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2021年什么电影最火?不是《你好,李焕英》,也不是《唐人街探案3》,而是爱国主义电影。
《我和我的…》系列,《1921》《革命者》《悬崖之上》《中国医生》等好片接踵而至。
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爱国主义电影大户”的博纳影业公司也推出了“中国胜利三部曲”——《中国医生》、《长津湖》、《无名》(暂时上映日期)。
而国庆档正在热映的《长津湖》,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3位大导联合拍摄,更是耗资13个亿的重量巨制。
这在中国电影市场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5年多的剧本打磨,两年多的细致筹备,超过7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参演,超大规模的服装道具军事装备准备,超百公里的战役战术设计……
创下服装道具数量之最,是中国电影影史上前期人员最多的一次,达到了7000多人加上后期,参与电影的人次达到了1.2万。
初版剧本就有13万
在极寒环境下拍摄
这些因素都能让《长津湖》成为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战争巨制!
截至10月4日,上映5天,票房20亿,有网友预测《长津湖》的最终票房会超50亿+,再次刷新中国影史记录。
有观众在评价时连用了“三个满分”:故事满分,情节满分,画面满分。
那么《长津湖》担得起“满分”一词吗?从电影质量上来说,绝对担得起!
从我志愿军纪律严明、声势浩大的部队集结,到战场上的战术设计等。
《长津湖》在宏观视角和细节上可谓是做足了工夫。
看《长津湖》时,我感受最大的一句话就是总制片人于冬说的,长津湖战役值得用电影去铭记:"这部电影不仅是拍给当下的年轻人,希望也可以留给五十年后的年轻人看。"
真实还原历史的战争巨制相信许多观众都被《长津湖》的一个场景打动:
夕阳西下,当伍万里推开赴朝火车门的那一刻,巨龙蜿蜒的长城与云雾寥寥的余晖,雄关与美交相辉映,何其的美。
祖国很美,美到为了让它不受侵略者的侵害,中国人民志愿军们必须用血肉守卫他们。
而这也与后面的激烈战争形成鲜明对比,没有这些战士们的牺牲付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中国人有一种谦逊之情,所以《长津湖》不会像《珍珠港》、《敦刻尔克》那样刻意丑化敌人。
真实还原历史情况,这是《长津湖》的一大优点。
抗美援朝战争中,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志愿军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军装备有多么强大,我志愿军斗志就有多昂扬!
片中伍千里带领的七连战士支援兄弟部队与美军的第一场遭遇战,就把我军“以少胜多”的打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三三制”战斗小组,电影高度还原了这一抗美援朝阵型,三人为一作战小组,一人进攻,两人边防,再随机应变更换阵型。
再是伍千里观察地形,占领制高点,临场制定战术。
面对美军猛烈的炮火攻势,选择“敌进我退”避其锋芒的战术,等待机会通过钢索缆车将炸药包送至敌人阵地,接着神枪手平河开枪,击中炸药包,炸掉敌人哨台。
还有的用学了2年的英语诱骗美军;
有的缴了敌军坦克,用美军坦克炸掉了他们的碉堡。
最后一场歼灭北极熊团的战役我军更突出地采用了“纵深穿插”作战的另外两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与三猛。
这种打法,被我军融会贯通,在痛歼美军第一王牌军队上起到了决策性作用。
另一个让人觉得震撼之处,就是片中体现的长津湖地区夜晚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志愿军战士们的高昂意志力。
因为美军的战斗机一直在领空处于活跃状态,在白天出行容易遭到攻击,夜晚潜行是最佳选择。
真实情况是,在这样的极寒天气下,我军6天6夜,平均日行30公里。
而美军,即使在数百载越野车的情况下,也因为严寒,一天行驶3公里不到。
我志愿军第九兵团大多数南方人,本来抗寒能力就差,再加上入朝时间相当仓促,在必要的冬装装备只补充了三分之一的情况下,被迫提前进入朝鲜战斗。
所以才有了影片中在东北火车站补给棉衣的一幕。
因为怕耽误作战时间,第九兵团志愿军们不得不迅速赶往战场,连棉衣都来不及拿,就有了“追火车送棉衣”的暖人一幕。
甚至不少工作人员把自己的棉衣脱下给志愿军穿。
美军能在感恩节吃上火鸡烤肉,而我军连磕掉牙的一个冻土豆都要互相让着吃。
这是真实的历史,也是作为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很多战士没有子弹了,就拿着空枪往前冲。
坦克下被碾压的战士让战友朝自己身边的炸药包开枪。
还有在战斗胶着状态下,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影片中的另外几幕震撼情景,许多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趴在雪地里隐藏,保持着匍匐姿态,枪指前方,眼睛紧盯着前方,没有一人退却。
他们有的冻掉了耳朵,有的手指被冻得发紫,却还是一动不动,只是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直到今天,还有数万名无名烈士长眠在朝鲜长津湖战役陵园内,为了保家卫国,他们的生命被永远定个在了1950年这个冬天。
能想象吗!这样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下,我军取得了最后的大胜利,也难怪片中史密斯将军在撤退时敬畏的说了一句“我们永远无法战胜他们!”
