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JustinT
2020年9月,《信条》上映,早在各类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被玩坏的“拯救世界”题材,在诺兰手里又被雕琢出了别样的形状。
时隔接近整整两年,在他执导的新作品《奥本海默》刚刚发布新预告之际,笔者又一次重温了《信条》,影片的魅力就如被施加了片中让时光逆流的神奇魔法,在被多次观看后分毫不减。
克里斯托弗·诺兰总是能够以逻辑缜密构思精妙的故事和令人叫绝的非常规叙事手法向观众展示他精彩绝伦的作品,并且几乎从未失手,《信条》也不例外。
一、《信条》评价两极分化
从许多影迷观影后的反响来看,《信条》的剧情与设定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并不友善,哪怕是在影片上映两年后的今天,在网络上也不乏声讨诺兰导演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声音,以致于在《信条》上映之初,影片的好评率要略逊于诺兰以往的其他作品,更有影迷借此唱衰诺兰,认为其江郎才尽。
在《信条》中,他选择了将时间逆转。不同于常见的时空穿越题材,诺兰在影片中利用摄影机素材的倒放和演员反向表演,向观众展现了影片角色与整个世界在时间上相向而行的奇观,行人倒走,海鸥倒飞,所见之处皆是荒诞。
在这样的设定下,诺兰给大家讲了一个看似俗套的拯救世界的故事:
主角是一名中情局特工,在一次任务失败后被赋予了一个神秘的新任务,在来自各方面的指引下,主角得知远在未来的人类试图对当下的人类发起战争,从未来回到现在生活,主角和他的团队与得到未来人支持的反派斗智斗勇,最终阻止了人类走向灭亡。
二、《信条》的时间观
凭借个人在多次观看影片后对影片设定的理解,在此也对《信条》中受质疑最多的时间逆转的规则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希望能够对试图看懂电影的观众有所帮助。
诺兰导演在片中定义的“时间逆转”实际上并不复杂。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盘磁带,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磁带都只能够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正序常速播放,我们无法快进磁带,加速前往未来,也无法倒放磁带,让时间倒流回到过去,更无法暂停播放使时间静止。
而影片中的“逆转门”相当于为磁带的播放增加了倒放按钮,通过“逆转门”的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磁带的播放方向,让磁带的内容反向播放,直到再次通过“逆转门”,磁带得以继续正序播放。
在“倒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世界逆向播放,所有的因果关系也因此被倒置,而实际上,倒放磁带的是我们自己,因此反之,在他人的眼中,我们的所有行为也逆向进行,我们意识中的正常行走在他人眼中是在向背后行走,而在我们眼中他人亦是如此。
但磁带只能正放或是倒放,无法直接跳转到特定的曲目,这也让《信条》设定的时间旅行的方式区别于其他作品,角色无法直接穿越到特定的时间点,只能正向或反向的“经历”时间。
三、《信条》是否值得观看?
熟悉诺兰导演的影迷应该都对其反常规的叙事结构和对“时间”的惊人把控能力叹为观止。从《盗梦空间》中一小时在梦境中成为一生到《星际穿越》的五维空间,诺兰似乎总能够在时间这个选题上玩出点魔法般的花样。
《信条》依然是一部诺兰导演个人风格色彩浓厚的电影,他对于在“时间”这个话题上天马行空的能力在本作中只能说是变本加厉,相较于他的其他影片可以说是有过之无不及。
虽然在带给观众的震撼程度上恐怕还是无法与《盗梦空间》这种具有极高地位的作品比拟,但《信条》对于喜爱诺兰个人风格的影迷而言,依然是一场分量不减的烧脑狂欢。
一遍遍地重刷影片试图将其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娱乐方式。
倘若你是科幻影片的爱好者,《信条》也是一部还算不错的作品,影片引入的各类科学概念耐人寻味,虽然倘若严谨推敲也不免发现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但电影不是考究的理论文献,在理论基础上存在纰漏也情有可原。
影片传承了诺兰长久以来对于实拍大场面视效片段的执着,为了呈现最真实的视觉效果,剧组斥巨资购置二手大型客机撞击机场大楼,可以肯定对于喜爱动作片的影迷而言也相当值得一看。
当然倘若你不希望在看电影时绞尽脑汁,喜欢更轻松愉快直来直去的电影作品,那么《信条》恐怕确实不是合适的选择。
四、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天才导演——诺兰
从1996年拍摄《追随》开始,克里斯托弗·诺兰便展现出了他身为电影人的与众不同之处。
无数电影人或出名或默默无闻,纷纷模仿他神乎其神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模仿他影片故事中浓厚独特的烧脑风格,但诺兰导演身上的标签远不止于此。
他似乎总能够以常人难以比拟的激情和悟性,投入对新题材、新想法的尝试之中,人们很少以天才去评价一个人,诺兰是其中之一。
《信条》特殊的设定让电影工业中既有的许多技术与经验都无法直接运用。于是,诺兰的团队改造出能够现场倒放回看素材的IMAX胶片摄影机,编排设计正放倒放都能自圆其说的打斗动作,编写前所未有的剧本结构。
就如影片中的神奇技术将人们习以为常的时间逆转一样,诺兰总能够一次次地以自己的作品和创意,逆转人们对电影的固有认知,再一次次地离开舒适圈,尝试未尝试过的陌生题材,使用未使用过的新奇手法,这是如今电影领域当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品质。
除此之外,《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记忆碎片》、《敦克尔克》、《蝙蝠侠黑暗骑士》等等无一不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有个人艺术表达达成的好质量与观众喜爱的高卖座率的电影不可多得,而诺兰却能够完美平衡二者。
愿我们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像诺兰一样的电影人,像《信条》一样的电影作品,让这个“中年危机”的电影世界再放出异样的光彩。
诺兰永远值得期待,不知道讲述核弹的新片《奥本海默》会不会真的炸一颗出来拍实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