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新专辑《迷》已经上线不到两小时突破五千万销售额,经过二十四小时后这个数字又变成了六千万,接连刷新平台的最高售卖记录。
然而针对这首歌11首单曲,但是仅公开三首,甚至其余七首都没有名字的做法,有网友质疑这样的模式岂不是“赊歌”?但其实,先发布专辑后解锁歌曲的模式已经在偶像圈由来已久,因优点众多而成为惯例。
A&R和快餐时代的对撞现在市面上大多做偶像的音乐,很少有人听到A&R这样的概念了。EP和单曲更容易发,企划也都是随着歌来,没有规划性。那么A&R是什么呢?从艺术家到作品的流程,都是A&R的工作。通俗点来说,就是发掘艺人的特色,成就艺人的艺术和商业价值。对艺人进行定位,让艺人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需要发生的闪光点。针对艺人要凸显的特点,设计出一步一步该做什么样的专辑,什么样的歌,把控流行音乐的所有步骤和方向,落地完成每一张专辑。
蔡徐坤在做自己的音乐的时候,其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尽量每首歌由自己担纲制作人或者承包大部分的制作任务。但是初期他也存在着一些跳跃的想法,每一首歌曲的意思会比较符合当时的心情,但是连贯性是在《Young》这张EP中诞生的。
这张EP虽然只有《Young》和《蒙着眼》两首歌,但是都是他人生重要转折阶段的心境。这个时期他面对外面纷繁的世界,想要塑造自己的世代《Young》又自我反思并回应社会回应出《蒙着眼》这样超越年龄成熟的作品。
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后续的歌曲,他虽然有街知巷闻的《情人》但却似乎少了一点连贯性。其实作为歌手的话,需要一个长久的规划和定位,其实偶像也是如此,作为要在音乐和舞台上都有要求的蔡徐坤来说,出一张拥有十首歌以上的专辑是对音乐的一种尊重。他已经到了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足够多首歌支撑的企划来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时代。
现实和梦想的壁垒然而以现今的节奏来说,一下子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黑衣女发十首歌又是非常残酷的。信息快速更迭,歌曲一旦发了,过不了几天就不再是新曲。但是歌手打歌,直到把一首歌真正唱进人的心里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时间。有些歌曲甚至是从年初出歌一路唱到年末盛典才出圈,这都是有可能的。
而且集中一段时间的精力打一首歌也是对于歌曲最好的宣传策略,尤其是对于蔡徐坤来说,内地的打歌舞台很少,他能够给到粉丝作为一个偶像的作品——舞台这个东西的周期被拉得更长。除了MV以外,在大的平台唱一首歌唱到红,对于偶像来说更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那么多机会表演。
不断解锁让这件事成为了可能,一张专辑包含了十一首歌,《迷》作为核心,整张专辑其实呈现的是:解构关于音乐的未知集合。“经历音乐实验及沉淀,跳脱大众对音乐认知的共性和标尺,移植时间与空间的想象力,融合瑰丽乐域与流行理解力,构筑出属于蔡徐坤个人的华语音乐风格。率先释出的《#0000FF》《迷》《默片》呈现环环相生的音乐切片,举重若轻,不道而生,如黑暗森林之中,以寂夜气质解惑光明寓言,燃起慵懒迷幻之火。”
在这个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蔡徐坤要在自己出道的两年左右的时间开始构筑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和音乐世界了。他以第一波释出一些慵懒迷幻的气质,整个歌声也是在呓语之间的表达,穿越时空的找寻揭开了整部属于蔡徐坤的音乐故事。
“赊歌”说引发争议有网友质疑,这样的发布方式不是在让粉丝提前预支专辑的费用吗?过去的歌手可是一下子就发完了全部歌曲的。这大概就是不同圈层引发的误会,在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时候,自然贩售的方式也会不同。
首先,一次一次的解锁单曲其实会给人带来新鲜感,而且能够去呈现的歌曲也变得更多,时间也拉长了。其次这些曲子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的,放在同一个专辑里可以更好的塑造一个歌手在某个阶段想要呈现的东西。
再放到粉丝这边来讲,其实销量对于一个偶像的地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功利一点来讲,粉丝在某一阶段主力去推高某张专辑的销量其实也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比起无意义的刷数据打投,购买专辑的支持更加助力偶像的事业,是正经事。而且购买专辑分享给朋友,也是一种比控评好很多倍的安利方式。
总之,这是一种对于偶像和粉丝来说都双赢的方式,所以各种评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艺人是否能真正出自己喜欢符合自我发展且音乐质量高受到粉丝欢迎的好作品。
先购买后解锁的专辑你能接受吗,偶像发歌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