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一部被电视台遗忘的剧神

创作者有心,观者有意,这是一部优秀国产剧最好的传播结果。没想到我前几天写的关于《团长》这部剧的一些感触,竟然召集了不少团迷集合,谢谢大家评论区慷慨的畅所欲言,让我很受益,于是我又斗胆,把上一篇没写完的人物,在这一篇补上。

大家分析这么缜密,是不是都这样看《团长》的啊?!

平心而论我觉得《团长》这部戏它从未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大火,之前因为有《士兵突击》的大火,紧随其后由原班人马打造《我的团长我的团》,可谓是在万众期待中首播,收视率平平(我相信很多团迷也跟我一样是几年以后才发现这部沧海遗珠的),首轮播出静悄悄地收尾。

因为种种不可细说的原因,这部剧再没能上各卫视频道播出,在时间的长河中沉寂。但是,一部好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认证。它没有随着时间被淹没或遗忘掉,十多年之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它俘获,被它叫醒了魂魄。

除去讨论国民顽疾的非正能量主题,全剧没有刻意去煽情,而只是把一切都毫无遗漏地铺展开,让不少观众陷入压抑和悲情中难以自拔!也让我们看到镌刻在中国人血液里几千年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没有其他任何一部抗战剧会告诉你打仗到底有多难。

似乎其它的抗日剧都在说“将”,而团长却在说“兵”。那些永远冲在最前面,拿牙咬拿命垫,扛着枪却终究躲不过子弹的某个人群附魂在剧中几个熟悉的面孔上,附身在色彩里,完成了没有名姓的永生。

同样是抗战类的影视剧,国内的风格可谓独此一家。这真是是百分之三百的良心之作!仅此一部。实为孤品。

1

没车开的司机——康丫

康火镰(康洪雷导演的谐音)绰号康丫,山西大同人,老是喜欢问人要东西,他想占便宜,尽管他知道自己什么便宜也占不到。仍然孜孜不倦地逢人就要东西“有烟的没?”、“有扣子的没?”

作为收容站里第三位领盒饭的,康丫的戏份还算多,他很善良,在遭遇日军毒气的时候他忘记自己是伤病背着其他伤员!临死前,回忆着自己故乡美食还有曾经有车开的日子,到最后他奢求能用镜子照照自己,所有的战友用刺刀拼接起来的镜子以及“镜子”前划过又即刻熄灭的一根根火柴,闭上了眼睛。

他有个25岁的宿命,结果康丫终归没有活过25岁。

2

川军团唯一活下来的炮灰——要麻

李四福,绰号要麻,四川人,即有川人的豪气,又有川人的诙谐,也是不辣的好兄弟,比不辣聪明也谨慎,他是川军团唯一活下来的人,笑嘻嘻的和迷龙斗嘴,武力不行就动嘴。

他是那个年代川军的一个缩影,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和前赴后继川军儿郎一样,当国家在最危难的时候他肯定冲在最前头,英勇的精神是会让我们汗颜,川军从不负国。

我觉得王迅的演绎简直太贴合了(相比现在千篇一律的烤瓷牙,王迅天然的牙齿为这个角色加分不少),虽然早早领盒饭,但是非常出彩!

3迷龙的老乡➕出气筒——李乌拉

东北军少尉排长-李连胜,绰号李乌拉,收容站里第一个领盒饭的人!打过很多败仗,葬送过整个排。从此失了魂,落了魄,活得像一具行尸走肉。他是迷龙的同乡,也是迷龙的出气筒。最后是被鬼子戏谑地当成了枪靶子,身中很多枪失血过多而死,迷龙给李连胜喂了干粮、背着那具血早已流干的躯壳行走在懒散的队伍中,泪点的是,李连胜弥留之际用手触探迷龙的面部轮廓,没有台词。

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戏是李乌拉没出力就想去吃大家“合资”的白菜猪肉炖粉条,然后被大家打,最后是烦啦端了一碗白菜猪肉炖粉条给李乌拉送去。他演得太好了,他在黑暗里捧着碗,头几乎埋进了碗里,我们听见一种猪吃食才能发出的急促声音。让我感动的是他当时的手都是土,却用手当筷子吃这一碗菜。

4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麦师傅

国际友人麦师傅,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古板,严谨,教条主义,正因为他的正直才和官僚格格不入,才发配给了炮灰团,我觉得麦师傅演的很好很到位,中国话说的也很好(这个演员也在其他抗战片里有出现)。

