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郭德纲讲三国”?演技是很专业,让我们觉得他读过24史

郭粉的感觉是:如果不管,他们就信以为真,真以为此人很博学;但一旦质疑此人的博学,郭粉又会说:“就听一乐你还当真了”。

就拿他“讲三国”来说吧:售的是故事,而不是历史。还有他所谓的那些人情练达,都属于故事。说到底,郭德纲作为一个专业演员,在舞台上给你讲故事,目的就是让你心情愉悦和赚钱。

不过,由于表演技巧很专业,让你感觉他说得很真。如果能理解到这一点,这个问题也就很清楚了。

众所周知,郭德纲自称读完了24史。因此在“讲三国”这个节目里,说吕布是奋武将军这件事时,强行给大家分析了一大段奋武将军是个什么职位。结果末了来一句:说多了你也不懂,简单的说,就是天下第2!

当听到这里时,我直接换了台。那么,三国里的大将军、车骑将军、四方,四征将军们该如何设身处事?司马、司徒、司空又该去哪里?读完了24史的郭先生难道没听过什么叫杂号将军吗?应该不会吧?

还有:曹操的身世之谜。郭德纲说:曹腾(曹操祖上)先后为汉朝的4位天子服务,伴君如伴虎啊。问题就出在这4天子身上。

有网友认为:曹腾经历的这4位:顺、冲、质、桓,4个小孩,还真不能称之为“随王似虎”。因为不用看24史也知道:冲帝是3岁病死的,质帝是8岁被宦官毒死的,而顺、桓时期,朝政为太监把持。

曹腾作为1位资深宦官,在宫内起起落落多年,从来没犯过错误。在这4位“小老虎”面前,可以说是老谋深算、心机深沉的“大老猫”了,谁伴随如虎,这话放在这里,实在是不妥吧?

其实也好理解,在评书、单口师傅眼里:天子都是王位之上的霸气形象,而汉末4帝这种,约摸郭德纲也懒得做什么功课,稀里糊涂地就把传统印象接来了:认为曹腾也大概率是:“像老虎一样陪伴着君主。”

说书人,在古代,听众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如果只是平铺直述,多半是听不懂。需要他们帮忙来解读,有教育老百姓的作用。

就像郭德纲自己反复强调的:为啥古时候尊说书人为先生?为啥他们的凳子更高啊?这就是原因。问题是:你噼里啪啦一通过去,没有一个是对的,听众就娱乐了?

还有,说不会有人相信曲艺里的历史的,谁会在故事里做学问啊?恐怕是在质疑郭老师的影响力。明星效应,真的不会误导历史吗?

电影《红莲寺》:让多少热血青年上山学艺。“少林少林”:吸引了多少王宝强入山学功夫?都觉得自己是明星了。武侠小说畅销经年,还记得特异功能和大师吗?让几代中国人认为轻功是真的?

郭德纲讲“历史”时的一本正经——表演技巧的专业性,足以让普通人的潜意识没法去分清真假。而郭粉极多,死忠度极高的特性,让太多明明是虚假的事情,被如此多人传播,也能够成真了。

不否认郭老师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经验。也不否认他的坚持,奋斗和对艺术的专注,以及抗争和愤慨。可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在专业的历史角度去引导一些东西。

郭德纲说他通读了24史。那么《二十四史》是什么概念呢?几年前出于好奇,去书店问过。于是就“蚌埠”了。首先这不是一本书,也不是24本,而是从秦到明的24套书!240本都不止。

比如:唐代分《新唐书》、《旧唐书》。按种类的话,宋史又有:王候、起居、土地、官员、白话、小说等等。如果把所有书都装一大箱子里——1立方米的那种。

需要4箱才够,合计8千多元。全部是文言的那种。仅仅是一个秦代,记得当时利用工作间歇,每日坚持4个多月都没读完。而秦代到了统一后由于太无聊,就放弃了。

郭德纲说他通读,好,就算是读一遍(不是那种融会贯通,别人一问你就能记起来的哦),是什么概念呢?

24史约计4000万字(文言,不计文白对照5000万字,合计近1亿字)。如果一天读1万余字,一年能读400万字,读20多年都读不完。假设郭德纲古文基础极好,不用注释,只看文言,也需要11年有余。

所以,我怀疑:郭德纲所说的通读24史是指这种呢?

还是这种?你去读读华夏《植物志》会是什么感觉?这也是24史哦。

我承认,24史我从来没读完过。而现代的专业治史人员:比如历史学博士、教授一类的,也从不会把通读当成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记得有个段子:一位刚毕业的学生到历史研究所求职,张口就说自己读完了24史。

结果,老师们相互对视一眼。一位老教授就问:你读的24史是哪一年版的?出版社是哪家?在哪里买的,云云。很快就清楚了。此人自称的24史其实就是“书店”里120多块的严重删减版,和历史小人说差不多。

不否认儿童读物对“郭德纲”们有启蒙作用,而真的到了历史大家:譬如吕思勉这样的。我们说他历史造诣颇深,不是指他读完了多少多少史料,而是指其严谨的治史态度。

即使是对于专业人员,24史也不是用来通读的,而是当我们需要了解一段历史时,用于查阅和引鉴……好吧,知道说再多也没有用,郭粉嘛:就一乐,你还当真了?

电影资讯郭德纲曹腾爱上你的情感

有用 (561)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