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12岁写下的中二玛丽苏小说在你24岁的时候变成了现实,名唤“慕容杰伦”的古巴比伦混血王子在你的生日宴上对你深情表白,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或许先狠狠掐一把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又或许是惊吓大过惊喜,一杯水泼过去后开始咒骂整人的损友;或者直接关掉播放器,心想这又是什么脑残玛丽苏神剧,毕竟抖音的营销号都不会拍这种内容了。
先别急着吐槽,《我的巴比伦恋人》的女主陈美如就邂逅了这个天降奇遇,但是美如的故事绝对不是什么脑残玛丽苏,而是剧本纯原创,在豆瓣上获得了7.8分高分,集结了两岸三地演技派演员,一群制作电影的主创,看似是沙雕神剧,实则关注现代人成长的细腻心路历程,五菱宏光的外观,劳斯莱斯的配置,惹得无数观众直呼“真香”的真·女性主义之光。
没男凝,不雌竞,不降智的真“大女主”
曾经,国剧的“大女主”、女性主义仿佛走入了矫枉过正的刻板印象怪圈中。女性角色依然是片面化的和功能式的,只是一个披着飒气外观的全新花瓶罢了。
女主们必然留着干练的短发,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画着烈焰红唇,所到之处必然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穿Prada的女魔头”。出入必然念叨着独立自主的箴言,但是一遇到问题又必然会躲进男主的怀抱寻求庇护。
而玛丽苏偶像剧之所以成为大众雷点,就是因为其一系列不符合逻辑规律的“女主光环”。在玛丽苏神剧中,高大帅气的男主对于势均力敌的优秀女二号视而不见,只倾心于普通的女主,而女性之间必定没有友谊,只有无尽的心机、抓马和竞争。优秀的女二必然是善妒的恋爱脑,通过一系列被演绎塑造出的心机来反衬女主的单纯善良。
这些偶像剧只是为了“爽”,为了“塑造”而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戏剧冲突,从而批量生产流水线的玛丽苏,或是只是盲目地追求表面的“干练风”,将“大女主”变成了“尬女主”,美好的爱情变成了功利的竞争。却忘了真正的“大女主”应该是勇敢与人格独立的个体,爱真正可以打动人是在于灵魂的吸引与相互尊重。
过于脱离实际,幼稚的臆想是一切“玛丽苏”的通病,但是这种以“我”为尊的幻想对于12岁初识世界的青春少女来说,则是寻常的。《我的巴比伦恋人》,就用陈美如12岁的玛丽苏小说织成了一件方便融入世俗的外衣,并以此为鉴,反观真正的女性主义影视作品需要什么。
《我的巴比伦恋人》中最为动人的一点就是展示女性之间单纯、真挚的友谊,而不是将一切都归于为择偶而竞争。陈美如的闺蜜姜蕙真被塑造为和美如相反的“飒姐姐”的角色,不仅体现在做事的雷厉风行,更体现在“活得通透”——敢于正视自己对欧阳文山的爱与欲望,将个人情感、职业与友谊分得十分清晰,无理取闹以及借由熟悉伤害他人,仿佛一直与她无缘。
对于陈美如,姜蕙真表现出了和社会与寻常的他者完全相反的尊重,而这种对人的尊重,则恰恰脱胎于自信和豁达的性格,也是这段坚固且治愈的关系的来源。
对于为“雌竞”而生的九天龙女,陈美如也体现出了最高限度的包容。这个角色诞生于美如的自卑和幼稚,其本身并不具备恶意与攻击性,反而由于“宿命”的笃定——被射中丘比特的铅箭而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陈美如与九天龙女的握手言和,不仅是成长,更是《我的巴比伦恋人》中女性互助、共生、共存的“乌托邦”的缔造。
《我的巴比伦恋人》建构于荒诞并略显稚气的奇幻故事,却并没有为角色强行降智或者削弱叙事逻辑。正相反,剧集虽然在讲述一个极其玄幻和罗曼蒂克的故事,却运用了具有电影质感的调色以及镜头语言,以及工整的“三一律”叙事手段。没有任何一个角色会突然地转变,或是被天降奇缘直接砸晕头脑。
有欢乐,有泪水,有反思的真青春成长