美军不是不能打,他们有优于我军数倍的重型装备和人数,还有王牌空军和轰炸机。
他们输掉的,是因为碰到了超出他们对人类极限想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电影《长津湖》,也只不过是把这些历史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
看了《长津湖》,我才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我们的先人为我们铺了通向幸福安康的大道。
我脑海中一直盘旋不去的,是朱亚文饰演的梅生说的,“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导演立大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奠定这些爱国主义基调的,恰恰是向北上发展的香港导演们。
再往前回顾的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上映电影的数量锐减。
但即便如此,也有陈可辛的《夺冠》、林超贤的《紧急救援》、许宏宇的《一点就到家》三部土生土长的香港导演操盘的爱国主义影片。
但即便不算上那些咸丰清朝烂芝麻谷子陈事,“香港导演爱国主义之旅”其实也很早就开始了。
或许你觉得很意外,这怎么可能呢!
但其实早在2007年的时候,还处在拍摄风格“横冲乱撞”期的林超贤导演便翻拍了一部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而且它还是部动画片。
记得林超贤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2007年~2010年这几年间对他来说是一个痛苦的阶段,他甚至动起了转行不拍戏的念头。
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林超贤的作品红遍了两岸三地。
《湄公河行动》总票房11亿,《红海行动》更是取得了36亿的傲人成绩。
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林超贤是陈嘉上的徒弟,而陈嘉上则是师承徐克,此次“师公”“徒孙”联手合作《长津湖》,确实是件值得庆贺之事。
所以不妨先从“老祖”徐克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徐克是拍武侠片起家的。
《新蜀山剑侠》《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
之所以说他“怪”,是他一个大老爷们又能拍出《青蛇》这样的“言情”风。
我印象中的徐克,除了活在武侠世界,还有古装世界。
但其实,之所以《长津湖》的总制片人于冬能找来徐克执导,都要源自2014年,徐克导演了八大样板戏之一改编的电影《智取威虎山》。
1970年谢铁骊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确实是一代经典。
但样板戏的关注度放到现在确实不多,许多年轻人估计都没听过。
徐克选择翻拍它,并且跟原版豆瓣评分只隔0.1,着实厉害。
《智取威虎山》的成功,让香港导演迅速找到了一条如何拍摄爱国主义的道路,是日益萎缩的香港合拍片的翻身仗,也是爱国主义电影本身的一场翻身仗。
可以说,没有徐克,就不会有拍得这么成功的《长津湖》。
从《智取威虎山》到《长津湖》之间,徐克没有再碰过爱国主义电影,但老怪思路自有“继承人”,那便是他的“徒孙”林超贤,他可以算是一个简装的徐克。
他大刀阔斧砍去了徐克电影的枝枝蔓蔓,留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干,耍出了一套硬桥硬马的棍法。
林超贤导演的特色是什么?动作美学+以情制动。
这二者,主导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爱国主义电影的面貌。
《智取威虎山》之前也有港式爱国主义。
影响比较大的有麦、庄的《听风者》,一部讲述密码破译的影片;陈德森的《十月围城》,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以及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是一部讲述中国消防员伟大事迹的影片。
他们一直在尝试结合,也一直在努力探索。
林超贤的动作美学但到了2014年之后,情况有所不同。
就拿《湄公河行动》来说,这种探索变得更可行,也更成功。
