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讨厌一切刷屏,除了他?

上周,网红教授罗翔又上热搜了,标题很特别。

#衣衫褴褛的老太太 26岁的罗翔#

内容出自一档谈话节目《我的青铜时代》。

《我的青铜时代》节目的导演和主持人是陈晓楠,也是《冷暖人生》《和陌生人说话》的主持人。

这次,她再次用温柔细致且接地气的访问方式,邀请罗翔、陈佩斯、大鹏、罗永浩进行对话。

我沐浴焚香,刷了两期。

这档刷屏的节目,可不止有26岁的罗翔。

01

他怎么又刷屏了?

罗翔上热搜的片段,是发生在将近20年前的一个故事。

26岁,还在读书的罗翔,在北京双安商场附近一座天桥上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奶奶。

老奶奶头发灰白,步履蹒跚地向路人求助,但是没人搭理她。

罗翔走上前询问,得知她要去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罗翔不知道位置,于是打了114查询电话,告诉了她地址。

老太太从裤子内裤口袋里艰难地拿出纸笔,颤颤巍巍地记着。

罗翔不忍,提出要打车带她去,老奶奶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说到这里,罗翔嘟起了嘴,沉默地陷进了往事,语气放缓。

在出租车上,罗翔得知,她是从北京西站,走路几个小时才走到这座天桥。

这里要补充一点细节,在《圆圈正义》的书里罗翔提到,这个老太太有个儿子,因为被警察误抓拷打,出来后手受伤,精神崩溃变成了废人+疯子。

罗翔帮助了她,却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专业,再热心,也还是怕惹事上身。

老太太走到援助中心的楼下,转身上楼前,对罗翔说:“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

他内心咯噔了一下,在意前程的私心,被说中了,他产生了深深的羞愧。

这是罗翔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他对自己内心利己的自私和道德的优越感,进行了深切的自省。

其实罗翔并没有做错,自保是人的本能。

但可贵的是,罗翔自己,进行了高度的反思。

我们极少在公众人物中见到如此坦诚的人,我们甚至不相信这个时代,还有如此深怀悲悯之心,高度自省的人。

罗翔当然不是圣人,就像《沉默的真相》里,罗翔不是为了正义奉献一切的江阳,他可能更像有过犹豫和私心之后,才坚持正义的老师张超。

比起在《十三邀》里与许知远两个人进行长句子思想交锋不同,这里的罗翔,很真诚地分享了自己身边的几个故事。

第一件事,小的时候,他是生在湖南南部小县城的独生子,天之骄子。

因为孤单,就把流浪汉乞丐请到家里来一起吃饭,罗翔的爸妈很生气,但是没有阻止,做饭招待。

当我们以为罗翔从小就如此善良,有悲悯之心的时候,他自己却反思,那只不过是在享受做好事的优越感而已,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第二件事,是他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的时候,舍友领进来一个脏兮兮的老乡。

那是个农民,来寻求法律援助,同学们收留了他,力所能及地帮一点忙。

但住了几天之后,这个农民突然不告而别。

有一天,罗翔和同学在一座天桥下见到了露宿街头的他,原来这个农民,是不想麻烦同学们。

那时候是大冬天,很冷。

罗翔一切都记得很清楚,他震撼到无以复加,和同学凑了点钱当路费,劝他回家。

说到这些,他至今陷入回忆,眼眶发红。

第三件事,就是开头我们提到的衣衫褴褛的老奶奶。

他把自己对于老奶奶、乞丐这些不幸者们的态度,称之为“伪善”,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

而罗翔的自省,则是一种对不幸者的愧疚,以及对自己德行的反思。

20年后再回想这些事情,罗翔依然哽咽。

有了这些发生在眼前的活生生的案例,罗翔说:“真正的法律,并不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公平和正义,不仅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更要在每一个鲜活的案例中得到回响”。

法律不该只是一份谋生的工具,而是公平和正义的实现通道,是让每个不幸之人都能得到正义伸张的力量。

如果不是对每个鲜活的人怀有极强的同理心电影放映设备和悲悯之心,很难做到如此清醒。

02

刷屏的8.9,不止有哽咽的罗翔

除了罗翔,对话陈佩斯那一集,也让蝉主动容。

大家认识的陈佩斯,是那个在春晚吃面条的底层小民,也是开创了春晚喜剧巅峰的人。

而节目中的陈佩斯,则是一个相当感性的喜剧人。

讲述当年春晚大火,他和朱时茂走在路上被人认出来,他肢体开始模仿,对方开着车扭着头激动地说:“这不是吃面条那个人吗”,接着没注意就闯了红灯。

他饶有兴致,眉飞色舞,天生喜剧人的本质上线。

同时,他也是个感性、时常自省的理想主义者。

春晚的成功,大家为吃面条笑到打滚,他却说“那不是我的功劳”。

“那不是我的功劳,那是时代的天意,是时代把我推到那个特殊的节点上,有多少人的苦难,最后为了这一笑,大家把所有的恩仇都泯掉,开始重新生活。”

他清醒地认知到,陈佩斯和朱时茂之所以能逗人笑,是社会开始和解,人开始软化的结果,而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

