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
央视自制剧《大决战》历经百天拍摄已经全面杀青,目前正在后期制作中,预计下半年登上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作为反映“三大战役”的史诗级历史大剧,《大决战》总免不了要与1991—1992年上映的电影版相比了。
电影《大决战》三部曲在国产战争片中的位置可以用“无出其右”来形容,艺术高度和制作水准都是同题材作品中的“翘楚”。
《大决战》
《大决战》
黄河解冻、千龙吐水、万马奔腾等场景不可复制;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黑山大进军,林彪的近千门大炮炮轰锦州,磅礴气势简直无可比拟;
《淮海战役》里黄维的十二兵团专业的行军素质,足以载入史册;
对解放军而言,《平津战役》称得上“秋风扫落叶”,但导演还是把傅作义的王牌35军超强机动性表现出来,几百辆美式道奇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宛如长龙,恢弘大气。
古月
人物刻画方面也已经无需多言,对蒋介石、杜聿明等主要国军角色的塑造堪称完美;对毛泽东、林彪、粟裕等角色的塑造也很成功,是如今的影视作品几乎无法望其项背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版《大决战》延续了八九十年代电影的特点——运用方言,尤其是对伟人领袖的塑造上。
在电影《大决战》三部曲中,饰演毛主席的古月、饰演周恩来的苏林、饰演朱德的刘怀正、饰演邓小平的卢奇等主要演员都操着一口方言,真实还原了伟人领袖们当时的状态;
古月饰演毛主席
举个例子,古月饰演的毛泽东有这样一场戏,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犹豫不定,并且向西柏坡军委发来电报,当时主席吃了安眠药正准备休息一下,看到四野的电报后气不打一处来,一句带着浓郁湖南味道的“气死偶咧”生动表现出了主席对林彪的复杂情感:像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又气又恨,还舍不得下重手揍。
并且导演给古月设计了一个细节——生气中的主席把扣子扣歪了,这个细节处理与方言配音相得益彰,很好地表现出了主席当时的状态。
谢伟才
另外,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粟裕的扮演者谢伟才也使用了方言来塑造角色假面骑士01夏季剧场版免费看。
其实,按照我国革命题材影视剧约定俗成的惯例,只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蒋介石才可以使用方言,其余角色必须说普通话。粟裕的角色能够在本片中使用方言,可以视作是电影《大决战》主创人员对粟裕的一种认可。
而在方言的“烘托”下,谢伟才版的粟裕成为一代经典荧屏形象,至今仍无法超越。
方言的使用一方面还原了伟人领袖们的真实历史状态,是对他们的尊重和敬畏;
另一方面也让这些角色在影视作品中的存在感更强,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
《大决战》
而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完全放弃了使用方言,《光荣与梦想》《红船》《百炼成钢》等重点建党百年献礼作品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主创“偷懒”,而是受制于广电总局的政策。
早在2005年,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都要使用普通话,因为方言不符合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一贯精神。
唐国强
唐国强等饰演伟人领袖的特型演员也曾对这一通知表达了支持,所以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下,近十几年的重大革命历史剧中没有出现使用方言塑造的伟人领袖。
其实,在小编看来,缺少方言的伟人影视形象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完美的。
古月
以毛主席影视形象为例,主席的湖南湘潭口音对中华儿女来说都是深入人心的,尤其是那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身就是十分具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一旦用普通话去演绎,难免会有些失真。
而唐国强在塑造主席形象时,都是膛音浑厚的普通话,说实话他的表演很优秀,可一张嘴,就破了功了……
特型演员
领袖形象是一个“特型”的形象,湖南湘潭口音更是毛主席个人风采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方言,毛主席的影视形象就是不完整的。
对于其他伟人领袖来说同样如此,因为他们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地刻在观众们心里,如今的献礼剧对特型演员的使用已经不那么严谨,甚至有些敷衍,如果方言也被放弃,历史和历史的执牛耳者又岂能不失去他们本来的风采呢?
文|宋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