最精彩让团迷难忘的,应该是他和机械师柯林斯走了,死啦死啦和烦啦去追他们,跪着恳求他们回来教教他们的炮灰怎么活的那场戏!每次看我都跟着落泪,反复琢磨他们的台词,不得不佩服编剧,写得太好了!不是煽情的渲染,但是那种情绪实在拉扯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麦师傅的结局跟原著是一样的,他跟着炮灰图坚守南天门,并分秒必争地跟他的上级要空投要物质!在原著里,空投下来的物质非常奇葩,什么电影海报,乒乓球,避孕套... ...麦师傅最后被伪装成死尸的日本小鬼子架走了!做了俘虏,但是因为拷问不出来任何,而只能用来震慑炮灰们,于是麦师傅被钉在十字架上,被小鬼子活剐,在这里又不得不佩服编剧了,他真高明,麦师傅十字架上的死前的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他是耶稣。“我相信麦师傅是来救我们的,麦师傅尽了本分”。

在这里插一句全民协助-柯林斯,复制一下原著的一段描述吧,“麦师傅后来确实拥有一块小墓碑,在个比中国人战死之地更便于吊唁的地方。七十七岁那年我发现马萨诸塞州的阿尔杰·柯林斯也曾来过,七十七岁的我对着个一生再未谋面的家伙微笑:全民协助是个贱人,他一辈子也没改掉他的恶习,他仍然热爱涂鸦,即使那是他的热爱,即使是来到中国。”当我读到这里真是忍不住笑着落泪,编剧真是太棒了,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叙述着这份悲戚。

5

诺大一个中国竟然放不下一张安静书桌——孟父

孟烦了食古不化的老父亲,封建大家长,古板、迂腐、自视甚高、愤世嫉俗、不通人情,留过洋,学贯古今,是个大知识分子。

在那个家国破碎战火纷飞的年代,孟父背着他的书走了大半个中国,他背上的不止是自己的学识,其实也是国人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纵使战乱无数却不曾断绝,正是因为有了孟父这样的人。

他为了一堆书当了代理保长,原著里他还给日本人关了一个慰安妇,在电视剧里交代不太清楚(就是日本朝他们家来了,烦啦往一面跑想躲另一个屋子,孟父不让,说那里不能去!其实就是那里关了一个慰安妇。)看似为虎作伥,实质一种不得已的妥协吧,这种旧社会知识分子看似有些风骨,可骨子里还是软弱。他的一些言语其实也是在给这些军人一种压力。

6

乱世白莲花——陈小醉

小醉是个土娼,亲人只剩一个生死未卜的哥哥,她孤苦无依,在那个战乱年代,她别无选择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换钱,养活自己,继续等着哥哥,那不是正经营生,被人唾弃跟不屑。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在那个年代,谁都是肮脏的,干净的只有人心。

他和烦啦张立宪还之间的三角关系,想必大家也不是很明了,小醉到底爱他俩谁?烦啦是不是爱小醉?(张立宪肯定是爱的)在电视剧结尾可以看到,老年的烦啦走在街头,和正在吵架的一对情侣擦肩而过,正是现代的小醉和张立宪。

原著张立宪没有死,后来当烦啦看到小醉的时候小醉大着肚子,他们三个拥抱在一起。当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看着文字真是止不住地落泪,疼!我对这样的安排是不解的!要怎么说呢,年轻的那会,我觉得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没有别的选择,随着年龄增长一些经历阅历一些感悟,我渐渐懂得了也理解了书中烦啦和小醉的爱情选择,孟烦了想得太多了,他与陈小醉之间,隔着很多很多死人,所以他们无法在一起。最后,他也发现了真正适合小醉的,是张立宪,所以他放弃了。这是作为男人最无奈的地方,给不了她幸福,就放她去追求她的幸福,留下痛苦自己一个人扛。

而小醉,一切就云淡风轻了,像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一样,结婚生子。

7自甘平凡的善良女人——上官戒慈

上官戒慈,缅甸的华侨,电视剧里看装扮就知道家境不错,经历家里的变故,带着儿子逃回中国。她的出场是求过路的军人谁能搭把手帮她葬了她的公公,为什么是公公,我觉得是编剧的高明,更表明了上官的善良仁义,其实在看原著之前,我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电视剧并没有太交代,(也就是小醉说过上官姐姐及和迷龙躺大床上跟迷龙回忆迷龙说要生三个孩子一个叫慈宝,这也没法让我们联想到她的名字)我觉得《团长》其实也算一部男人戏,无关主旋律的感情戏都很弱化,点到为止。

