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看过一部短片。一名男子在家中跑步机运动,当天,是他的生日。未久,电话答录机响起,他的家人在答录机上录下祝福感言,祝他生日快乐。
接着,传真机响起,传来朋友轮流写下的祝福话语。然后,家中门铃响起,另一群友人透过监视器,高声歌唱生日歌。
当生日祝福透过各式电子仪器传来时,这名独身男子却因心脏病发又无人在旁,而孤独死去。这则短片,像在警告着观众:科技,未必拉近人们的距离;独身,终究孤独。
丹尼·博伊尔导演的《127小时》改编自真实案件,叙述故事主人翁阿伦·拉斯顿前往大峡谷攀岩,发生意外,他的手臂被一块大石压住,动弹不得。
受困期间,阿伦·拉斯顿试图保持冷静,想尽办法脱离困境,可总功亏一篑。当人们无处可去,又发现生命一点一滴地消逝时,脑袋瓜的活动,反倒变地多采多姿了起来。
阿伦·拉斯顿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被他甩了的女友、回忆起他和同事的冷漠互动、回忆起他与家人的逐渐疏远,他发现,长久以来自己习惯单独行动,习惯将他人的爱意/善意拒于门外,可是当他真正处于孤独、当他需要人们帮助时,却求救无门,独自一人存在广大的世界(峡谷)夹缝中,竟是如此哀伤的事情啊。
《127小时》开场,丹尼·博伊尔导演便剪辑大量分割画面,地铁、马路上磨肩擦踵的群众、体育馆的大批球迷、马路上数不清的车辆呼啸而过,拥挤。然后,他将阿伦·拉斯顿身影置于其中一个分割画面中,群体的拥挤更加凸显了阿伦·拉斯顿的单独。
导演何以要刻意强调阿伦·拉斯顿的独身?一方面是为对比后来阿伦·拉斯顿陷入困境的恐怖;另一方面,则透过这起意外事件,恐惧化单身,带出好莱坞电影不断跟观众灌输的家庭、团体传统观念。是的,《127小时》乍看是灾难片、是励志电影,讲述人类求生意志的不屈不挠;实则在于劝服观众,人不可独立于社群外,拥有家庭或过着群体和睦生活,才是王道。片长一个半小时的《127小时》,几乎都在看詹姆斯·弗兰科 的个人秀,看他如何坚强又如何脆弱。
《127小时》并不好拍,要在局限空间内表现张力、要维持观众们的好奇心又不觉枯燥乏味,凭借的是导演的巧思、布局与场面调度能力。《127小时》几场回忆戏都能精准传递情感;而大雨灭顶、断臂求生等场面,亦能达到惊惧、奇观效果;有娱乐性、有戏剧性、又言之有物,丹尼·博伊尔证明自己是值得观众信赖的好导演之一。
《127小时》片末出现阿伦·拉斯顿本尊,银幕写着:阿伦·拉斯顿至今仍持续登山、攀岩。从哪里跌倒,就从哪来站起来,该是最动人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