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财经
作者:三妹
毫不意外,五一小长假在人们抱怨拼假以及堵车晒图中悄然过去,同样是在小长假期间,各大音乐节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盘点假期的热门话题,音乐节榜上有名。
相较于场馆封闭、只能坐着观看演出的演唱会而言,音乐节为粉丝提供了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和音乐氛围。随着近年来音乐综艺的出圈和摇滚、乐队文化的回归,音乐节逐渐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演出方式。
据统计,5天时间内,全国共有56场音乐节演出,比2019年同期提升了37%,堪称“史上最强”,有网友评论说,一种“各个地方都在办音乐节”的感觉油然而生!
社交网络上,“秦昊看伊能静演出”、“王菲在草莓音乐节又把帽子蹦丢了”、“山东一男子音乐节穿防护服蹦迪”等话题先后登上热搜榜,原先被视为小众娱乐活动的音乐节,已逐渐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之一。
根据大麦发布的《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报告》,“五一”小长假期间,线下专业演出超3800场,其中音乐节消费占比42%,超过剧场演出、演唱会、livehouse等所有形式,排名登上榜首。与2019年相比,票房收入增长252%,观演人次增长173%。
有人不禁疑问,被年轻人追捧的音乐节,要迎来大爆发了吗?
涨价!网友直呼看不起
其实,早在2020年国庆档期间,受疫情影响沉寂已久的线下演出市场,就迎来了第一轮爆发。据大麦网《2020演出国庆档观察》,国庆节叠加中秋节八天假期,国内音乐节高达二十余场,比2019年同期上涨130%,居各类演出上升率第一。
不过随着各类音乐节遍地开花,门票价格也水涨船高。十多年前,一场户外音乐节的单日票价是80元,现在已经上涨到动辄四五百元一张,有的甚至突破千元。以4月温州星巢音乐节的定价为例,单日全价票888元、单日VIP票1088元、双日全价新加坡电视剧警察票1568元。
票价上涨的不只是“星巢秘境音乐节”,创立时间超过十年的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也都在缓步持续地涨价中。很多乐迷按捺不住在网上吐槽:“这还是音乐节吗?明星演唱会也不过就是这个票价。”
这样的比较之下,加上吃喝住行的费用,乐迷想看一场值得去的音乐节,整体开销已大大超过以往。
对于票价上涨,主办方表示也很“委屈”。以单日预售票价为例,去年国庆期间的平均票价为280元,今年五一期间的平均票价是330元。
目前看来,票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受到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需要控制门票发售数量,只能提高票价进行成本平衡。今年上海草莓音乐节分为PRO区、限流区和开放区,单日分别限售600、700和3400张票。一般来说,音乐节主办方是按照单日2万人次来定艺人阵容的。
二是成本问题,音乐节的制作成本主要包括场地、舞台、设备的租赁与运输、艺人出场费等。其中,硬成本受物价影响较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租赁设备,设备方仓库租金的上涨也会产生影响。
但某位演出商表示,从去年至今,硬成本的整体涨幅并不大,成本中变化最大的是艺人出场费。“大部分乐队的演出费比原来上涨三四成,最多的甚至翻了数倍。如今一场像样的音乐节,倒二(出场)即压轴,是百万级以上。”
同时,横向对标国外来看,中国音乐节的票价只有国外的40%~50%,在欧美和日韩,具备一定规模的音乐节,票价都在900元人民币以上,三日通票价格往往超过2000元。业内人士称,“从十多年主办音乐节的经验来看,未来中国音乐节的价格只有不断上涨,整个行业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在主办方持续的商业化经营下,音乐节涨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速度快慢问题。
但有个问题不禁要问,如果音乐节持续的涨价,甚至超过了演唱会、剧场演出的价格,那么还会有人持续的买单参与吗?