这种成功,使得林超贤把他过往的经验全部应用在的《湄公河行动》上,几乎每一分钟都在打,各种武器狂轰乱炸,震得观众耳膜发麻。
而到了《红海行动》更进一步,把动作和爱国主义的结合达到了巅峰,打出了风格,也打出了情绪。
电影情绪的变化,恰恰是民族情绪的变化。
这之后,香港导演们在爱国主义电影上,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中麦庄的《非凡任务》是警匪片加爱国主义,刘伟强的《建军大业》是战争片加爱国主义。即便是许鞍华,也拍摄了一部关于广东东江纵队题材的《明月几时有》。
这种选择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这更适合香港导演北上适应的发挥,从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做起。
相比之下,拍过《投名状》的陈可辛就显得超前许多。
陈可辛很久以前便介入了爱国主义电影的创作,当年他在监制《十月围城》时,便亲手写下了诸如“我闭上眼睛就看到中国的未来”,后来的《中国合伙人》更把“中国梦”三个字推波助澜,到了去年的《夺冠》,更是加入了无比凝聚的情感,顺势拿下了8亿票房的好成绩。
可以这么说,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同香港导演们的专业态度结合在一起,一片新的天空,徐徐展开。
而他们的出现,也拓宽了爱国主义电影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情感的拓展又让更多的香港导演投身到爱国主义电影的拍摄之中,比如陈国辉拍摄了消防员题材的《烈火英雄》、陈可辛拍摄了女排题材的《夺冠》、李仁港拍摄了攀登珠峰题材的《攀登者》,许宏宇拍摄了回乡创业题材的《一点就到家》。
而刘伟强则发挥了他又快又好的专长,拍摄了一部根据2018年5月24日川航紧急迫降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而这部片,也成了当下爱国主义电影的一个典型。
《中国机长》的特点是时间紧、关注度高、特效展现度高。
这样的题材,也只有像这样的技术型导演能够完成。
事实证明,中国观众愿意接纳这些家国情怀、振奋人心的感人故事。
于冬在谈到为什么找这么多香港导演拍摄爱国主义影片时曾经说过,他是靠香港电影起家的!如今港片颓势,他要和香港导演一起在新的领域再创辉煌。
最好的例子是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非但票房大收,也拿到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那年的金像奖上更是拿到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几项大奖。
更重要的是,这些经香港导演之手的爱国主义电影,都带动了正能量的民族爱国情绪。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些影片里都有着一定的家国情怀,而这样的情怀,随着于冬系统化地打造出“中国骄傲三部曲”、“中国胜利三部曲”后也逐渐升华了——于冬的博纳,在2014年到2020年香港导演爱国主义影片的138亿票房份额中占据了八成。
这些香港导演临危受命,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光荣的任务。
文戏部分陈凯歌毋庸置疑让我们觉得可喜的还在后面,2021年之后,香港导演的爱国主义影片还会有更多。
邱礼涛的《绝地追击》、陈嘉上的《暴风》、彭顺的《惊天救援》、麦兆辉的《检察风云》、钟少雄的《中国兵王》……
所以不要忘了,《长津湖》的第3位导演——陈凯歌。
没错,是那个拍了豆瓣评分榜首《霸王别姬》的陈凯歌。
武戏徐克+林超贤,文戏请来了陈凯歌,这绝对是《长津湖》剧组最正确的决定。
很多人说《长津湖》重武轻文,其实这恰恰是不了解这部电影背景和陈凯歌本人的表现。
“重武”的必须的,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如果没有大量的战争场面,观众是不会觉得过瘾的。
那么再来看看这部电影的文戏。
首先就是主角光环的易烊千玺,他饰演的小战士伍万里从小兵到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过程。
如果没有这段文戏,不把这段成长的经历刻画出来,观众怎么能真切知道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怎样的人!
