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包贝尔曾翻拍过一部韩国电影《阳光姐妹淘》
拍摄前他胸有成竹地说:“有四个模板照着拍,我再差,也不会那么差吧!”
结果,这部风靡全球的经典青春片从8.8分被拍成了4.5分,分数直接折损一半。
作为影迷,我当时愤慨写了一篇影评,给这部电影的评语是:
“如果我们不能创造经典,那就不要毁了经典”。
本以为这句话,会和“毁经典大王”包贝尔,紧紧捆绑在一起,相厮相守一辈子。
但很遗憾,当我看完白百合最新主演的翻拍电影《门锁》,依旧能用这句评语生动概括全片。
唯一不同的是,这部国产翻拍电影不仅毁了经典,还毁了“关注女性”真实的社会语境。
豆瓣5.1分,遍地的一星差评,批评声四起...
毫无疑问,这部号称中国首部真实反映女性独居安全的话题电影, 翻车了。
和包贝尔执导《阳光姐妹淘》一样,这部《门锁》也是翻拍韩国同名惊悚片《门锁》
而韩国版,又是翻拍西班牙的《当你熟睡》
这三版都是以“关注女性安全”为内容核心,对都市女性生存空间进行了探讨。
那为什么中国版的《门锁》最不受观众待见?
说的克制些,这三部电影,从原版到韩版,再到中国版,实际上是层层递减,削弱的,如同剥洋葱一般。
导演选择翻拍的韩版,本身口碑就不尽人意,相比西班牙原版,仅仅是停留在“女性独居安全”的主题上,缺乏深度。
但好在能值得讨论。
而到了中国版则完全流于表面,脱离生活和现实,故事内核走向偏离与失衡。
最终导致电影多方面崩塌。
说的不克制些,中国版的《门锁》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关注独居女性”的幌子来骗钱的!
上映前,光电影海报上密密麻麻的标语:“万千独居女性的心声”,“女性力量”“被生活驯化的打工人”,“弱者的伤害”....
读完都压的人喘不过气。
看起来每一个都极富探讨意义,每一个都触及社会敏感点。
基本上观众的G点全被戳中了。
再加上电影铺天盖地的宣传手段,以及那些一惊一乍的预告片。
仿佛不去看,会错过一部万分精彩的电影,会失去一次思想的洗礼。
然而,当你兴奋地走进电影院看完全片,会发现你真正失去的只有那几十块的票钱。
电影从头到尾除了“女性”,“独居”这两个字眼,和其他标语压根不沾边。
甚至是本末倒置。
导演把这些社会性的议题和字眼,肤浅化,完全失去了内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故事讲述是白百合扮演的方卉,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因长时间独居,看谁都像坏人。
结果真的被坏人给盯上了,有个变态一直在潜入白百何的出租屋,偷窥她,监视她...
到底是上司、中介、保安、兽医、还是闺蜜?
透过剧情,电影看起来很悬疑,充满反转,跌宕起伏。实际上,处处都是逻辑漏洞,数不清的坑...
只是为了吓人而吓人。
比如,有天深夜,方卉在洗澡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开她家门锁,连续输错了几次密码,最后输对了进入了房间。
吓的方卉裹着浴袍就出来了,结果一看是自己的闺蜜。
无论按照生活常识,还是客观逻辑都太扯了。
连续输错3次密码,难道闺蜜就不能给方卉打个电话,发个信息问下吗?
哪怕敲个门,喊两声也行,就非得闷个头,一声不响地和门较劲。
不仅如此,为了强行推进剧情,还把白百合饰演的女主,直接降智成了傻子。
比如电影后半段,方卉发现凶手藏在床下,逃跑时,跑到餐厅,认出了凶手。
悄悄给警察发了定位。
结果她却没待在人多的餐厅,反而继续跑到没人的地方,被凶手抓了正着,导致警察也没找到。
我只想问,这是什么反思维,反认知的迷惑操作?正常人能干出这事?
更无语的是,方卉被抓到车上后,知道凶手抓走了闺蜜,竟然当着凶手的面,拨打闺蜜的手机。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有这个打电话的机会,难道不应该直接报警吗?
也难怪有观众,气的吐槽,电影名不该叫《门锁》应该改成:
《关于我是个没有任何自保能力且没有什么安全和法制意识的傻子,然后被身边的男变态盯上了这件事》
更更更离谱的是,电影把白客饰演一号反派,直接打造成了“钢铁侠”。
会自制猎枪,搞机械高科技,被车狠狠撞了两次都撞不死...
而范丞丞饰演的二号反派,作出了各种变态行为,最后竟被活生生美化成了“正义使者”。
这位毫无演技的小鲜肉,唯一的作用,就是吸引他的粉丝,为他在电影院呐喊助威。
当粉丝将偶像奉为圭臬,毫无理智地为电影中的“变态”叫好时,《门锁》就失败了。
总之,人物的不合理,剧情的逻辑Bug,让电影呈现出一种的强烈割裂感。
就像一块东拼西凑的补丁。
开头是个恐怖片,到了中间它变成了悬疑片,最后又成了大乱战的警匪片。
结尾升华的配乐,比《长津湖》都激越猛烈。
整部电影一共105分钟,滤掉这些花里胡哨的废笔和内容,“关注女性独居安全”的故事内核,也只剩下空洞的噱头。
诚然,结合现实,如今独居女性越来越多,她们独立生活,可能漂泊他乡,却勇敢面对人生。
但总是有危险会接近他们,来自于陌生人甚至于熟悉的人、身边的人。
关注独居女性这个弱势群体是好的,社会也需要这种题材的影片为女性发声,让人们重视到这些问题,为她们给予安全保障。
但影片将女主塑造的不是弱势而是弱智,匪夷所思的找死行为难以让人同情,反而让人反感。
如果硬打着“关注独居女性”的人文关怀旗号,哄骗一批批观众为电影买单。
只会带偏观众对女性弱势的客观认识。
门锁,是独居女性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是消费女性,伤害女性的底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