四顾无助时迷龙挺身而出,并要求她嫁给她,乱世中,上官除了孩子几乎一无所有,她也没什么好给的,她答应了,并且俩人都兑现了承诺。这很美!这是结实的爱情。上官也很聪敏,她看穿一切,自甘平凡当个小女人,做大老粗迷龙的妻子。她很淡定,可她三言两语就吃定迷龙!

原著里,龙文章枪毙迷龙后,上官表面很平静,她每天打扫好房间,好像迷龙随时回家一样,她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给了龙文章,她给每月来送军饷的死啦死啦泡老鼠药普洱茶,(其实这笔钱是死啦死啦自己凑的,一部分是觉得对她们母子有亏欠,另一部分是迷龙的嘱托及之前欠了迷龙不少白条子,其目的是让上官母子有生活保障,)时间久了,死啦死啦竟然对老鼠药有了抗体(当然也可能是上官戒慈每次都在减少药量),时间慢慢化解上官戒慈的怨恨。

上官也终于正视自己的生活,她会对着房子里迷龙的幻影说:别来了,求求你,走吧,迷龙。当我读到,她面对着幻觉里的迷龙,说的一些话时,也是一直落泪,我觉得身为女性,我更能明白她,她本来失散了家,遇见迷龙后迷龙给了她一个家,现在迷龙死了,家又散了。又陷入了哭诉无门又要漂泊,无处可寻的一种痛!

原著里上官最后原谅了龙文章,带着儿子离开了禅达。

8少年中国有希望——小书虫

小书虫,没有名字!他是赤色分子,赤诚,天真,执着,倔强,充满希望的!他背着沉重的书。一路走来,衣衫褴褛,鞋子破了,脚流了血,可还是摇晃得走得那么坚定。眼睛清亮,闪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他与周围是那么格格不入,在人群中语调高亢的演说,这个演员也演得好,觉得他演讲一点不煽情不做作,格外真挚纯净。他热情又坚定,分享着他的理想,其实他连鞋带都不会系,他似乎什么都不懂,却给我们灵魂拷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在乎哪张嘴说出来”,“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勇敢、智慧,哪儿去了?”“我要看书才知道,我们曾经那么辉煌、无畏、开阔、包容世界、不拘一格”,“我们祖先没有榜样,可走了整整五千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我都觉得洗涤心灵,振奋人心!

他没有空谈误国,小书虫不仅有口号同样有行动,放下书包扛起步枪,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原著的结局和电视一样,小书虫跟烦啦去当排头兵,最后中枪死了,没有预警与煽情,有的只是猝不及防地送别。我相信很多团迷和我一样,看过这部剧后,当听到“长亭外,古道边... ...”这首歌时,都会想到这个角色这部戏。

另,如果觉得这个演员的表演和演讲很棒,可以看他另一部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也是康洪雷导演的片子,他在里面的演讲表演也是一等一的好!

9红色武装代表——世航大师

我想编剧在写这部剧时候,就想好让史航老师来演这个角色吧,因为名字如此贴切。史航大师为代表的红色武装,是全剧唯一红色。也是我最初看这部剧另一个震撼,就是这部戏竟然不是红色为主角!

他们在沦陷区坚守,用落后的武器,歪的枪管子,枪战现场现做的“手榴弹”,(一直冒烟不响,我还以为是哑火了,真是捏了把汗)原著里对他们的描述是“他们真的应该在禅达街头要饭的,而不是在这里打仗。”可见他们的潦倒与落魄。他们又是豪迈的!我们都知道炮灰团的装备差,他们比炮灰团的装备还差,“与世隔绝永不言退... ...在比我们苦10倍这件事上,接近真实”。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帮着炮灰团把孟父的书背走了,最后掩护他们,全军覆没。

世航大师给他们带路,自己却没有过桥,“祖国昌盛,民族万岁!”喊出了自己的夙愿,然后炸掉了桥,他们有着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我们怎么能不佩服!他们死了,永垂不朽!过桥后炮灰团一直唾沫横飞地诅咒和污蔑掩护他们的人,但是心底升起对他们的崇敬,我觉得这也是编剧用一种漫不经心在述说着壮烈!没有煽情,却让我们也跟着崇敬跟着落泪。

