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青”又来巴黎拍电影,能再现《午夜巴黎》的极致浪漫吗?

著名的文青导演伍迪·艾伦又要来巴黎拍电影了。“这是我的第50部电影,也可能是最后一部了。”已经86岁的伍迪·艾伦考虑拍完该片就退休。他称这部新电影和《赛末点》类似,是一部危险浪漫的惊悚片。

《赛末点》

提起伍迪·艾伦之于巴黎,就不得不提他写给这座城市的“情书”——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午夜巴黎》。不仅赢得学院青睐,作为伍迪·艾伦第41部长片,它还是其最卖座的作品,以1700万美元的成本收获1.5亿票房。周杰伦最近刷屏的最新作品《最伟大的作品》的MV,就被很多人认为灵感来源于这部电影。

不过因为充斥着生僻的文化人名字,这部电影一开始并不被制片人(还是艾伦的妹妹)看好。

可事实上,朦胧街灯下,午夜钟声敲响,一辆复古标致车载你回到黄金时代的夜夜笙歌,在那里,你可以和飞女郎们跳查尔斯顿舞,与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痛饮苦艾酒,或是和毕加索的情人漫步塞纳河畔……即使不了解这个又被称作爵士时代的年代历史,《午夜巴黎》中醉酒般的浪漫奇遇也足够吸引人,更何况当“伍迪·艾伦”和“巴黎”同时出现在一张电影海报上时,这个组合完全可以碰撞出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可以说,从名流出没的斯坦沙龙到康康舞女郎热舞的红磨坊,伍迪·艾伦找到了小众与大众的中间点,达成了作者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完美平衡。

人人都知道伍迪·艾伦深爱纽约,但他对巴黎的崇拜和向往也从来不是秘密。所以相比之前创作的“伦敦三部曲”(《独家新闻》《赛末点》《卡珊德拉之梦》)和《午夜巴塞罗那》,对于巴黎这个拥有无数美好标签的欧洲城市,艾伦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难免有几分无从下笔的情怯。

一开始,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巴黎,艾伦脑海中只有空洞干瘪的“浪漫”二字。不过故事的具体情节虽没想好,但承袭自《午夜巴塞罗那》的电影标题《午夜巴黎》却首先确定了下来。

《午夜巴塞罗那》

据说足足憋了六周后,艾伦终于选择以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份——游客及外来者的视角,带上精致的明信片滤镜,尽情地徜徉于巴黎街头。从红磨坊到美心饭店,从装着旋转木马的派对到布满羽毛灯和动物标本的戴罗勒商店,片中描绘的巴黎图景既富有代表性,却不囿于刻板印象。

当然,伍迪·艾伦还是不忘在电影中设置错配的情侣和乱掉书袋的伪知识分子等“老梗”。作为一个“老文青”,艾伦在《午夜巴黎》中把自己高中时期便迷恋上的文学偶像们纷纷“邀请”进故事中。对他来说,这些伟大的文化名流仿佛他的老熟人或老朋友,他对他们各自的生平经历和语言风格熟悉得不需要做任何额外功课就能写完他们的全部戏份。

伍迪·艾伦早在1971年的短篇小说《二十年代回忆录》里,就已经畅想过与文化名人共度的美好生活:和格特鲁德·斯坦去参观毕加索的画室,和海明威一起练拳击,被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写进小说……

而《午夜巴黎》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不算完全写实,在基本遵循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艾伦的私人小趣味。比如,海明威在日常对话中也是满口坚毅且书面的硬汉派语言,而萨尔瓦多·达利一心只想着犀牛。

不过本质上,《午夜巴黎》则是对所谓“最好的时代”的祛魅:现代的美国作家向往二三十年代的黄金时代,而那个时代的女郎却向往19世纪末的美好年代,19世纪的画家们又向往能和提香、米开朗基罗并肩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每个时代的人都否认现实,都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这让《午夜巴黎》是一场美梦,但又不只是一场美梦——它挖掘出了怀旧情结和浪漫主义背后永恒的怅惘空虚,仿佛是在沉溺于过去之人的耳边低语:做一场迷梦吧,但一定要记得醒来。

这或许也是伍迪·艾伦的自省:如今,年龄丝毫没有影响他旺盛的创作力,但另一方面,丑闻缠身的他,近年的作品却纷纷“遇冷”。在这个背景下,艾伦重回巴黎拍片也更值得玩味——再清醒,人们终究需要时不时重回梦中,而那个海明威笔下盛宴一直在流动,落着雨、亮着灯的巴黎,可是造梦的最佳场所。

影视动态海明威午夜巴黎电影和它电影

有用 (8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