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大家好!这里是「MZ异想站」。
最近「摆烂」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
不论是月薪8000,还是月薪10万的人,都在集体“摆烂”。
那么,摆烂到底是什么意思?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摆烂即放弃对生活的挣扎,放弃对命运的抵抗,任由它们发展。
通俗点来讲,摆烂就是破罐破摔。
01
“选择宣泄,选择摆烂”
2014年,「佛系」一词大肆流行,开始离间当代年轻人与生活的关系。
去年「躺平」的出现,又为这种割裂,增添了几丝无可奈何的宿命感。
而2022年,我们这一代人再以「摆烂」自嘲,进一步表达了对生活的绝望。
这也印证了梭罗所说的:大多数人都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面对这种漫长的负面情绪,过去的我们选择隐忍。
而现在,我们决定“破罐破摔”。
以一种自我调侃的方式,去宣泄不满与悲观的情绪。
02
“老王们的幽默”
年薪10万的人说要摆烂,可能是一种茶水间的消遣,或者对网络流行语的戏谑。
但月入8000选择摆烂,很大程度上,是在陈述事实。
而导致当代年轻人集体摆烂的原因,
都藏在了每天的新闻里:
小张要求双休,HR认为他没事业心,面试失败了。小红害怕失去工作,封控前收拾东西,直接住进公司了。
小明为了上班养家,偷偷溜出小区,违反规定被拘留了。小丽在大厂上班,因为劳累猝死之后,很快就被大家遗忘了。
老刘六十岁这年,突然被赶出工地,拖着行李箱回老家了……
而老王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他安慰大家,人生少不免遇到困难。
即使是收入降低了,甚至是没有收入了,也不要着急。
可以把家里多余的房子租出去,可以开着私家车去拉客。
老王说完,心里还在想,这些底层群众真笨,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嘛!
还是你们舍不得自己全款买的那几套空房?
或者说,你们舍不得家里那几辆豪车?
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为什么要摆烂?
03
“我们的光明未来”
究竟老王,或者说老王们,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
当代年轻人摆烂的最主要原因,
不正是他们这些天真懵懂,反复追问“为什么摆烂”的人吗?
叫年轻人冲,叫年轻人奉献,叫年轻人正能量。
却看不见年轻人吃外卖要凑满减,每个月要交房租,一天两趟通勤能被挤成人形立牌,做个手术还得找关系塞红包……
老王们不理解。资本家也不理解。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根本无法摆脱这种普遍而抽象的绝望,更难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在这种绝望中摆烂。
放弃挣扎,接受失落。丢掉梦想,走向枯萎。
正如这部豆瓣9.0高分,由托尼·凯耶导演的电影《超脱》,它所阐述的真相那样:
谁都想要超脱,但谁也无法对残酷的现实生活释然。
真正能够超脱的,也许只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王们,以及资本家们。
04
“亨利的挣扎”
如果拥有超强的同理心,能被当成一种天赋,那么《超脱》的男主角亨利,则可以算作是一个天才。
亨利出生在一个充满着绝望的家庭。
父亲自小缺席,母亲终日酗酒。
而祖父,性侵了他的母亲。
童年的亨利,目睹了母亲遭侵害后自尽的过程,而半生都感到痛苦焦虑。
成年后,他噩梦缠身。
小时候的经历如鬼魅般,使他不得安宁。
罪魁祸首的祖父,缓缓老矣,开始神志不清。
亨利无法做到每天面对祖父,将他送去了养老院。
毫无疑问,亨利就是一个原生家庭的牺牲品。
05
“一所盛产悲剧的学校”
在电影的开头,亨利来到一个社区学校当代课老师。
他一直以来的工作,都是短暂地在一个学校停留的代课老师。
就像一个游离的魂魄,永远身处局外。
电影开端,导演引用加缪所说的话,也已经交代了这一点。
亨利去到学校之后,无奈地发现,这里就像一座垃圾池:
叛逆无理且生活混乱的学生,备受煎熬而痛不欲生的老师,互相纠缠、彼此折磨。
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角落。