10闻鸡起舞枕戈待旦——虞啸卿

虞啸卿,雷厉风行,顶天立地,是正义铁血的军人。他铁血卫国,他很受器重也很有身份。喜怒不形于色.他不苟言笑.他很严肃.其实是内心对战局的焦虑。

有一腔热血,视死如归,日夜枕戈待旦,期待马革裹尸。他带兵军纪严明,公私分明,甚至把站前失惊的亲弟弟都给砍了!所以他很瞧不上似军似匪似民似贼的炮灰团。

他登场时一通慷慨激昂的“叫魂”,让炮灰们激动得发抖。各种先进武器,也点燃了溃兵们的希望。他用最热血沸腾的方式去招兵买马。我相信这一段也是团迷心中的经典。

他有心杀贼,他精心策划!比起那些拿士兵生命当做筹码来交换个人利益的人来说,虞啸卿并不是差劲的一个上司。他认为军人应该为了更大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军人只应该有为了胜利成仁,不应该苟活!仗打成这样,所有的军人都应该去死。所以他不在乎自己的命,也就觉得别人的命同样无关紧要。

虞啸卿又很有胸怀,他可以直接向烦啦道歉,后来他甚至向死啦死啦下跪问攻上南天门的办法。尽管后来他没能第一时间冲上去支援,他也痛苦,他也彷徨,唐基的那些似是而非的话,无意捅到了他的软肋,他肩上的担子很重,毕竟,一旦违背上峰命令,哗变带来的后果,他是无法承担的,负不起整个虞师弟兄们的命运。他渴望指挥千军万马!也由于种种羁绊,他无法在人世间潇洒自如地活着。

电视的最后他在桥头穿着风衣,修好了桥,等候,对是等候!等侯坚守38天的死啦死啦他们,迎接着他们,尽管他脸上无表情,可是他流露出来的就是一个事儿,亏欠,巨大的亏欠。原著里,炮灰们(包括张立宪)并没有走桥,而是跳怒江,冲回了东岸,这些人,用最后的力量表示了对与虞啸卿的愤怒或者轻视,及难堪。

虞啸卿后来每天天忙着追赶西岸残留的日军,他升了官总算可以大展拳脚!他也逐渐变得老辣,活成了唐基。

看原著难过的地方,就是后来张立宪和余治最后成了死啦死啦的死忠.包括虞后来挑明了说自己需要人(希望张余回来)但是张余没有选择,甚至张立宪为了救死啦死啦枪口指向了虞。看着觉得非常苦涩和悲伤。

11与师座同命运的亲信——张立宪

他是十六岁从军的学生兵,是心高气傲甚至有点目中无人的精锐,他是亲信,他崇拜虞啸卿,从心里敬重,跟虞同命运。他跟炮灰团格格不入,因为他不是草根。在跟炮灰们坚守南天门,在逐渐看清事实后,他被倒塌的信仰砸得痛不欲生。从希望失望绝望中挣扎出来的,他再也回不到精锐们的天真勇敢。

他壮怀激烈,入骨缠绵心,心无旁骛,在对小醉一见钟情之后,敢于不顾一切的追求,要跟她白头偕老。电视剧里,他们去打南天门之前,烦啦和张立宪都去找小醉,张在门外交代后事般的说着情话,许诺自己的一生,他不是在泄露军秘,他根本就没想那么多。他只是出于嫉妒和焦虑,因为他觉得自己可能回不来了。喜欢就去争取,这就是孟烦了给不起的幸福。

孟烦了那时候也想明白了,自己优柔寡断又没担当,不可能让小醉幸福。只有门外那个单纯的小白脸,能够陪小醉走完一生。所以他把张立宪推进了门锁上,这次他又当了逃兵,但逃得非常帅气。

张立宪是现世安稳,他说要保护小醉一辈子,就真的是这么做的。电视剧里张立宪自杀了,其实在原著里,他活着回来了,并义无反顾的把自己钉在炮灰们贼船上!他离开了他的虞师座,跟了死啦死啦,我觉得他们(张和余)比炮灰团更多了一丝悲凉.他们似乎不属于炮灰团.又似乎回不去原来的精锐.所以我读到了他们的茫然,非常心疼!

