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兰又在害人。”“马玉兰睡好没有?”“马玉兰你又玩水。”“马玉兰”,“马玉兰”,“马玉兰”。
以下所有图片皆来源B站up主杀元马玉兰,有点调皮。她吃饭时不讲卫生,脸上粘米粒。她玩水,在桌子上乱涂画,把穿鞋的脚高高抬起。老师对她要重点监控,同学对她则小心提防,害怕她给自己“意外之喜”。这种学生,一律被老师们头疼地标记为“问题学生”。但马玉兰,真的有问题吗?开学第一天,教室内一片鬼哭狼嚎。胆大的直接哭,胆小的,呆呆坐会,终于反应过来要流泪珠。马玉兰眼睛一眯,看着周围一班“声泪俱下”的小人,滋滋味乐在其中。反倒像在看天大的笑话。中午第一次午睡,陌生环境,别人闹着要妈妈,她倒好,自娱自乐,闹自己。惹得旁边的小男孩,可烦。但第一次等家长接自己回家,她也像个想家的小孩,死守在门边,不时开门看一眼。像是在说,“妈妈,啥时候来接我回家呀?”估计肚子里憋了一箩筐不吐不快的话。马玉兰,就一小孩,有点调皮的小孩。以上场景,都出现在一部纪录片,《幼儿园》。讲得就是孩子们上幼儿园发生的事。在幼儿园里,比马玉兰调皮的小孩,有吗?大有人在。这个男孩被截成表情包,一不小心还火出了圈,背后故事却是这样的。男孩对着趴在桌子上的女孩,严词厉色,“你莫挨着我坐”,凸出的双眼是包不住的怒火。他的变脸技术,怕能让戏剧大师见了赞不绝口,要破了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收个关门弟子。短短几秒,他面向男生同伴狡黠一笑,又快速变脸,用尽全力,白了女孩一眼。“看到都心里在烦,是吧?”年幼的孩子最需要认同,对着同伴,他语气里藏不住骄傲。这或许,是他对自己父母粗劣的模仿,他不懂,也意识不到,他给小女孩带去了什么。男孩之间的争吵也难避免。一场抓空气游戏,有人欢喜有人愁。虫虫抓得空气多,被老师表扬了。而高扬把别人打了,自己反而委屈地哭了起来,为啥?别人把他空气给抓了。一个游戏尚且如此,因为玩具损坏而发生的争吵,更是常事。这位小孩,正在向另一位损坏他玩具的小孩索赔。导演毫无忌讳,用一把尖刀,把深藏在幼儿园的伤口剖开。但孩子们啊,童真无敌,一起笑的日子,比争吵要多得多。他们聊起户外活动来,两眼放光。对于疯玩与海吃之间的平衡,他们得好好筹划,一一安排妥当。像在监狱里终于等到了一个放风的日子,一定要“在外面紧玩紧玩紧玩”。每个星期五就是“放监日”。越临近周五的日子,他们的笑容越清晰可见,手欢庆,脚也恨不得举起来舞。他们掰扯着手指,丝毫不倦,数学水平在这时是最顶峰。你永远也不知道,一个男孩子,究竟有多好面子。两人比拼忍耐力,掐的人,龇牙咧嘴,怒目而视,表情狰狞得像山里的大妖王。被掐的人,一个劲说不疼,但眼见对方要加大马力,他连忙摆手,“莫掐了莫掐了”,但是,不疼喔,我说不疼就不疼!之后角色反转,刚刚掐人的可没那么傻,抠起了鼻孔,“这次我们可不能掐了。”一副好学生要讲道理的模样,至于自己刚掐得有多狠?早忘了。女孩子不犯这种傻,但每个小女孩,小时候大概都幻想过,自己嫁人的场景。结婚要结两次,大婚,小婚,是不一样的。那时,在她心中,结婚应该是她幻想得最美好的人生大事,所以才值得结两次。老师让他们用“越来越”造句。有人忧思,说飞机越来越少,是因为飞机会掉下来。有人于人海中告白,“相爱”。小小年纪颜控,就是可怜了“长得太丑”的杨立凡。小小的他们,有自己小小的烦恼。比如,穿一件帅气,却总也穿不好的新衣裳。叠一张翻来覆去,叠不起来的椅子,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还有幼儿园生涯中的头等大事——抢鸡腿。这就是一场战争。并不是每一个嗷嗷待哺的幼崽,都能吃到那个块头最大的美味鸡腿。把大鸡腿细细地品完,盆里的骨头渣再刮干刮净,连手指头上的油都不带剩的。这才是真正的“吮指原味鸡”。有些小孩,在园中格格不入,成了孤独的代名词。陈志鹏,通常是最后被接走的小孩。孤零零一人在教室左顾右盼,望眼欲穿,“天都黑了妈妈都没来过。”但小孩子,连烦恼都是一阵一阵的云,妈妈来了,云就飘走了。变成一团甜的棉花糖。还有个内向的小弟弟。看着像还未上班就已退休的“老干部”,外面的喧嚣,他沉默地注视。