每个阴暗的角落,都被浇灌着泪水与悲伤,他们在那儿歇斯底里。
亨利悲悯地看着,那些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力的人们。
他利用自己能够读懂人心的超能力,试图拯救因肥胖感到自卑的女学生梅雷迪思。
让她知道,她也有人在意,从而看见活下去的希望。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和思考,逐渐得到他们的信任。
尝试与虐猫的学生沟通,带他走出深渊。
与操场上总是被忽略的男老师对话,使他与现实世界重新连接。
在公交车上,当他在因为童年往事而泪流满面时,又遇到了出卖身体的堕落少女艾丽卡。
初次看见她被“客人”欺负的亨利,无暇顾她,不打算搭理。
却在再次遇到艾丽卡后,终于心软,将无家可归的她带回了家中。
以为帮她解决生存问题,就能够将她的生活扳回到正轨。
亨利投身教育行业,以及对青少年的温柔和拯救,不妨说是一种代偿行为。
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让他对那些少年的破碎生活,有足够的共情能力。
他希望能够做点什么去帮助他们,就好像童年的自己,希望有人可以引导他走出阴霾。
在扮演一个拯救者的期间,亨利还在学校里认识了美丽的女老师。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在办公室,她正被学生和家长欺凌。
两个心碎的拯救者,试着相互安慰取暖。
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亨利正在“侵入”,并改变他人的世界。
06
“悲悯有时是刺向自己的刀”
但生活就好像一个弹簧。
当所有事情越是用力地往好的方向拉去,结果就只能是往坏的方向,反弹得更加彻底。
过不了多久,亨利的超能力,就会将脆弱易碎的一切,都拉向负面的极端……
在班上遭到排斥的emo女孩梅雷迪思,把亨利当作精神支柱,认为他是唯一理解她的人。
亨利的温柔是她依赖存活的养料,她觉得那就是爱情。
却没想到,亨利对她的感情,不过是一种同情与怜悯。
情窦初开的梅雷迪思,遭到了亨利的拒绝。
一如弹簧般的人生,人的情感也总是能相互转化的。
有时候这种变化,同样无比极端。
梅雷迪思对老师亨利的爱慕,在告白受挫后,变成了怨恨。
对亨利的,更多地,是对自己的。
最后一根稻草也被收回,她选择了服毒自尽,毁灭比尘埃更无意义的自己。
就在亨利与梅雷迪斯,于误解中互相伤害之际,那个美丽的女教师刚好路过。
透过教室门的透明玻璃,将亨利对学生的安慰,误会成一种骚扰行为。
亨利那原以为能够拯救他于回忆深渊的爱情,也随之彻底消散了。
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侵袭着他的每一根神经。
他暴怒,童年的恐惧与不安,如幽灵一般,霸占了他的躯壳。
故事,总是由一层层的矛盾构建起来的。
而生活的矛盾,也像多米诺骨牌,总是接连着发生。
亨利的精神世界,开始一块块地崩塌。
他正奔向绝望,回到家,却又看到艾丽卡,竟然在他的床上接客……
拯救不了他人,也拯救不了自己。
亨利的悲悯,成了刺向自己的利刃。
他再一次奔溃,再一次暴怒。他所构建起来的一切看似美好,都在崩塌。
终于,在梅雷迪斯身亡后,亨利接受了自己改变不了他人的事实。
他把艾丽卡也送进了抚养中心。
07
“与生活短暂的和解”
其实,亨利自始至终都是清楚的,自己不是救世主。
像他这样内心早就千疮百孔,几近凋零的人,又怎么有拯救的天赋?
就连想通过这些,来进行自我救赎的希望,如今也幻灭了。
他深切地体会到,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所无法掌控的。
他的悲伤和痛苦,往往都是源自他人。
岛与岛之间,海水遍布,遥远而陌生。
人与人之间,渴求拥抱,却矛盾丛生。
改变无望,亨利尝试跟伤痛讲和。除了短暂的和解,他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于是在祖父临死之际,他无比痛苦地叫出了“Dad”。代替自己的母亲,原谅了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在祖父逝世之后,亨利再次尽力将生活扭向积极的一面。
于是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亨利去戒毒所接艾丽卡回家……
但,只要努力地摒弃悲伤与阴影,光亮就会一直照向自己吗?
