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是纳粹德国,小女孩莉泽尔的妈妈将她与弟弟送给寄养家庭,火车途中弟弟去世,莉泽尔独自面对新家庭的爸爸汉斯与妈妈罗莎虽然渐渐适应生活,但随着战争爆发,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存在越来越多变数,描述纳粹与大屠杀的电影很多,偷书贼比较不同的是,它主要在叙述一个小女孩在作战后方的生活,她对文学的喜好如何陪伴着她度过各种高低潮。
虽然几个主角的性格与特质描绘得不错,但是剧情发展到后面有些草率,而且步调掌握得不好。剧情视角有时是死神的观点、由死神旁白,但大部分时候又是小女孩的观点;有家中收容的犹太青年马克斯启发莉泽尔对文学的热爱,有鲁迪做她玩伴兼儿时“早恋”有与高官妻子的友谊以及后来莉泽尔去她家偷书,有看起来很凶但对她越来越好的新妈妈,她的新爸爸被征召,鲁迪爸爸被征召,鲁迪被政府要求去作某个训练,非常多条线,但很多线都没带来足够的情感冲击,不够深刻,黑暗面也被淡化很多。
而且,死神当旁白这种手法,只有在片尾某段有效果,其余部分只造成调性不一。不过,本片有些文句很美,我猜大概是原著里有的。我猜想,这部原本目标观众应是年轻人的电影,也许是为了让儿童也能看,所以可能有把原著故事处理得温和一些,但老实说我不觉得儿童有耐心坐两小时看这部文静的故事。对我而言,身为已经不是青少年、从年轻以来就已经愤世嫉俗的轻熟女,对这部片最不习惯的是,它大大升高了文学艺术带来的救赎效果,而大幅降低了战争的可怕──连电影后段某次轰炸过后挖出的几具尸体,都相当完整,几乎像寿终正寝。不是说这样一定不好,而是不合我的胃口。
文艺是种救赎没错,但本片呈现得太简单了些。倒不是说跟大屠杀有关就一定要很黑暗才行,只是我不喜欢被抹去这么多的,以美丽人生为例,它并没有淡化集中营的恐怖,只是爸爸为了孩子的幸福童年,尽力让孩子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也因为美丽人生有描绘出现实的可怕,使得爸爸的各种巧思与对孩子的费心,更令人感动不已,这种比较适合我这类实际一点的观众。
其实,有另一部淡化纳粹带来的种种黑暗血腥、整部片充满光明思维、却仍深得我心的作品,那就是真善美,我想它与偷书贼最不同的点,在于有非常美妙的音乐舞蹈,还有比较多感人的剧情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