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娱乐圈,又迎来一波地震。
前有王子文自曝有孩子,张雨剑、吴倩隐婚生子。
现在又天降「3000万顶流男星恋爱巨瓜」。
究竟是谁?一时间猜测无数。
微博粉丝量3000万级的王一博、刘昊然、华晨宇,都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从今天上午开始,大大小小的瓜就没停过。
有人紧急辟谣,有人被无辜牵连,还有人趁机蹭热度……
总之,这谜一般的巨瓜,看得人一头雾水。
截至鱼叔发稿时,仍未有结果。
娱乐圈的真真假假,来得快去得也快。
相较之下,另一条热搜更值得注意——
#背母亲上学刘秀祥后续#
刘秀祥是谁?
13年前,他背患病的母亲上学,占据了各大纸媒头版;
13年后,他的默默付出与坚守,再次上了热搜。
有评论说:「这种人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不少网友感慨:这样的真人真事就该拍成电影,激励更多的人。
但鱼叔想说,任何电影跟刘秀祥的经历一比,都弱爆了。
他一路走来的艰苦,早已超越了任何剧本的想象。
鱼叔今天就来说说刘秀祥,一个大写的人。
身在大山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的偏远山村。
4岁那年,他的生活突变为「地狱级难度」:
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
曾经的六口之家,转眼只剩刘秀祥和母亲。
刘秀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
靠着国家救济粮,再种点蔬菜,勉强果腹。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刘秀祥仍旧没有放弃读书。
那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来自他的小学老师。
老师不收刘秀祥的学费,只跟他说:「你来读书就好。」
这让年幼的刘秀祥,看到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
小学毕业考试,他排名全县第三。
为了继续读书,刘秀祥决定带着母亲一起进城。
村里很多人等着看刘秀祥「笑话」,觉得他坚持不了几天。
可刘秀祥心意已决,临走时跪在父亲坟前,留下三句誓言:
「我要把妈妈的病治好。」
「我一定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
「如果混不成人样,我绝不回来。」
来到县城,没钱租房,刘秀祥就用稻草在学校旁搭了一间棚子。
没钱吃饭,周末就去捡废品,打零工。
初中毕业,刘秀祥顺利考入安龙县第一中学。
为了赚够学费,他到遵义的一家水电站打工。
白天干10个小时,晚上干8个小时。
基本不睡觉,只为尽快凑足学费。
有一次实在太累,从百米高的架子跌落下去,幸亏有安全网兜着才保住一命。
直到开学前,刘秀祥赚到了1000多元。
交完学费之后,剩余的钱不够在安龙县租房。
他只好低价租下一间养牲口的圈子。
用编织袋把四周围起来,带着母亲在那里安顿下来。
当被问到「那冬天得多冷」时,刘秀祥只是笑了笑说:「习惯了。」
那时候刘秀祥唯一的想法是,自己亏欠了母亲:
「作为儿子,却要带着母亲四处漂泊。」
说完他就哽咽了。
所以他迫切想要作出改变,想要让母亲安定下来。
这个想法支撑着他度过漫长的高中时光——
「天亮前是最黑暗的时候,下一刻你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人生就是这样。」
走出大山
原以为熬过高中三年最黑暗的时光,就会迎来曙光。
但命运却跟刘秀祥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高中时期,刘秀祥一边打工一边上学。
经常晚自习下课后去捡废品,持续到凌晨四五点。
回到家洗把脸,就接着去上课了。
由于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在高考前一周,刘秀祥病倒了。
没钱看病买药,只能硬撑,导致高考失误,以6分之差落榜。
那一刻刘秀祥才看清,原来黑暗尽头不是光明,也可能是更深的黑暗。
处在人生最灰暗的阶段,刘秀祥甚至想到了自杀。
万念俱灰之际,他翻看以前的日记。
希望从过往的文字中,找寻撑下去的力量。
直到他读到2002年5月19日写下的一句话: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的时候,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就是这句话,让刘秀祥一下就释然了。
他想到了世上还有比自己处境更糟糕的人,比如那些孤儿,而他还有一个妈妈。
那一刻,他决定好好活下去。
刘秀祥带着母亲来到兴义市,四处寻找愿意接纳他的学校。
因为没钱交学费,他屡屡碰壁,先后遭到五六所学校的拒绝。
最终,刘秀祥找到那位连续拒绝了他四次的校长。
他孤注一掷,给校长跪下了。
那一跪,是刘秀贤最后的希望。
如果当时校长依旧拒绝的话,他可能真的就要离开了。
结果,校长被打动了,答应了他。
这让刘秀详感受到冰冷人间尚存的一丝温情。
第二次高考,他成功考取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但。
没高兴太久,巨额的学杂费又让刘秀祥不知所措。
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上大学。
在哪里能看到余罪他决定凑够和母亲到达山东的路费,到了学校之后再协商。
无论学校提什么条件都答应,只要能让自己入学。
后来,也就有了我们知悉的那件事——
贵州寒门孝子背着母亲上大学。
刘秀祥发现,各大报纸都在报道自己的事。
他不惜花重金把几百份报纸都买了下来。
因为他不希望别人知道,「我害怕别人可怜我。」
与此同时,刘秀祥还拒绝了大部分好心人士的资助。
他说过:「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向他人或社会索取的资本。人活着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着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儿时的遭遇,让他对挫折与困难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认知。
也为他之后重返大山,埋下了伏笔。
大学四年,刘秀祥勤工俭学。
打工所得一部分用于母亲的治疗。
另一部分寄回贵州老家,资助捡废品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读书。
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
有不少公司主动向他抛来橄榄枝。