当我读到,烦啦再次遇到张立宪跟小醉(已经怀孕大了肚子),他们三个拥抱在一起,我真是哭的感觉非常难过,我觉得烦啦太孤独,太悲凉。小醉的幸福,是他永远给不了的幸福。有些残忍。

12

愣头青鲁莽少年——何书光

何书光,光着膀着拉手风琴,他没有上过战场,所以没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他是鲁莽的愣头青,他崇拜虞啸卿,他是精锐是亲信,他很骄傲,他没有草根的视角经历。所以他不懂炮灰团,也瞧不上炮灰团。

他热血不怕牺牲渴望上战场,所以预备攻打南天门的时候,他死皮赖脸的加入到敢死队里。最后死在南天门。

这个演员后期并没有看到他的表演,到是年初在《人世间》看到了他,不知道团迷们,是否能认得出?

13为虞师做最多的人——唐基唐副师长

郝兽医的老乡唐基,唐副师长!为虞师做最多的人,他是洞悉上下人心的政客,他为虞师跑上跑下尽力周全。他的额头上永远写着四个字—解决问题,后脑勺写着—不惜一切!

他不会打仗,但是他能操控刚正铁血的虞啸卿,他深知虞啸卿要的是什么,他能激发出人心里的欲望:这个是是权力和金钱收买不了的。他目光长远,他识时务者,他也爱国!

剧中和原著里基本一样的,他把怒发冲冠,箭在弦上的虞啸卿活活摁下来。他渐渐把战争当做争取更多政治资本的垫脚石!

相信很多团迷对他无感或者恨之入骨,他在郝兽医死后,去坟头看郝兽医,哭的那场戏,我也哭了,他说的是那么真切,多年以后,谁还记得他们在这里都做了些什么?想到《北平无战事》一句台词“历史是人写的,但是很多人写不进历史。”唐基哭郝兽医也是在哭他自己,哭他们生活在这个战火年代为国家牺牲的每一个无名之辈!

最好的狗——狗肉,在原著里,狗肉跟他们一起坚守南天门,在麦师傅死后,他们得不到任何空投物质,饿的摇摇欲坠的时候,死啦死啦曾试图用枪,用刀,想杀了狗肉,给大家吃,因为死啦死啦觉得愧对大家,这次不能带大家回家了,可是他又对狗肉下不了手,被烦啦他们发现端倪并及时制止!他们没有把狗肉当狗,像死啦死啦说的那样“它是给我面子跟我处的兄弟!”狗肉在南天门腿受了伤瘸了。与孟烦了做伴,一个瘸的人和一条瘸的狗。

不知道大家在电视剧里有没有注意到,电视剧末尾冲上碉堡给大家送食物的指挥官,咪西咪西,他是陈思成扮演,我觉得是对《士兵突击》当时说的全员参演的承诺兑现。而且在看原著,也叫七连,他很多地方都呼应着士兵突击,本来王宝强的角色是演牛腾云,一个出生茅庐不怕虎的红色小战士,他俘虏了烦啦... ...他俘虏了久经沙场的老兵,这个老兵向一个手无寸铁的小孩投降。我读原著这里的时候,真的哭的都要上不来气!为什么哭呢?我可能是觉得一个英雄的落幕?

由于各种原因,《团长》只拍到树堡坚守的38天,后面的部分已成绝唱,无缘屏幕。很多人吐槽结尾的嘎然而止,我觉得没有把原著悲伤的结尾呈现,是创作者的诗意,电视剧的结尾是随着老年孟烦了行走的步伐,他当年的那些兄弟也纷纷像普通路人一样跟他擦肩而过,给人一种如梦似幻、意犹未尽的感觉。

他们虽然做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儿,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保家卫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生活的很平常,平静。

我想他们再也不提打仗,而是守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镇,平静的生活,陪着死去的战友们一辈子。我们都有了各自要回的家,回家做饭。

篇文虽然写了很长,但我想写的还远远没有写完。这部戏带给我们的思考和震动,太多太多!我还想写导演和编剧其他优秀的作品,以及这部剧中的演员,这些年又在演什么?

……

暂时先写到这里,

谢谢看到这里的每个人,鞠躬~致敬经典,团魂不灭。

影视资讯电视剧虞啸卿军人民族民间原创文化

有用 (24)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