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娱乐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港台辉煌时期,二是内地取而代之时期 。
可是,随着内娱的发展,这股春风似乎并不令人乐观。
纵观内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华语女演员呈现断层态势。
像周迅、章子怡这样的70后渐渐开始走向幕后,将聚光灯下的位置慢慢让出。
如杨幂、刘亦菲这样的80后,虽然依旧活跃在娱乐圈,影视剧一部接一部,可她们根本扛不起70后的大旗。
而张子枫、欧阳娜娜这样这样的00后,还未证明过自己,没有重量级的奖项加身,暂不列入考量。
由此可见,内娱的女演员仅剩90后被寄予厚望,然而90后的成材率更低,有且仅有周冬雨一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人才凋零的现象?
有四个原因,一是流量变现,二是市场变化,三是偶像选秀,四是粉丝追捧。
流量变现。
流量的横行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四个人和一条规则(禁韩令)有关。
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被粉丝用短信投票,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冠军,自此开启了全民造星的时代。
明星不再是高门槛、高标准,只要有大批人喜欢就能进入娱乐圈成为明星,甚至拥有歌手和演员两重身份。
众所周知,李宇春至今都没有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可是一点也不妨碍她年年成为晚会压轴与海报C位。
2008年钟汉良的逆袭让背后的资本看到了在网上做数据的可能性。
那时的钟汉良已经过了巅峰期,并没有多少资源,得益于天涯四美之一的顾惜朝,他在网上有了为数众多的拥趸。
这样一来,钟汉良不仅变得炙手可热,还凭借粉丝的力量赢得了黄晓明版《鹿鼎记》中康熙一角。
2009年中国籍成员韩庚从SJ退团回国发展。
彼时的他有着其他明星难以匹敌的超高人气,各大颁奖典礼和综艺晚会都以请到韩庚为最高标准。
他也借助超人气获得了诸多优质资源,更是以《大武生》缔造了粉丝经济元年,尽管当时的韩庚并没有什么演技。
2011年《宫锁心玉》大红,杨幂一跃成为当红炸子鸡。
红了之后,杨幂立马将人气变现,出演诸多电影,仅2012年到2014年,杨幂参演的电影总票房达30亿,位居国内女星第一。
他们四个人让流量变现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素人通过包装出道,在网上做数据营造出大红的现象,借助粉丝呼声换取影视剧资源和代言等,最后趁着热度尽快变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014年,国产流量迎来井喷,内娱正式进入流量时代。
四大顶流吴亦凡、李易峰、鹿晗、杨洋,“归国四子”中的黄子韬、张艺兴,以及养成系偶像Tfboys占据了各大平台的头条。
他们的铺天盖地让好演员失去了春天,大家都开始一味地追求流量,对基本功再也不下功夫,业荒于嬉、毁于随。
市场变化。
90年代,不管是内地还是港台,艺人都是个有门槛的职业。
即使是偶像出身的刘德华、郭富城、黎明,他们都有过硬的实力,或舞蹈、或演戏、或唱功优秀。
内地更不必提,若没有本事,甚至连戏都接不上几部,更别提红遍大江南北,张国立、王刚等人有了作品的积累才形成了如今的国民度。
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是内地电视剧的黄金十年,电影还没有大行其道。
不论是武侠剧、抗日剧、现实剧、喜剧都有许多佳作出现,如《水月洞天》、《潜伏》、《武林外传》等。
这些电视剧中的演员也是个顶个的实力派,电视剧台购买电视剧看重的是质量,观众追求的也是质量。
可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大好局面从2011年到2014年这四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穿越剧《宫》大红,催生了烂剧越骂收视越高的奇怪现象,这种陋习一直影响到现在。
2012年徐峥执导的《泰囧》成为国内首部破十亿的影片,内地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电影市场,电影不再是大导演们的专属。
2013年一部足以载入华语影史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上映,开启了“烂片营销”的概念,堆砌明星和商业元素,制造虚假繁荣。
2014年初代流量引领流量时代,《古剑奇谭》火遍全国,一下子有了流量+IP的模式,各种破百亿层出不穷。
这样的变化导致好演员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想要获得好的资源就必须遵循流量模式,而此模式赚的都是快钱,割的都是韭菜。
偶像选秀。
之前国内的选秀虽然不成熟但是至少前几名都有真才实学。
如《快乐男声》的张杰、陈楚生;《我型我秀》的薛之谦、赵英俊;《加油!好男儿》的井柏然、付辛博;《中国好声音》的梁博、张碧晨。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些选秀竟然国内选秀最后的巅峰,之后的偶像类选秀只能用牛鬼蛇神来形容。
火箭少女101的杨超越,没有才艺,只靠颜值与懂哭就能出道。
THE9的虞书欣,没有才艺,没有颜值,仅靠炒作也能出道,广告、代言、综艺一个接一个。
长此以往,这种畸形的模式会使娱乐圈变得乌烟瘴气,演艺圈疏于创造,只愿遵从“明星=流量”的懒惰逻辑,一次次产出残次品。
而且也会让科班出身变得不再重要,只要有几分姿色就可以被安排上某个选秀,赢得一些粉丝的喜爱便可以成为演员或歌手。
粉丝追捧。
随着90后的退场,00后成了偶像们粉丝的主力军,这种隔代的变化引发了审美的变化。
90后喜欢周杰伦、王力宏这类有才有作品的歌手,颜值并不是第一标准,而00后则喜欢蔡徐坤、肖战这类歌手,颜值成了首要条件。
他们是从选秀节目出来或一夜爆红的偶像,基本都是速成品,所谓偶像还没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就被粉丝经济驱赶着成为利益链上的一个零件。
尤其是粉丝与偶像的关系,非理性的粉丝文化不仅让追星的青年变得拜金、粗暴和浅薄,也助推了整个演艺生态滑向病态的深渊。
这样的结果是可悲的,娱乐圈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好几个偶像出来,像流星一闪而过,看似耀眼却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毁掉了演艺圈的健康运行。
这些原因让演员不再是一个值得敬佩的职业。
演员们对表演没了敬畏心,正经的学院派越来越少,只想着流量变现赚快钱,所以年轻一代的演技派出了周冬雨才会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