文旅! 资本盛宴新蛋糕
涨价归涨价,但现在的情况是,热门音乐节门票仍然一票难求。
自2020年12月以来,全国各地均无大型活动举办,今年上半年迎来首个5天的五一假期,用户积压已久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最终自然就呈现了一票难求、秒磬的现象。
音乐节扎堆举办,消费者热情不减,音乐人台上表演,观众台下狂欢。这样的消费场景,在举办方眼中,可以商业化的环节很多,空间很大。从购票到出行,从食宿到应援,由音乐节串联起的产业消费链条,给予资本巨大的想象空间。
今年1月,以主办演唱会起家的风华秋实公司正式递表港交所,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招股书显示,风华秋实是一家专注音乐娱乐服务的提供商,其成名之作是2010年主办的摇滚音乐节“怒放”。
怒放音乐节由北京及上海举办的两场原创演唱会组成,集聚了黑豹乐队、崔健、张楚、汪峰、许巍、郑钧、朴树、罗大佑等不同年代的摇滚艺人,分别创下4.8万人和3.1万人的票房记录。
“怒放”的意义不仅仅是它打破了摇滚演出市场小打小闹的僵局,更为此前的“拼盘”类演出开创了品牌概念,也让风华秋实成为了品牌性演出领袖级服务商。
在此之后,风华秋实凭借一系列类似的音乐活动出圈,如2014年“让已经在独立音乐圈成为大腕的音乐人和乐队”、“在主流的平台上也能获得同等的认知度”的“新花怒放”演唱会,2017年黑豹乐队“本色”演唱会等演出,获得了外界不少关注。
其实,不仅音乐公司能从音乐节中获得收益,地方政府也看到音乐节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独特优势。尤其是音乐节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成为推广地方文化的“新名片”,因此许多地方政府成为音乐节的主要创办主体。比如大理洱海音乐节、西双版纳乐堡音乐节、成都朋克音乐节、西部大漠音乐节、武汉春浪音乐节等。
紫金财经了解到,作为国内三大音乐节之一的麦田音乐节,去年与淄博市签订了10年的合作计划,在未来的10年将扎根淄博。同时,合作不仅限于线下演出本身,更延展至音乐教育、亲子等领域。
宿命!音乐节也内卷
虽然已经成了各方争抢的“香饽饽”,但在如今国民“内卷”的浪潮下,尚处产业蓝海的音乐节也难逃“内卷”的宿命。
有媒体报道称,此前早早计划的向阳花音乐节淄博站选择取消,或与山东其他两地迷笛音乐节冲击有关,“票房不理想,所以自己选择避开。”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国内多数音乐节品牌和主题不够创新,演出阵容和演出曲目方面相似性强,同质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海龟先生今年五一期间要奔赴北京、南京、上海等多地音乐节,五条人更是五天飞四地,在常州、上海、南京、北京辗转。
综合来看,数量增加、各地开花等市场复苏现象的背后,泡沫如影随形而来。随着资源向少数人倾斜、其受众中的乐迷比例下降,音乐节面临的问题并不少。
例如,大部分音乐节缺少对艺人阵容的系统划分,导致音乐节成为了音乐人的“拼盘演唱会”。重型舞台、民谣舞台和创意市集成为音乐节雷打不动的“老三样”配置,难以与消费者形成情感的沟通和联结。
在音乐节市场增长的大盘子里,“下沉”、“细分”被不少行业人士认为是未来的趋势。MTA天漠音乐节创始人李宏杰甚至认为,中国音乐节市场从今年才开始正式起步。
在更加细分的市场,如何把音乐节举办的更好?在李宏杰看来,要切分音乐节这块蛋糕,有机会,但挑战也很大,“音乐节是最难的现场音乐形式。演唱会做两小时结束,音乐节得高达十几个小时,筹备过程复杂。”
此外,音乐节现场涉及多方人员协调配合,不少音乐节采取社会招募志愿者的方式为乐迷提供服务,团队组织效率相对较低。不少音乐节在场地、餐饮、交通、安保、环卫等环节,服务配套安排不到位,影响音乐节的整体体验,导致一些音乐节丧失发展的口碑。
业内人士指出,近三年音乐节迎来了高速增长,未来会持续地增长。而音乐节品牌会从“百花齐放”走向“适者生存”的阶段。这对音乐节主办方的管理、运营能力要求很高,即效率管理能力。
写在最后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如今的音乐节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化的门悄然敲开。但音乐节市场看似繁荣,实则并未进入良性循环,未来市场会任其肆意生长,还是有破局新招,一切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