作为喜剧人,他甚至还说:笑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因为逗人发笑的人,要装扮成痛苦的、笨的、被欺负的样子,站在比观众更低的位置,让观众发笑,这是一种对他人苦难的嘲讽。

即使外界怎么把陈佩斯捧上喜剧的神坛,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有多牛逼,但对喜剧这项人类智慧敬仰万分。

“正常人装扮角色的痛苦,赢得了对方的笑,那是一种智慧的行为,而不是一个艺术家的智慧,是人类的智慧。人类先学会了这种智慧,才有了笑声。”

他先是感受到人的苦难,感受到笑声背后的悲,然后成为一个喜剧大师。

这是极强的共情能力带给他的。

但也因为这种对人和环境极强的感受力,1998年,陈佩斯离开了春晚,因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变得冰冷了,春晚的后台,大家不是热闹地打招呼,而是互相提防。

他对于人性的光辉极其向往。

人生4年的下乡经历成为他最美的回忆,所有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互相帮衬,感受杏花天雨。

回忆的时候,他双眼含泪,哭了:“人性的光辉我也沐浴过,离开以后,再也见不着那么多好的人。”

离开春晚以后,他下乡种树,在山间农舍里跟动物相伴,写写剧本,度过了很美的一段日子,之后便一头扎进了话剧的舞台,继续写鲜活的故事。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您感受到痛苦,那么您还活着;如果您感受到了他人的痛苦,那么您才是人。”

共情能力,让艺术家们感受到了人的痛苦,才创作出了打动人心的艺术。

03

共情这么累,有必要吗?

但是,感受他人的痛苦,拥有善良和悲悯之心,这种共情能力,在当下并不欢迎,还会被人阴阳怪气地认为是“圣母”。

取而代之,现在很多人追求的,正是罗翔所说的“伪善”、“虚荣”、“自私”和优越感。

过得比别人好,知道得比别人多,无处不在的“优越感”是当今很多人的行动目标。

学法律的,一句能简单讲清楚的话,偏偏要用复杂的黑化去描述,罗翔称之为“一种冰冷的技术主义”。

作为普通的网友,只要稍微比别人多懂一个概念,多知道一个网络流行梗,多赚几千块,多用一款名牌,都有了居高临下的权利。

每个人都害怕被淘汰,害怕落后,想要成为“人上人”,顺从着内卷这种冰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有人说,罗翔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典型的“公知”做派。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罗翔没有鸡娃,而是教育自己的儿子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他人有益的人,而不是一个快乐的人。

因为没有任何前提的快乐,是放纵;没有约束的快乐,是放纵。

社会对好人的要求极高,但他能这样高度自省自己的身心,还要如此教育自己的子女。

不仅律己,还律儿子。

有人说他活得这么累,会不会容易抑郁?

精致利己的时代,很多人敬佩罗翔,却不想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有共情力和悲悯之心的理想主义者。

因为,那样“太累了”。

前段时间,一个话题上热搜#小朋友的共情能力有多强#,视频中的小男孩因为爸爸斥责推销员的态度粗暴而难过哭了,希望自己的爸爸可以将心比心。

没想到评论区的人却都在说:“共情力太强活得很累”、“共情力强的人容易抑郁”。

心中向往善良的敏感之人,不被社会肯定,这是一种悲哀。

但善良和共情,恰恰是最有力量的。

因为真诚的共情,所以才有了优秀的文艺作品,才有了长夜燃灯的希望。

才有了《沉默的真相》里,燃尽生命,在长夜点亮明灯的江阳。

江阳这样“勇敢”的好人很少,但有他身边那群“善良”的人一起孤独前行,才点燃了正义的光。

这就是力量。

在节目里,有一个细节。

一般人写给考生的祝福语是祝福上岸、考上理想大学,而罗翔写的是“做法治之光”。

在他的课堂上,不仅仅是教怎么通过考试,更多的是希望那些年轻的学子,真的做一个心中有正义,去传递法治之光的好人。

我们不敢说罗翔是一个真正的圣人,社会对于圣人的道德要求过高。

罗翔是个普通人,但他恰好,是这个时代难得的能够反躬自省的正义之光传递者。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等待着伸张;有太多的不幸者,在等待着一束光。

而能够安然无恙生活的,只不过都是幸存者。

或许,幸存者有一天也会变成不幸者,谁知道呢?

罗翔和陈佩斯,反反复复在表达一句话:老天太厚爱我了,我配不上。

我读了很多书,我依然很无知,配不上我的人生剧本,所以我需要更加坚持去做一个好人,做一点什么事情,去关注鲜活的人,让自己配得上老天给的剧本。

因为足够幸运,所以更要共情他人,平视他人。

我最受触动的是罗翔那那句话:

“人越喜欢抽象的概念,人越觉得自己崇高;你越觉得抽象的人可爱,越觉得身边的人不可爱,你忙着爱人类,却没时间爱具体的人。”

不要爱人类这个抽象概念,去爱你身边具体的人。

这是共情力价值的最终体现。

电影资讯春晚陈佩斯罗翔老明星你好吴所娱乐

有用 (283)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