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王朔积攒了27年的恩怨,是解不开的仇?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大家都看过吗?

这部剧,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和《橡皮人》。

表面上,讲述的是一群大院子弟的动荡青春路。

实际上,就是王朔对自己青春的复盘。

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佟大为主演的角色,原型是王朔自己。

这部剧中,还有这样一个角色。

窝囊,懦弱,没背景,没条件,不配拥有脾气。

圈里圈外谁见到,都能揣上两脚。

整天哭哭啼啼,还经常尿裤子。

这人姓冯,叫冯忆苦,外号”冯裤子“。

这个角色原型是谁,都不用我过多介绍了吧。

高度重合的性格,高度重合的模样,冯小刚想甩这个锅都难。

要说王朔也是坏,除了整部戏埋汰冯裤子,还赋予了这个角色八百个心眼。

特会捧人,特会拍马屁,特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特会两面三刀。

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两人的“爱恨情仇”,就被安排好了。

他们纠葛了26年也没放下的“仇怨”,可比他俩的作品好看多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冯裤子和王朔貌合神离的27年。

为何27年后的今天,他们互换剧本,拥有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01

要解读冯小刚和王朔之间的恩怨,最避不开的,就是他俩的身世

说来也是缘分,冯小刚和王朔出生在同一年。

要从出生地上来说,冯小刚是抢占了先机的。

再怎么说,他也是个出生在北京城胡同里的“京片子”。

而王朔,出生在南方。

但要论起经济实力,一百个冯小刚,也比不上一个王朔。

这可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真凭实据的。

先说冯小刚,虽说出生在北京城,却跟富裕俩字毫不相关。

爹妈都是靠体力吃饭的底层工人,到了冯小刚7岁那年,他亲爹被野花迷了眼。

冯小刚也愁,可爹要娶后妈,娘又唯唯诺诺大气都不敢出,他也很无奈。

就这样,冯小刚的童年就跟八点档撒狗血的智障剧本一样。

在家里,亲妈拖着病怏怏的身体,每天梦想着冯小刚是人中龙凤,不断施压。

出了门,整个胡同的邻居都对他指指点点,讽刺上梁不正下梁歪,冯家不走正道。

上了学,整个班里的同学对他冷眼相看。

嘲笑冯小刚打满补丁的裤子,瘦得跟猴一样的磕碜的身材,还有一口发黄的大龅牙。

冯小刚那时候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趴在栅栏上,看一墙之隔大院里的高干子弟。

同样生而为人,凭什么他们车接车送,穿金戴银,吃香喝辣,出生就高人一等呢?

巧了,王朔就是冯小刚最羡慕的那种人。

是的,虽然说王朔不是个出生在北京的京片子,但人家里有钱有势啊。

亲爹是军官,亲妈出身军医世家。

王朔还没学会走,就跟着爸妈搬到了北京海淀区的军区大院,成了个道地的大院子弟。

虽然咱们现在不提倡将孩子划分成三六九等,但那个时候的军区大院。

有着天生的优质生活,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

饥饿、贫穷、惶恐,是冯小刚的童年关键词。

这些词,跟王朔毫无关系。

换句话说,他们从出生就不是同一类人。

这不是冯小刚的妄自菲薄,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02

冯小刚在内心呐喊出惶恐与愤怒的时候。

王朔已经幻灭过好几轮了。

离经叛道的梦想,让他在玩味中酝酿出与众不同的花。

年少在文ge中度过,再大点参军。

复员后下广州当“倒爷”,干着干着没意思了,于是回京搞起了文学创作,成了那个时代首批“大腕儿”之一。

他的作品中,记录的大多数都是和自己一样形形色色的大院子弟。

比如化名“高阳、高晋”的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

再比如被王朔写进当时的电视神剧《编剧部的故事》。

其中主角“东宝”的故事直接取材于马未都本人的经历,“东宝”的扮演者就是后来的大陆版喜剧之王葛优。

葛优他爹葛存壮是北影老演员。

换句话说,葛优虽说不是军区大院的,但人家是北京大院的。

兜兜转转,这群大院里的少爷们长大了,撑起了北京电影的一片天。

表面上看来,冯小刚和王朔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差距感也越来越强烈。

可缘分有时候,就是这样妙不可言。

1989年,马未都,王朔、莫言等京圈大少们不满足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创办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尝试着让文艺和商业之间,挂上金钱的关系。