他悲哀,对所有事置若罔闻,就像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大人也不多让。那年美国发生9.11事件,有小孩大笑,“开飞机,丢炸弹,炸死了美国的王八蛋”。便有小孩共情,“我觉得他们太痛苦了,跑也跑不脱。”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却作为人类,设身处地,怜悯地球另一端的人类。他们的想法多样,好朋友间也存不同的意见。幼儿园组织看世界杯,小孩一水儿都在为中国队加油。有一位小孩偏不,侃侃而谈,说起中国队的坏话,“中国队我完全不喜欢,我恨不得说一句中国队不加油。”“中国只能跟差的国家打赢,现在亚洲国家都进步了,就中国,在世界杯吃了9个鸭蛋。”果不其然,中国队输球了,其他孩子脸上都不好看。他少年老成,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谈到日本队,他也恨,“日本鬼子,我想让他们输。”有小孩在访谈中童言无忌,说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研究武器打日本人”。最严重的时候,恨意是实质性的,他很骄傲,“恨日本人恨到我流鼻血”。但也有小孩表态,日本人坏,坏透了,还篡改历史,但“日本人不是全都是日本鬼子”。甚至,还有人会说日语,有人会唱日语歌。与孩子们的访谈,是整个纪录片,最精华的部分。小孩对父母不经意间的言语交谈,重视很深,依赖也深。有个小孩,年纪还小,但已颇懂一些“人情世故”。“当交警,也可以收蛮多钱”,他有心机,门儿也清,却还是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干爹。“收到的钱不能全拿走,也要给点领导,领导没钱可不行。”我看了震惊,小孩能懂这些?谁教的?都不用问。小孩最好的老师,是父母。但问及另一个小孩,“快乐,钱,到处旅游,选哪个?”他说时不假思索,“我选快乐,钱买不到快乐”,十分清醒。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吗?小孩的爸爸是警察,被夸赞“爸爸当警察好厉害”,他没有丝毫得意,只是摇了摇头,释怀的笑,这句话他或许已经听了一千遍,耳朵都起茧。但问及爸爸忙不忙?他激动了,一个劲点头,“忙,他还是所长。”小朋友眼里呀,哪有什么权力。再大的官,也不过是一个,不着家的爸爸。小胖被问到父母在忙些什么时,说了一堆。妈妈啊,忙,要忙着去医院做美容,爸爸呢,做房地产的,得忙着去接别人吃饭。表情淡然,仿佛说的是,别人家的父母。很多时候,父母又太过吝啬,不肯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孩子们只会照样学样。于是,当小孩被问及什么时候会说我爱你时,他们没说过,也没听别人说过。眼神仿佛在问,爱?爱是个什么玩意?他们不懂,因为,就算是妈妈,也从没对自己说过。那爱究竟是什么?他们心中模棱两可,横竖拿不准主意,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表达,“爱,就是我把你抱着”。但他们对“我爱你”三缄其口,嗓子眼里长骨头。在他们的心里,爱,就好似什么说不出口的,会让人看笑话的东西。“因为这个,恶心。”爱,恶心吗?这些事情,孩子们本不会分辨。小孩子最会的,是察言观色,是从自己的父母那汲取养分,生长。正如片头所言,“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部片,2001年筹备开拍,2004年上映,如今已经过了近20年。里面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当初霸凌同学的孩子,悔恨过吗?当初说要嫁人的孩子,动摇了吗?以前敢说的,那些仗义执言的话,敢做的,那些奋不顾身的事。现在回头一看,都落了个“那时年纪还小”的罪名。时代进步了吗?我们,是否有比以往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