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3.9,国产脱口秀这样下去迟早完蛋

最近开播了一个新的脱口秀节目——

《听姐说》。

不说别的,先来看看这口碑,豆瓣3.9分。

评论区里大片大片的一星,想找个夸赞的都难。

冷场,跟风,尬。

这是大家最集中的评价。

真的有这么夸张?

鱼叔不信邪,去看了两期。

好家伙,马上用脚给办公室拓展了两室一厅。

心里直呼:

国产脱口秀这样下去,真的要完了?

这档节目以「脱口秀」自居。

但从企划到嘉宾,都处处透露着不靠谱。

先看看嘉宾名单:

王子文、王菊、阚清子、热依扎、张蓝心、张凯丽、应采儿、徐冬冬……

整整18个人,有歌手,有演员,有运动员。

就是没有专业脱口秀演员。

当然,跨界也并非一定做不好。

比如罗翔老师,就是比较优秀的范例。

但台上的这些姐姐,做的确实欠些火候。

没有过类似的舞台经验,上场紧张过头。

热依扎声音发抖,身体发颤。

尚雯婕开场就卡壳,只能借助调麦来做演示。

玲花稿子都没背熟,频频忘词。

一到切换梗的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黄小蕾眼神飘忽,肢体语言僵硬。

阚清子似乎是没搞懂脱口秀和聊家常的区别,带入一堆口头禅,严重拖累表演节奏。

张凯丽更是带来了一段迷之表演:

本来是在讲自己比较迷糊,受到身边人百般照顾的段子。

可突然间,她竟抹起了眼泪。

啊这?……

脱口秀的喜剧氛围,被瞬间瓦解。

这已经够尴尬的了。

王自健还像是在完成笑声KPI一样,在台下疯狂输出尬笑。

调麦要笑,忘词要笑。

观众席上都没听见什么动静,唯独回荡着他那机械又僵硬的笑声。

太难看了。

两期结束,鱼叔已经在申请工伤。

这样不专业的嘉宾,加上四不像的企划,就算稿子里有包袱也抖不响。

更别说根本也没什么包袱。

整个节目,最亮眼的似乎只剩下了口号:

18位姐姐以女性视角切入社会热点话题,以脱口秀的喜剧形式传达女性态度,展开一场Talk大战。

也就不难看出其司马昭之心——

借助《浪姐》和《吐槽大会》的热度,吃一波女性话题+脱口秀的红利。

先不说在女性话题上,节目探讨的就很浮于表面。

就单说这种七零八落拼凑起来的段子,根本无法叫做脱口秀。

而这新开播的节目,分明就是披着脱口秀的皮,做着《浪姐》的核。

内容并不重要,只是想接着热度,大炒人设和话题。

实际上,遭受批评的不止是这种「假脱口秀」。

回想前不久,才落下帷幕的《吐槽大会》第五季。

要说火,是真的火。

段子出圈,上热搜。

围绕段子展开骂战,再上热搜。

曝出提词器内幕,又上热搜。

从开播到结束,恨不得天天住在热搜上。

但跟这红火相反的,却是口碑的不断下滑。

第五季评分6.6,还是结束后从6.3刚涨上来的。

其实,精彩的个人表现依然有。

但仍然不能掩盖节目整体的虚浮。

我们的脱口秀节目,似乎正在陷入一个困境。

相信大家早就发现一件事:

在语言艺术的舞台上,我们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好玩。

小品变着法煽情,相声开始歌功颂德。

脱口秀作为出圈没几年的新锐形式,限制也越来越多。

杨笠一个吐槽男人的段子,被追着骂了一年,举报了一年。

范志毅吐槽输球的男篮,同样招来骂声一片。

大家骂的时候,特别会扣帽子。

「你挑起性别对立,千刀万剐。」

「国足国篮不容戏谑,有素质的人不应该揭人伤疤。」

看看。

平时,总有人喜欢拿「开玩笑」三个字给骚扰和歧视开脱。

但真到了「需要开玩笑」的舞台上,大家又突然变得开不起玩笑了。

好像所有人都忘了。

体育题材在过去是能放在春晚上,千家万户一起看,一起乐的。

当年普通人都可以吐槽。

现在换成名家前辈,竟然都不行了。

为什么?

因为脱口秀太容易被断章取义。

杨笠也好,范志毅也好。

骂他们的人,很多都是只看了一两张截图。

甚至有的人连截图都没看,只听到大家在谈论:

「她骂男人是垃圾!」

「他骂男篮不要脸!」

立马就把整个事件定性,迫不及待地敲起了键盘。

但凡看了完整的表演,交流没有障碍的人都能理解:

这里每一句话都有着自己的前提和语境。

脱口秀、喜剧,本是一个施加压力,又化解压力的过程。

单单摘出其中施加压力的部分刻意放大,又故意忽略掉化解的部分,最后喊着自己被中伤了。

恕鱼叔直言。

那属于碰瓷。

——如果杨笠算辱骂男性,那德云社算什么呢?