此时的冯小刚在机缘巧合之下,惦记上了郑晓龙的老婆。

刚认识冯小刚的时候他还是北京城建公司工会的宣传干事,每天的工作就是画画黑板画和宣传画。——郑晓龙

虽说老婆没讨上,但对冯小刚来说,郑晓龙可比老婆有用多了。

长达数月的鞍前马后,再加上能说会道,将郑晓龙捧得是天上有地下无的。

冯小刚真就抛开穷出身,混了个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编制。

03

王朔的好友兼发小叶京曾说:“冯小刚这人,为了成功,什么都能放下。”

这一点,马未都举双手表示赞成。

“这个人真绝顶聪明,他都不用多看多听,很快就能明白我们想要什么。”

1991年,王朔参考马未都的《编辑部的故事》准备开拍。

良辰吉日,一切准备就绪。

到了当天,却捅了个天大的篓子。

一群大少爷们口号喊得咔咔带劲,想要扬名立万,谁都不愿意掺手剧组中的鸡毛蒜皮。

再看看剧组中的凡夫俗子们,王朔臭脾气又上来了。

也是这个节骨眼上,剧组打杂冯小刚毛遂自荐,站到了王朔的跟前。

王朔巴不得当个甩手掌柜,于是伙同冯小刚把剧本整好之后,将这么一个烂摊子给了冯小刚。

认识初期,这俩人之间哪有什么惺惺相惜。

王朔对冯小刚并无好感,反而很不喜欢冯小刚满嘴的恭维和吹捧。

再换句话来说,王朔虽然看起来还挺江湖,挺道义。

但心里对于什么草根,什么小弟,什么冯小刚,是看不上的。

但王朔这种纯直男,压根不是冯小刚的对手。

你不喜欢我没关系,我有价值就行了。

在展现价值之余,冯小刚将王朔所有代表作背了个滚瓜烂熟,塑造了个铁杆粉丝的形象。

片场端茶倒水,左一个王老师,右一个王老师地叫着。

这都不是重点,他打动王朔的根本原因是:

王朔需要一件称手的兵器,而冯小刚是最好的人选。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一战成名,让王朔赚了个盆满钵满。

也让王朔第一次直视起了冯小刚。

有才能,有能力,最关键的一点,冯小刚没背景。

此将可重用。

1994年,冯小刚被王朔拉进了伙。

和北影大院葛优,以及自己的心腹冯小刚成立了好梦公司,开始依靠拍电影赚钱。

为啥是葛优跟冯小刚呢?

论经济实力,军区大院里哪个不比这俩人强。

非也非也。

王朔这是在下一盘大棋。

自己手里的文学作品越攒越多,有《编辑部的故事》在前,变现是迟早的事。

优越的身世,大院里的所有人表面和谐,其实都在暗自攀比着。

这种攀比和价值观上,渗透在王朔的每一帧生活中。

他需要独立的事业。

所以绕开了大院子弟,找了相对较弱的葛优和好控制的冯小刚。

打这算盘的,不止王朔一个。

同年,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避开其他人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古话说得好,亲兄弟还要明算账。

在权欲面前有几个不迷糊的。

从1994年公司成立开始,冯小刚和王朔之间的恩怨揭开了序幕。

04

王朔有才华,有钱,有实力不假。

但他确实不适合做个商人。

所以好梦公司成立之后,王朔成了一个甩手掌柜,除了提供剧本以外,基本上什么都懒得管。

巧了,葛优也不是个什么向往荣华富贵的主。

一个公司三个领导,两个都不务正业。

后来王朔还因为发表不当言论,出走美国数年。

拍摄和制作的任务,全落在了冯小刚的头上。

自打王朔走了,冯小刚就正式崛起了。

选了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人》,改编成了电影《甲方乙方》。

这部电影投资了370万,赚了3000万。

冯小刚一战成名,但耐人寻味的是。

这部电影的编剧一栏,他只署了自己的名字。

以至于时至今日,提起《甲方乙方》所有人想到的都是冯小刚。

没人知道,这个剧本的版权所属人是王朔。

更耐人寻味的是,成名之后的冯小刚,有意无意地与王朔划清了关系。

回忆自己地从业经历,他唯一感谢地人,是郑晓龙。

站在客观角度上来看,郑晓龙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伯乐,其实是王朔。

如果没有王朔,没有“好梦公司”,也没有京圈大少爷王朔地名声。

冯小刚无论如何,也只是个端着体制内饭碗的工薪阶层,成不了《甲方乙方》的导演。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不是王朔的公司,王朔的剧本。

在关系和利益至上的投资圈,谁愿意拿300万的投资,给冯小刚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

反观冯小刚的做法,让王朔非常失望。

从成立公司开始,这俩人充斥着试探的兄弟情份,一眼就望到了头。

后来,冯小刚又将王朔的另一本小说《狼狈不堪》改编成电影《一声叹息》。

找到王中军和王中磊,并成功获得了支持。

当冯小刚把这个事情告诉王朔,但王朔一点面子都没给他。

导致冯小刚找到王朔的发小叶京哭诉:

