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女排精神没丢,陈可辛好样的!

《夺冠》上映当天,第一时间去影院一睹为快,原因无它,中国女排曾经是中国一代人的精神印记,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那是一种信仰。在80年代,女排精神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然而观影回来后,在网络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负面评价,当时就想摇身一变成为一名“键盘斗士”和这些人较量一番,后来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又冷静了下来,他说,如果你一开始带着偏见看这部电影,你的评论就无法客观。

他说得很对,看到这些负面评价之所以愤怒,就是因为女排和女排精神在我的心中不容亵渎。

女排精神拍丢了吗?

这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大概40年,通过三场关键比赛,带着观众去感受女排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女排精神在这三个阶段的明显的转折和改变。

1、80年代的女排精神代表着奋斗拼搏和永不言败!

第一个阶段,80年代五连冠时期,那是一个鼎盛时期,但是却正值我们国家发展的起步阶段。那时候家家户户自发组织观看女排的比赛,为她们摇旗呐喊,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影片中反映了当年的女排的不易,体育竞技的发展其实就是国家资源的比拼,但是我们的资源明显落后别人一大截。如果要赢,只能靠拼,甚至透支自己的身体。《夺冠》前半段描绘了当年的训练残酷,相信每个人都会心疼电影里的女排运动员,但是要赢,那个时代唯有此途。

有人说为什么要一定要赢?电影里的郎平说那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个人觉得大体是那个意思。当时的我们被发达国家甩开了好几条街,我们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我们需要能振奋人心的精神食粮,女排的胜利就是。

某个程度上,那个年代的女排就代表着“胜利”,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种“信仰”。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仅仅凭借电影画面,其实年轻人很难体会。

2、2008年北京奥运背景下的女排精神

祖国发展成为体育大国的最关键的标志,大概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全世界瞩目,全世界为之惊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为国争光,相信比任何一届的奥运会夺冠都要更有意义。

电影的主线是郎平,和其他的运动员不一样,那一年,郎平作为美国队的主教练,带领着美国队征战北京奥运。

陈可辛选择了这个片段,选择了小组赛的中美女排大战,显然有他的深意。

他探讨新时代下的女排精神,非常大胆地展现了发展中的迷惘、质疑和碰撞。

电影里,中国队由陈忠和带领,虽然电影里没有署名,但是其实电影第三段,那个签名排球上的签名告诉了观众答案,彭昱畅和黄渤饰演的其实就是陈忠和。不过因为根据影片需求,对陈指导的形象做出了一些改变,所以最后没有署名以示尊重。

陈指导对女排姑娘们非常照顾,俨然有暖男形象。

这一幕和80年那个片段里的袁指导对运动员的严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的氛围和环境变得更加的轻松,也保留了更多的个人空间。

但是这种改变,时刻都接受着监督和批判,因为那场比赛输了,输给了美国队。这个时候一定会有指责的声音出现,指女排精神不再在,说新的一代不如老一代云云。这种以成败论荣辱的观点显然过时,但是它依然占据着舆论中不小的比例。

而另一边,郎平作为美国队的教练,也是天人交战,一边是祖国,她内心希望中国队赢。另一边是雇主,她需要保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尽全力帮助美国队赢。

这一幕其实讲的就是新时代的质疑和碰撞。

祖国强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运动员的生存环境也已经不一样,个人的追求可以包容更多的东西,除了比赛,除了赢,还有自我。

郎平的这一段经历其实也非常有代表性,其实我国对外输出的知名教练绝对不止郎平一位,这是体育大国的发展常态。我们不如人家,我们才请外教,其实其他国家也是如此,那样反而说明我们的国家强。

3、新时代下的女排精神

电影里的第三个阶段,郎平再次回国成为中国队的主教练。

说到这个阶段,真的需要为陈可辛鼓掌,太大胆了,郎平和排管高层的圆桌对话,真的没想到会被放到大荧幕上,也没想到“能”放到大荧幕上。为陈可辛鼓掌,也为我们的排管鼓掌,不要小看这一步,意义非凡。

第三个阶段其实讲的是革新,郎平去了美国其实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她的回归为当时的中国队注入了全新的东西。

电影里归纳出三点,“大国家队”的选拔理念,聘请国外的教练,更关注运动员的个人全面发展。

前两个改革针对的是“术”,最后一项针对的是“心”,最后一项也是最难的一项。

在电影里,里约奥运之行的初段并不如意,全队上下被阴霾笼罩,这是新女排精神破茧而出的艰难过程。

最终电影通过两幕关键剧情描绘了这一幕:

1)为什么打排球

郎平问队员是为了什么打排球,队员们都说出除了自己的内心所想,非常真实,比如有人说就是为了从贫困的家庭里走出去。这一点要再次为导演鼓掌。

然而为了这些真实的理由打球,似乎队员们的拼劲没有了,所以有了黄渤出演的陈忠和,在80年代的训练场里,和女排姑娘们的对话。其实陈指导就做了一件事,给女孩们注入了信仰,打球为了自己没有错,但是当你代表国家的那一刻,国家荣誉依然是最高信仰。

2)放下包袱

赛前郎平跟姑娘们说放下包袱,包袱留给她们那一代人背。言下之意就是不要把责任过度放大,反而变成了一种枷锁,而是要放开手脚,打出自己的风采。

有人说这里前后矛盾,甚至有人开始讨论集体荣耀重要还是个人意志更重要的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并不矛盾。

女排精神从始至终都没有丢

其实之所以觉得陈可辛这一回真拍得很不错,就是因为他敢于去探讨女排精神的演变,女排精神其实是随着时代在进化,它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内涵。

个人和集体本来就密不可分,对于一刀切的观点不敢苟同。如果完全注重个人,那么组成的队伍可能更适合打顺风局,一旦逆风,拼劲就很难找到了,集体信仰可以为人带来力量,这一点无可厚非。

反过来也一样,让所有人都为集体目标牺牲和让路的时代也过去了,个体的需求越来越被关注,我们的运动员现在可以有更多的个人追求。如果这些得不到尊重,一味地服从集体意志,那样的运动员没有灵魂。

所以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就是一种融合。

我们依然需要女排精神,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以前我们可能需要通过女排的胜利获得自信。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们自信了,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女排的胜利。

或者说我们依然需要不仅限于女排的,所有运动员的胜利。

运动员们在领奖台高唱国歌、升国旗的一刻,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力量和鼓舞,以及一种无以言表的自豪感。

时代是进步了,但爱国之心常在,国歌奏响的那一刻,我们依然热泪盈眶!

这就是信仰,任何时代都不能丢!

结语

所以陈可辛的这部《夺冠》,个人觉得拍得非常有勇气,它没有成为一部一味歌功颂德的套路电影,而是对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新时代的女排,不仅仅有拼搏,不仅仅有夺冠的心,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手段,而且女孩们还可以有精彩多样的个人追求。

影视资讯陈可辛电影夺冠女排精神查娱自记娱乐

有用 (98)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