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刚爆红就惨遭全网抵制,后台再硬也没用!

最近有没有看张子枫的新电影《我的姐姐》?

如果还没有,建议不要看结局,结局之前先溜,你只需要抹抹眼泪,结局之后再走,你还需要攥紧拳头。S说这话绝不是出于主观感受。你看豆瓣高赞短评,都认为电影结局很垃圾,甚至影响整部电影的意义。

微博上也针对结局引发过讨论。导演还亲自出来解释,认为电影只是将现实展现在大家面前,究竟如何选择,还得每一个人自己决定。一个结局,竟然影响观众对整部电影的评价,它到底有多恶劣?

01

《我的姐姐》,恶心了谁?

《我的姐姐》讲述了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故事。

24岁的女孩安然突然得知父母双双出车祸去世的消息,比父母去世更可怕的事情在于,她还有个6岁的弟弟。剧中没有提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其他亲属也都没有抚养能力。所有人都认为,已经成年且有工作的安然,应该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

虽然艰难,在中国人家本位的观念中,这一切似乎是理所应当。毕竟,弟弟可是家里“传宗接代”的重要人物,是爹妈付出巨大所得。相比起来,你一个女孩子自我牺牲又有什么所谓。但,这只是家中长辈的一厢情愿。生活在21世纪的安然,绝不是传统的“姐姐”,被弟弟们予取予求。何况,安然和这位年龄差距极大的弟弟几乎没有任何感情,日常接触也几乎为零。很奇怪是不是?姐姐怎么可能和弟弟没有接触,而且,姐姐一直在本地读书工作。一切又得说回“重男轻女”。安然小时候,还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能生二胎。父母为了心心念念传宗接代的儿子,向社区撒谎说女儿腿有残疾,以便钻政策漏洞再生一个。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那天,安然穿着裙子,两条腿完完整整的,爸妈二胎的美梦破灭了。于是,爸爸就是一顿揍明星大侦探第六季洒洒水,甚至说出“你信不信我真的把你弄成残疾”这样罔顾人伦的话。在安然的回忆里,爸妈对生二胎有着不可理喻的执念。恍惚间她回忆起儿时的片段,父母带她学游泳时,她在水中奋力扑腾,快淹死都没人救,妈妈只在远处冷冷地看着。和爸妈出去玩,一转身,爸妈就不见了,留下她一个人在原地哭喊。似乎,不能二胎拼个儿子,只能想办法“解决掉”一胎的姐姐。这些片段也许夹杂着安然的臆想,却也足以说明,安然极度缺乏安全感。小的时候,安然都是在姑妈家长大。据安然所说,“从小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洗澡。”没生弟弟时,安然也因为那个想象中本该出生的弟弟受尽委屈。后来二胎政策放开,安然已经上高中,父母不顾安然的反对生了弟弟。还私自改了她去北京上大学的志愿,让她在本地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理由是方便照顾家庭。作为女孩,安然没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自此,安然就赌气般选择了自立。靠勤工俭学读完了大学,毕业以后更是独自工作生活,与家庭联系甚少,直至父母双亡。在安然的成长中,父母给她带来的伤害和嫌弃远远大于爱。最终,却要她赌上自己的一辈子,来抚养这个才6岁的弟弟。最初,安然很笃定地拒绝了长辈的要求,打算找一家人领养弟弟。而她自己,要考研去北京,读自己心心念念的医学,离开这个小地方,完成自己被掠夺的梦想。

安然的决定,遭到了姑妈言辞激烈的反对。

姑妈就是中国多子家庭中最传统的姐姐,牺牲自我成全弟弟。和弟弟两个人只能有一人读书,当然是成全弟弟。即便是弟弟长大结婚生子了,姐姐也还得放弃自己的工作回来替弟弟照顾孩子。

即便姑妈本人成绩非常好,多年后还记得年轻时学过的俄语,本来应该拥有绚烂的一生。至于无条件牺牲的理由?当然是因为性别。谁让你是女性,又恰好出生得早了那么点。姑妈就是传统“重男轻女”社会中姐姐的缩影,出生就是为了帮衬弟弟和家庭,那是姐姐的天职。至于自己的人生,不重要。安然和姑妈,作为两代人不同类型的“姐姐”,就像两个隐喻,代表着“家本位价值观”的传统女性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现代女性。抚养弟弟或者送走弟弟,则代表了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博弈。最令观众失望的是,本片由一位女导演拍摄,按照前面的铺陈,观众都以为导演对女性的处境有着足够细腻幽暗的体察,也会给出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答案。但,电影的结局,安然还是将弟弟从养父母家中带了出来,疑似要亲自抚养弟弟。所以观众怒了。这样的价值导向似乎在告诉观众,对女性来说,亲情终究会战胜自我,21世纪的新女性,也还是只能甘心当“扶弟魔”。那么,这部电影的创作意义何在?

02

它不女权,却也很女权

因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所以格外动人。仅仅是把大多数女性在“重男轻女”社会背景下的困境展现出来,就已经弥足珍贵。但,正因为过于现实,观众看得代入感极强。甚至认为女性未来的命运跟电影结局休戚相关。至少,结局在倡导一个价值观。而选择弟弟,则意味着安然必须放弃自我实现,至少,极大地增加了自我实现的阻碍。甚至,结局会让那些“重男轻女”的传统家长松一口气,给他们一把闪着金光的保护伞,用更加令人不适的语气教导女儿,“你看电影都是这么放的,果然,到什么年代亲情都是最重要的。当姐姐,就得照顾弟弟。”观众对于结局的反感和担忧,不无道理。可是,到底该怎么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现实,远比非黑即白的结局更加复杂。正如电影里表现出的一样,弟弟会严重影响安然的生活规划。但,亲情又岂是说斩断就能斩断的?弟弟顽皮、麻烦,却也有贴心可爱的一面。安然爱自己,却也在慢慢爱着弟弟。

独自去北京固然好,内心的折磨却也不能小瞧。再现代再女权的女性,在亲情和自我之间做抉择,也都很难斩钉截铁地跟亲情做出切割。何况,越是像安然这样缺爱的女性,越是极度渴望亲情。同样,凭着一腔热血抚养弟弟,也会遇到无数她想象不到的困难,双职工带孩子都这么难,何况一个单身女孩。对于安然和弟弟来说,也未必是好的选择。

结局重要吗?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很重要。但对于“重男轻女”这个议题来说,不重要。有些人看到了安然两难的抉择,却有更多人,看到了无数“安然们”艰难的处境。有人说,这不是一部女权电影,它没有口号式地呼喊,先锋性的表达。可在S看来,聚焦女性议题,不矫情不夸张,克制而又直观地将女性困境血淋淋地表达出来,就已经足够女权。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当代中国女性的地位已经足够高,女权主义者在无病呻吟甚至要求特权。影片不哭不喊,平静而隐忍地讲述,就是一记重拳。结局虽然让观影者颇为不适,却也的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换个角度想,也许安然真的选择了独自去北京,这部电影会成为一部“爽剧”,却无法引发这么强烈的社会反响,反而是种损失。别低估了观众的智力。电影是导演私人的表达,但电影更为宏大的使命,是引发观众自主的思考。安然应该怎么做,换做我们自己又该怎么做,这是电影抛出的问题,它不负责给我们答案。

影视资讯电影女孩姐姐张子枫北京市二胎重男轻女我的姐姐果酱音乐娱乐

有用 (730)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