朔爷为什么这么不给我面子啊?人王中军王中磊那么大老板掏钱买朔爷的剧本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且把税钱都给交了。

结果王朔直接回一句:人家大老板也不缺这几万块钱。

我现在好歹也算个知名导演,这是一点情面都不给我留。

05

这些年来,冯小刚和王朔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剑拔弩张。

归根究底,有3个原因。

第一,他们从没有真正的成为过朋友。

从通过郑晓龙相识,到一块成立公司。

王朔只因为当年志趣相投,且存在利弊关系,两个人才能在一起笑语欢颜。

其实王朔骨子里,还是比较狂的。

早些年看不上余秋雨,说他就是装文化人,指挥写点游记。

看不上琼瑶跟金庸,说他们一个滥情油脂,一个胡编乱造,都不入流。

连这些人都看不上,何况是冯小刚呢?

也是因为这种骄傲,他才会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将冯小刚刻画成为了冯裤子。

在王朔心里,冯小刚就是那种欺下媚上,捧高踩低的样子。

第二,两个人的性格看上去相似,实则完全相反,处在两个极端。

王朔不管做事还是爱情,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压根不存在任何心眼。

大火时喜欢徐静蕾,就顶着骂名离婚,就把所有的东西给心上人。

离开国内,唯一要交代给冯小刚的只有一句话:

“帮我捧红徐静蕾。”

风波平静之后,王朔回国,事业一落千丈,也甘心成为徐静蕾背后的男人。

而冯小刚,他所作的一切,都有迹可循,且权衡利弊。

和徐帆那段长达数年的“地下婚外情”就不说了,懂得都懂。

成名之后,关于冯小刚花心的绯闻层出不穷。

嘴上说着:“娶了徐帆,我三生有幸。”

也不耽误他在外面花天酒地,形形色色各种不同的绯闻此起彼伏。

并留下四个字——人言可畏。

到最后,徐帆都麻了,干脆放养了。

正主的一句话,抵过自己的万千解释。

这波危机公关,冯小刚很聪明。

而他的聪明,不仅存在于爱情上。

王朔回国之后,圈内有一部分人还是很给面子的,所以冯小刚美名其曰给兄弟送稿费。

想堵住他没给王朔在《甲方乙方》作品编剧署名的错处。

3000万的收入,冯小刚只出了5万块。

王朔什么脾气的人:你这不是明摆这打法叫花子呢?

果不其然,昔日好友大怒,掀桌子,连人带钱都给轰走了。

这下,全京圈都知道了,不是冯小刚不给,而是王朔不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从根本上来说,王朔跟冯小刚,只有分歧,没有仇怨。

王朔活的真实,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努力让自己不被改变。

有时候,他是言辞犀利的敲钟人,有时候,是烂漫天真承认吃软饭的傻子.

有时候,是玩世不恭的京圈大少,有时候,又像是饱经世故的老人。

你可以说他是人间清醒,也可以说他是活在自我的“牢笼”中原地踏步。

再说说冯小刚,他一生,一直努力着让自己改变多一点。

从家境贫困,低人一等的底层,成为人人敬仰的大导演。

为名也好,为利也好。

冯小刚一直在往上爬,而王朔最瞧不起的,也是这种人。

因为各自人生轨迹的改变,大家越来越缺少共同点,再见面,相顾两无言。

是情理之中。

结语

时光荏苒,曾经的大院子弟,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

翻看王朔最近的近照,大院子弟的威望还是有的,身边环绕的依旧是姜文等旧友。

但他的眼睛,却总是显得空洞而无神。

简单来说,王朔颓了。

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他了……

往日的锋芒,用比闪电还快的速度,远离了他。

而冯小刚,早已没有了低调隐忍的小弟姿态,在飞扬跋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可能有人就要说了,从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到2017年的《芳华》。

每一部作品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他的日子不也不好过吗?

非也。

与其说他不行了,不如说他不想躺这场浑水了。

即便没有更优秀的作品傍身,即便几部作品都没带给大家惊喜。

他依旧不少赚,次次化险为夷在娱乐圈大喊着:

“你们懂不懂电影啊?”

不能向前看,就向“钱”看。

但在菀儿看来,即便如今王朔和冯小刚的遭遇一个天一个地,但两个都是成功人士。

一个选择了文人落败的结局。

一个选择了迎合时代和资本的结局。

这,可能才是对他们人生最好的安排。

影视资讯冯小刚王朔叶京甲方乙方刘华增文体育

有用 (23)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