间给到制作方,各种通告商演,要的就是趁着红多“劳累”。
其次就是虚假繁荣带来的泡沫经济。
在这个讲究大数据的时代,不论做什么都要拿出惊掉下巴的数据出来给甲方和观众看,动辄上百亿的播放量,单日破亿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
《楚乔传》成为电视剧史上第一部在播期全网播放量突破300亿的电视剧,此数据一出来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曾用33天,58集、309亿次的全网播放量登顶热搜,但是很快就遭到了打脸。
因为按照中国7亿多网民的数量估算,要想达到300亿的播放量,那么单日的播放量就要达到15亿次。
直白点就是每人都在视频网站上观看该剧两次以上,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而《楚乔传》尽管有67集,但只是周一到周四播出。
所以其中猫腻是什么,不言而喻。
好剧频出的现象从2015年开始转变,控制虚假数据则是今年开始整改,无论是上边还是播放平台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打击成熟的地下控评刷量产业链。
这一年,《琅琊榜》、《伪装者》的推出,让我们看到匠人精神出品的电视剧原来可以这么精良,环环相扣的剧情,即使开篇节奏缓慢,也能引人入胜。
再加上几乎所有IP改编的电视剧都清一色的扑街,在某些方面来说确实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儿,让他们看到导向是在朝好的方向走而非流量为主。
所以,近些年的年度收视冠军大都是口碑比较不错的精品,当然,只重视服化道忽略剧情和节奏的剧还是逃脱不了扑街的命运,如《天盛长歌》。
一部好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这些都有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睁大眼睛辨别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