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店小二常问:客官,打尖还是住店?“打尖”是什么?

《听雨丛谈·打尖》:“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

相信大多数看古装剧的人,都能在电视中听到“打尖”一词,那“打尖”究竟是在何种情境下说的呢?一般都是从客栈老板或店小二口中说出,询问客人“打尖儿还是住店”,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服务员问你吃饭还是住宿?古装剧里,店小二常问:客官,打尖还是住店?“打尖”是什么?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习俗自然不同,所以就有一些人认为“打尖”大概率是某地的方言,就是指用一些粗茶淡饭来打牙祭的意思,出门在外,勉强吃饱肚子。

清朝有一位名叫福格的文学家写了《听雨丛谈》,福格详细考察了打尖的来源。他提出了“打尖”二字来源的两种假设,一种是民间常说的“打火”的错误认识,另外一种是“打间”的有误传承。不管是这其中的哪一种都证明了,原本社会上是没有“打尖儿”这一词的,都是由别的词语误传或误认的。前者的意思是,在赶路途中,间歇休息,所以叫“打间”。前一种说法起源于宋元时期的说书先生,一般先是在民间小茶楼、作坊先流行起来,意思指的是“打火煮饭”,指生火开饭。后面一种假设则起源于明清小说,人们将“打间”理解为“打尖”,一来一往,一传十,十传百,误传的人自然就多了。

《听雨丛谈》的作者福格,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学士,曾担任山东通判、后升为知州。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现在的人如果要出一趟远门,总避免不了在外茶馆歇息吃饭、投宿,而社会上兴起了一种风气,一进一家旅店或者茶馆,店小二总是会问“打尖儿还是住店?”,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却不得而知。”通常,我们阅读宋元至明清时候的小说时,我们经常都会注意到“打火”这个词,虽然起初是在说书先生那里才能听到,但渐渐地,这个词汇却被一些写书的文人注意到并且采用。而且我们大家可能也都明白一种趋势,就是民间原本流行的词汇一旦被官方使用,就代表这个词汇被大多数人认可。如四川方言中提到“擤鼻涕”,先开始“擤”这个字仅是四川的方言,但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被收入进了普通话中。

中国传统优秀名著中《水浒传》、《西厢记》里,都自然而然地提到了“打火”一词,简单的来说,“打火”和“打尖”是两个同等意思的动词,只是在细节上两者略有不同。“打火”的意思涵盖范围较窄,仅仅指生火煮饭,而且主语还可能是自己生活烧饭,并不一定是花钱享受,叫别人煮饭。而“打尖”的意义就不同了,它包含的面更广,它也有吃饭的意思,但同时还包括了在路途中的客栈稍作休息、小憩、吃饭、喝酒聊天等等。

我们再看这两个词语出现的背景,前文中提到的“打间”和“打火”,“打尖”都是起源于宋元时期,我们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可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仅仅是可能。因为宋朝经济发达,全国的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的70%,经济发展自然拉动各项服务产业的发展。商人四处奔波,而与商人相关联的必定是客栈、饭店、旅店等服务行业的兴盛,所以使用这词的人也越来越多。

电视剧中出现的客栈一般为两层,底楼一般是吃饭的地方,而二楼一般是住宿的地方。而吃饭的桌子也有考究,只要给的钱多,我们一般都会听到店小二说:“您请上座”,指的可能是吃饭中最好的位置。住宿的房间中也有好与差之分,好的称为“雅间”。就同我们现在住酒店一样,也分好差。“打尖儿”这个词一直流传到民国初年,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自然而然的觉得,如果当代人说“打尖”未免太“落后”了。受悬崖上的金鱼姬摘抄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式的“酒店”、“民宿”等词语渐渐涌入我国,就渐渐取代了客栈,当然也就取代了“打尖儿”。

在今天的广东方言中,“打尖”是插队的意思,所以自然的“打尖”就用的少了,现在的“打尖”也仅仅是流传于福建、广东等地。“打尖”一词本来是说书先生的专有用词,但是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它也曾流行于中国大地,是店小二用来区别于“住宿”的词汇。我们讲,世界物换星移,任何东西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变化,同样也包括方言的使用,一些方言从无到有,从兴盛到衰落,背后同样也见证的是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资料:《听雨丛谈·打尖》

影视动态综艺古装剧方言说书先生汝说文化历史

有用 (223)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