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改编自古典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当年在大嘴东尼的陪同下,到美国南部展开巡回演出的故事。英文片名取自美国实施种族隔离政策期间,给有色人种使用的公路旅行指南,里面记载了有色人种得以行使的路段、居住的旅社以及用餐的地点,是当时种族隔离政策下,极具歧视性的产物之一。
本片以雪利博士和东尼之间的互动,带出了种族相关的议题。虽然这部片的整体架构也难逃令人联想到所谓的“白人救世主情结”,所谓“白人救世主情结”是指在电影中,白人角色将有色人种从困境中拯救的一种叙事手法。许多评论家时常在电影中发现这种叙事手法的蛛丝马迹,其他被归类在使用这种手法的电影有:《自由之心》、《攻其不备》以及《末代武士》等等⋯⋯
既然前面提到了“白人救世主情结”,那就来谈谈这部片的“白人救世主”吧。在电影开头,两名水管工人到东尼家帮忙,东尼却默默把他们用过的杯子丢进垃圾桶里以示嫌弃。这样的举动建立了他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形象。在当时的美国,大嘴东尼不属于全然的美国白人,而是被视为异类的。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当警察拦下东尼和雪利的车时,他对东尼说:难怪你为他工作,因为你自己就是半个黑人。
这个部分满有趣的,因为在电影里面呈现出了比白人主角更高一层社会地位的白人角色。但东尼却无视于这个貌似地位比他更高的存在,以这样的身份去和雪利互动,而受启发的并不只有雪利而已,东尼自己也体认到了关于种族关系的新体会。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莫过于雪利博士和东尼在雨中的争执,这场争执起于东尼认为雪利博士和和他的“同类”不够相似,因为在东尼眼里,雪利博士不听主流黑人音乐、不认识当红黑人歌手,而雪利也在这个状态下抛下一切束缚、呈现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身为有色人种的音乐家,他必须花比一般人更多倍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才能。在古典乐是白人当道的年代,他必须去证明自己不只会弹爵士乐。然而东尼却以他自己的观点去断定雪利这个人,却不知道其背后所承担的庞大压力。
雪利花了大半辈子去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却无时无刻都能被人拿来说嘴。不仅是在旅程中逐渐信任的东尼,而是那些花大钱请他来演出、把他当成炫耀工具,他却一点也不尊重的那些人。一切也在此时从“身不由己”变成“值不值得”的伏笔。
东尼为了养家糊口,放下自己的不自在,选择当雪利的司机。雪利为了安然度过南方的巡演,选择迎合东尼开的价码,雇用他当司机。旅途中,雪利针对礼仪和道德规范上,提点了东尼许多;就拿雪利教导东尼怎么写信回家给老婆来说吧,那文采,东尼的老婆虽然感动,却也一下就知道自己的先生是写不出来这样的家书的。这反转了以往电影中有色人种“无教化及文化”的刻板印象。至于东尼,与其说“他拯救了雪利”,还不如说他是雪利正视自己不安全感的契机。鲁莽气粗的东尼就是个直肠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外人看来是白目,不过他的每句话都切中雪利的盲点。而旅程后期,东尼对雪利的关照以及支持,最终转化成那份面对自己窘境的勇气。这份勇气也让东尼看见: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依循一定的原则,万物皆有自己的平衡;最重要的是,要好好面对自己,做自己最舒服的样子。所以说,东尼帮了雪利,但是雪利也帮了东尼。
除了剧情上令人深思的地方,我最喜欢这部片的地方就是他的摄影。片中不断运用车子这个小空间去呈现两人之间距离虽近,但彼此之间却是有极大的隔阂。一直到电影的最后,雪利在送东尼回家后,立马驱车离去,都在运用“距离”来制造两个角色之间的张力。而旅程中也用了许多的手法制造雪利的孤立感。某段路程中车子爆胎了,东尼下车换轮胎时,雪利站在车子旁边,高雅地帮自己搧风;马路的另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头有几名黑人劳工在采收。雪利看着他们,感觉想示意什么,却换来疑惑的注视以及不谅解的眼神。见状,雪利只能默默地返回车上。
依循着The Green Book所提供的指示,雪利在每个城市下榻的旅社,更是凸显他的孤单。他总是远离人群,独自坐在房间的门口,若有所思地看着周围的人。也许他想迈出那步,和大家亲近,只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而这时,这些拥有和他相同面孔的人,却已经选择嘲讽他。关于隔绝与孤立这点,《绿皮书》真的做了许多巧思。
真心很喜欢《绿皮书》,绝对是一部我非常推荐的电影。题外话就是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东尼是当年《魔戒》三部曲的亚拉冈,而饰演雪利的则是曾以《月光下的蓝色男孩》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而凭借两人的演技,重现了东尼和雪利当年的南方公路之旅,超喜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