其中有家北京的公司,为他开出了55万的高价年薪。
但刘秀祥拒绝了。
因为他认为工作应该凭实力去应聘,而不是靠别人的同情。
刘秀祥留在临沂当地的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月薪一万二。
眼看着人生苦尽甘来,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就要实现了。
这时,家乡打来的一通电话。
再次改变了刘秀祥的命运。
重返大山
电话那头,是刘秀祥长期资助的一个妹妹。
刘秀祥早早把学费打给了她,谁知,她却突然说自己不想读书了。
这通电话,让刘秀祥彻底想明白,钱和梦想哪个更重要。
「如果没有梦想,在人生的任意一道坎,我早已倒下,是梦想在支撑着我。」
于是,刘秀祥选择回到望谟县,成为一名特岗教师。
他曾拼尽全力想要走出大山,如今又要带着母亲重返大山深处。
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告诉大山里的孩子,「我能走出来,你也一定能走出来。」
当时刘秀祥班上的学生,成绩非常差。
为了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刘秀祥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召开主题班会,告诉学生一定要有方向:
「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并不代表未来我们也一无所有。」
比如把学生请到家中聚餐:
「我觉得教育就是生活的细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该要像做朋友一样,去了解生活的琐碎。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才知道未来在哪里。」
最绝的一个办法,是把学生请到他以前住过的老房子参观。
刘秀祥为此也进行了长期的心理斗争。
起初他并不愿意这么做,因为那等于把伤疤掏给别人看。
后来还是说服了自己,为了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看到,「老师就是从这样的地方走出来的。」
让他们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从2012年至今,刘秀祥全身心投入到望谟县的乡村教育。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进校园,他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去劝说。
8年多的时间,骑坏了8辆摩托车。
有些孩子家里很困难,刘秀祥就自掏腰包供他们上学。
这些年,他几乎把所有收入都花在了资助学生身上。
自己和母亲一直住在学校简陋的公寓楼里。
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刘秀祥的钱花光之后,就到处去借钱资助孩子们上学。
有人借钱给他,但也会私底下议论:「刘老师就像一个乞丐一样。」
在学生时代,刘秀祥都不曾因为钱的事这样求人。
如今为了孩子们,他担下一切误解与流言。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希望 」。
刘秀祥还应邀到各地演讲。
他分文不收,只有一个条件:每讲一场,必须资助两位孩子上学。
每次演讲,结尾的都是同一句话:
「相信奋斗的力量。」
到目前为止,刘秀祥资助或对接资助的学生,达到了1900多人。
因为他的奔走努力,望谟县的高中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望谟县本科上线70人;2020年,本科上线1274人。
谈及这些年来的改变,刘秀祥并未贪功。
他站在更高的格局上说出:「就是这群人被唤醒了。」
家长被唤醒了,愿意把孩子送进校园;
孩子被唤醒了,他们看到身边人因读书而走出大山;
教师被唤醒了,他们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刘秀祥现在最开心的时光,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
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更多孩子,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
从大山里来,又回到大山里去,刘秀祥几乎在用生命诠释着这句话:
「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从去年到现在,因为网络的传播,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张桂梅到刘秀祥再到童立胜,这些原本默默无闻,坚守偏远地区任教的乡村教师,他们的事迹得以被更多人知晓。
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也得以鼓舞和激励着更多的人。
乡村教师的形象,也越来越频繁地在大银幕上出现。
比如《我和我的家乡》全片最感人的一个故事——《最后一课》。
范伟饰演的范老师,年轻时在贫苦的村庄教书。
任期到了也不愿离开,一教就是十年。
就是希望村里的孩子能继续到镇上读书。
晚年因病而记忆混乱,却忘不了乡村教书时的最后一堂课。
再比如《山海情》里祖峰饰演的白老师。
最令人动容的瞬间,就是白老师不顾生命危险,挡住了行驶的大巴。
坚决不让自己的学生,在该读书的年纪被送出去打工。
在刘秀祥的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范老师和白老师的影子。
其实,他们也是所有乡村教师的一个缩影——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着一片净土,辛勤耕耘,教书育人。
乡村教师的存在,如同大山深处的点点烛光。
撕破黑暗,照亮孩子们稚嫩的脸庞。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这个贫困县全面摘帽的时代节点,刘秀祥们再次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他在《最美教师》现场所说的这段话,亦可作为一个时代的注脚: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不要用我们的现状去评判我们的未来。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更需要优秀的教师。
我们怎样,未来的中国就怎样。
所以未来的中国,就在今天的课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