《我的巴比伦恋人》中的女性主义的另外一种体现,就是与性羞耻握手言和,正视女性作为欲望的主体。或许主观上无意批判、消解性别统治,也无意抵抗传统的父权话语霸权,仅仅将女性作为“人”的感情主体就足矣构成一部小而美的女性成长史诗。
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身体在哲学家的眼中总是与话语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哲学家福柯曾经探讨身体与权力话语体系。身体是被动的、可以被驯服的、可以被塑造的,所以人的成长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对于自我身体与欲望认知的变化过程。
曾经,陈美如所有的羞耻和阴影都来源于玛丽苏小说中那句旁征博引来的“他们情到浓时,共赴巫山”。年幼的女孩甚至仅仅以为“共赴巫山”就是物理上瞬移到自己的家乡巫山景区,却被扣上了女流氓的帽子。
这种羞耻不仅导致了文学之梦与青春情感的破碎,更是投射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互联网“鉴黄师”之上。
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正常的情感慰藉,美如便只能在职业上用几近无情的严苛以及科技的冰冷发泄被禁锢的羞耻和情感,将爱与欲望视作洪水猛兽,用脆弱的糖衣包裹千疮百孔的心灵。
当这一切借由“日记成真”的契机被姜蕙真戳破时,美如才得以正式自己真正的需求与痛苦所在,或通过慕容童话般的专一,或通过成长的力量感以获得救赎。
借荒诞外壳的现代黑色幽默
除了以女性成长、健康的情谊塑造起的真女性主义,《我的巴比伦恋人》更是借荒诞的童话外壳透视了社会中流动的现代性。
譬如通过段水流的网红经纪公司,以及“网红”群体同以巫山群众为代表的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看到导演试图探讨网红经济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未来;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城市现代人的职场焦虑与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虽然叫“巴比伦恋人”,但是剧集背后是满满的中国巴蜀文化自信。巫山、重庆的民俗以及文化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符号或者“刻奇”、“猎奇”的古巴比伦文化烙印,都在本剧的奇幻故事中达到了微妙的动态平衡。一部古巴比伦史诗的川剧,不仅将姜蕙真的才气展现地淋漓尽致,更是见微知著地展现了两岸三地主创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诚意。
只是现代人的自我疗愈全靠荒诞故事的启迪,诚意与水平兼备的团队只能借冷门网剧的外壳以抒胸臆,强烈反差戏剧性的吸引力之外,也令人感慨与遐想。
虽然叙事、制作与立意上都展现了强烈的新意与心意,但是《我的巴比伦恋人》依然具备小成本网剧会面临的问题。比如剧情过于松散“下饭”,掐头去尾片头和前情提要,看似是40分钟的进度条,实际上只剩下20多分钟的“干货”剧情。其次,剧集的前六集除了包袱和设定之外,剧情走向依然不明,直到第10集才展露出了时空与世界观以及其余故事线。
整部电视剧一共24集,在过半的集数才开始渐渐明朗,更何况奇幻以及跨文化的“穿越”设定也十分难以把控后续剧情和叙事节奏,非常容易陷入虎头蛇尾的遗憾,或是沦为聒噪且粗浅的“短视频短剧段子合集”,失去电影质感,令人期待又担忧。
总而言之,虽然有些许瑕疵,有诚意、有内容、有笑点、有颜值、有演技的《我的巴比伦恋人》依然是十月国产剧赛道中难得的黑马和小众精品。生活已经很苦,虽然这勺甜不怎么寻常,也不怎么亮眼,但依然是一剂令人愉悦的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