除了断章取义,还有另外一座压在脱口秀头上一座大山——

正能量。

范志毅对于男篮的吐槽,就被很多人骂「没有一点正能量」。

包括脱口秀这种饱含攻击的形式,也经常被批评为「不和谐」。

可这些内容,真的就「负能量爆棚」吗?

就从范志毅的吐槽来看。

他狠狠讽刺了一把周琦和郭艾伦,这不假。

但内容并非无端谩骂,没有像键盘侠一样满嘴脏话,毫无逻辑。

而是在妙语连珠中,点出了他们真实的缺点——

训练不努力,自我要求低。

这是批评,是督促。

是恨铁不成钢,是希望他们能知耻而后勇。

既提出了问题,又提出了建议。

并且用喜剧效果把批评包裹起来,让大家不至于难堪。

这不挺正能量的吗!

不是说正能量不重要。

而是说,正能量的形式,并非只有热情赞美、心灵鸡汤这显而易见的一类。

正能量同样也可以化作无形的尖刺,扎向各种社会怪象。

就像《一代宗师》里的那句:

「这天底下的事,你不看它就没了?」

不仅要看,还要将它们一举揭穿。

讽刺,本就是脱口秀的生命力。

可偏偏,「讽刺」这个牌子不会明明白白地立在眼前。

有人听不懂,便一口咬定必是负能量。

于是,话变得越来越不敢说,创作的开口也收得越来越紧。

归根结底。

我们现在的创作环境,仍然接受不了脱口秀的尺度。

记得《吐槽大会》第二季的时候,著名编剧宋方金说抄袭:

「为了遏制于正郭敬明抄袭,我宣布,什么剧本小说都不写了。」

完全没有丝毫的避讳。

这还不算完。

当时,乒乓国手刘国梁是嘉宾,宋方金cue他——

「怎么,你们也被人改剧本了?」

直接内涵当年轰动一时的乒坛事件。

果不其然,后来这一期惨遭下架。

到了今年的第五季。

哪怕这一季有着范志毅出圈式的优秀现场,也难以掩饰整个节目的空洞。

哪怕有易立竞说出「知不知道大家都说这是洗白大会」这种自黑,也无法挽救吐槽力度越来越弱的事实。

直白辛辣肯定是没有了,最后只剩下王建国借了一个郑爽「烦死了」的梗。

结果,还被骂得狗血淋头。

我们的脱口秀,越来越难做。

曝黑,要被批。

洗白,也要被骂。

最后的结果,只剩下一种——

自嘲。

在这一点上,《脱口秀大会》就比《吐槽大会》幸运得多。

从口碑和评分上也可以看出,前者也确实高出一大截。

仔细一想就会发现:

《吐槽大会》几乎都是在向别人输出。

而《脱口秀大会》则大部分是在围绕自己。

比如,去年第三季决赛上。

罗永浩讲述的是自己欠债后发生的事。

王建国说的依旧是亲身经历的保险谐音梗。

引发过争议的杨笠,这次的内容也全部围绕自身。

不存在彼此的调侃,也不存在相互的diss。

大家说的内容,越来越安全。

在《吐槽大会》第五季总决赛上,大张伟获得了最终冠军。

他在台上连唱带跳,说着——

小丑就是我们自己。

自嘲,永远都是一份最安全又无可奈何的选择。

脱口秀,其实是冒犯的艺术。

冒犯个人。

冒犯群体。

狠批不公,唾骂荒谬。

说的夸张点——

亵渎一切不可亵渎之物,才是脱口秀精神之所在。

而失去了冒犯的脱口秀,越来越像合家欢鸡汤。

笑料或许还在。

深度却真没了。

罗翔老师在《吐槽大会》上说。

「大家关注我,是因为我让他们发笑,有些案件本身就是段子。笑过后,再去思考某些更为沉重的东西。」

这当然是罗翔老师对于大众法律观念的诉求。

但又何尝不是脱口秀对于社会氛围的期待呢。

可现实就是:赘婿电视剧迅雷超清下载

内容放不开手脚,观众嫌弃,评分下降,播放量下滑。

节目开始靠形式挽救。

《吐槽大会》第五季的赛制,前所未有的复杂。

又是战队,又是battle,又是补刀,最后再来个1V1拉票时间。

真人秀的东西,学了个十成十。

越来越多的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不红的想变红,曾经红的想翻红,正在红的想爆红。

反正有全程保姆式提词器,不用担心自己会卡在上面下不来台。

在这个过程中。

嘉宾赚到了曝光度,主办方赚到了收益。

唯独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的本身,似乎还没真正崛起呢,就已经开始式微了。

这个看似越来越热的脱口秀市场,正失去了原有的锐气。

只有笑,只有躁。

只有烟云一场的幻梦。

前阵子,许知远的文人降维式吐槽,火出圈了。

他评价张大大的外貌攻击时说:

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

那么对于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我们不妨去想想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能够从一个思想中得到乐趣但并不接收他,这是受过教育的心灵的标志。」

剧情介绍吐槽大会豆瓣正能量范志毅独立鱼电娱乐

有用 (317)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