七连指导员梅生也是陈凯歌文戏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有妻女,甚至女儿只有8岁,好不容易想一家团聚,但却仍选择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在战斗中随时可能会牺牲,但他不怕,冒死都要抢到女儿的照片,因为这是他唯一的挂念了。
胡军饰演的“雷公”设定是个脾气暴躁的角色,敢打敢冲,他年纪最大,七连的战士们好像都是他的“孩子”一样。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他开着吉普车吸引火力最后被炸死。临死前,他颤抖着说自己好疼,让大家不要把他丢在这里。
没什么人是不怕死的,我们伟大的人民志愿军也怕死,只是因为身上担当的军人职责,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冲在前面。
还有那段久久忘不去的沂蒙山小调,如果没有陈凯歌导演这样细腻的描绘,我们是体会不了,在冷酷战争下,其实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在战斗的故事。
这一群群性格迥异的人,战场外是柔情似水的丈夫,是心系父母的儿子,是互相照应的兄弟,是一家顶梁柱的父亲……
但是当他们聚在一起走上战场时,就是全世界最坚不可摧的战士,是中华永远打不垮的钢铁脊梁。
因为比战争更真实的永远是情感。
而透过战士们口中“我是第7穿插连第xxx名战士”这句话,更能突出这个英雄连队的光荣和军魂传承。
电影中,七连连队整编为150多人,而最后一个入伍的伍万里是第677名,这意味着整个连队已有数百人牺牲。
但有人牺牲不会让一个战士的七连身份被遗忘,生者铭记着牺牲的战友,继续勇往直前。
所以能看到,伍千里满怀泪水,在记录本上回忆着七连的每一名战士。
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
片中出现的卫生员柯大川、杨根思和史密斯将军三个不同视角的特写,虽然戏码只有几秒钟,但这其实也是文戏的一部分。
分别体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敢于身先、尤其是史密斯将军的那一句疑问“见鬼,他们是怎么过来的”更是从敌军的视角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和大无畏之情。
还有黄轩饰演的毛岸英同志,临死前都紧紧抱着基地为数不多的地图。
他是伟人的儿子,更是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
有网友说,《长津湖》的豆瓣评分7.6分,176接近3小时片长,就是因为陈凯歌文戏拖沓的缘故。
我实在不理解网友们说的“长”是什么意思?
一部《珍珠港》豆瓣8.0的评分,183分钟片长你们说它好;
《指环王》179分钟,你们还嫌不够?
什么时候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要用片长来决定?
如今的豆瓣环境,真的不能用“评分”二字来决定了。一部俊男美女占了篇幅一半长度的《珍珠港》如果能打8分,那么《长津湖》9分没有吗!
我想,大概的真相是如今短视频时代,诸公已经习惯碎片化几十秒的视频画面,对于一部几小时的电影,看到不动情处,也只是寥寥按下快进健。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轻观众,选择性地看内容,入他们“法眼”的,是甜宠CP和言情剧,50集的电视剧不嫌长;而一部史诗战争片,3小时哪怕是1小时,他们都觉得很长。
很好的例子,是前段时间重映的《指环王》,因为片长超过3小时,甚至有不少年轻观众在影院睡着。
这样的情境和《长津湖》又何其相似。
不是电影变了,而是看电影的人变了。
在《长津湖》中,有中国人对待战争、和平的态度,对待国家和土地的态度、对待兄弟姐妹的态度,这是完全属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真正的评分不应该是取决于网络上谁谁谁,又或者是某位知名影评人、UP决定的。
真正经历过、体验过战争时期的老一辈人,哪一个看了不会热泪盈眶。
观众的泪水,就是肯定,就是千言万语。
“《长津湖》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抗美援朝电影,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那些为了我们这些后辈牺牲自己的先烈被更多人记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这个时代最应该追的‘星’!”
总制片人于冬说。
《长津湖》绝对配得上任何赞扬。
同时它也以自己的成功告诉后继导演,爱国主义电影可以这样燃。
有些长,是必须的!
最后借用片中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名言作为结尾吧: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我们需要历史,我们需要铭记,感谢《长津湖》,让我记住了这些烈士们。
对我来说,这就是中国最好的电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