08
“废墟中疲软的诗”
从明亮清晰,一步步变幻成荒芜的教室里,亨利朗诵着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
这是导演为电影安排的,意味深长的结尾。
《厄舍府的倒塌》原著中,男女主角近亲结合的情节,也正是亨利的祖父性侵其母亲的影射。
它与开头对加缪语录的引用,中间对《1984》的解读,都行成了明显的呼应。
他人让我们痛苦,环境让我们迷茫,生活让我们窒息。
而这,不但是一连串情绪的总结,还是对并不光明的未来的揭示。
三段相接、环扣,像个永远无法断开的轮回。
构成完整的世界,也构成了影片的完整。
在那年秋季枯燥 灰暗而瞑寂的
某个长日里
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
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
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
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
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
我的灵魂失语了
我的心在冷却
下沉
显出疲软的病态
……
09
“绝望的大多数”
托尼·凯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电影结束之后的故事。
但我们已经了然于胸。
一如《厄舍府的倒塌》通篇弥漫的阴郁病态和悲哀绝望,
亨利终究无法从泥沼中走出,不论做尽任何事情。
他看似走出来了,但其实一直困在那里。过去的阴影,将顽固地伴随他终生。
直至死亡来临,才会跟从肉身,化成灰烬。
而从抚养中心出来的艾丽卡,你以为她身心都恢复好了。
但青春期的这段飘零浑浊的经历,并非身体里的结石,无法被排出体外。
它更像一道道的疤痕一样,你永远没有办法忽视它的存在。
之后的人生,社会能够给她提供什么?也许只是碌碌无为,平凡而糟糕的未来。
光明与美好,只是少数人的权力,多数人的幻想。
哪有什么救赎,都是自我慰藉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摆烂”一词能被接受并流行。
10
“亨利与我们的悲剧”
没有顶流领衔,也没有IP背书。
这部电影让我们共情的,是生活本身。
过去的伤害依然历历在目,今日的创伤创痛又叠加其上。
肉身的疲乏还未得到释缓,精神的枷锁一次次重重压下。
理想的火苗早已奄奄一息,现实的审讯正咄咄逼人。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生存,还是面对无能?
如何与未来的绝望和平共存,是否也该列入教科书?
冷眼旁观放任悲痛导致疲软,但殷切的救助又总适得其反?
绝望,漫无边际的绝望。
我们尝试改变,开始挣扎,尔后重蹈覆辙。
什么是超脱?超脱的释义,也许自始至终就是个伪命题。
当亨利想要用自己的”超能力“,去拯救一些绝望的灵魂,也渴望能够自我救赎的时候,就已经宣告了结局的失败。
他做不到。
因为他的学生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
也无法剔除自己的青春期,那些根深蒂固的自卑、敏感、脆弱与不安。
11
“观影,亦是对自己生活的旁观”
整部电影,由一个个碎片般的画面拼接而成。
托尼·凯耶将回忆,与正在发生的事情,多线交叉剪辑。
却没有造成剧情的混乱和不知所云,反倒赋予了影片独特的节奏感。
并通过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在剧情当中嵌入纪录片的访谈方式。
再加上胶片的画面质感,让每一种情绪都被展现得透彻。
我们沉浸在角色细腻的情绪之中,被牵引着起伏。
更像是旁观了一次自己的人生。
也许多数人,并没有如此破碎不堪的经历。
但也大都难以挣开生活的牢笼,苦痛的泥沼。
最后,点个「在看」吧!
只希望我们每个人,即使选择摆烂,也还能找到一些令自己开心起来的事物。
比如热爱,比如爱。
撰 文 | 喜奥汀
编 辑 | 喜奥汀
文章来源:MZ异想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