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中15亿人的痛处,这年度黑马可真敢拍

不久前的一个热搜,让鱼叔心头一紧——

#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

也就是近15亿人。

其中4.3亿人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

鱼叔隐隐感觉自己也属于这五分之一,吓得赶紧调低耳机音量。

越来越嘈杂的环境,无处不在的噪音,耳机长期高音量。

这些都是听力受损的元凶。

更可怕的是,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的,甚至可能导致失聪。

今天要介绍的电影,就拍出了后天失聪的「无声之痛」——

《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

《金属之声》获得了今年奥斯卡的6项提名。

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这样的大奖。

口碑也很不错,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

本片是英国演员里兹·阿迈德的独角戏。

他曾凭借美剧《罪夜之奔2019催泪电影爱情》,获得过「艾美奖视帝」。

此次饰演一位突然失聪的鼓手鲁本。

他有着一双深邃的大眼睛,轮廓分明的修长脸型,能够表达复杂的情感。

《金属之声》中的角色简直为他量身定制——少言语,重表情。

里兹·阿迈德把握住机会,贡献了生涯最佳表演。

获得了一众奥斯卡前哨站的影帝提名。

虽然不是呼声最高的大热选手,但入围已是一种肯定。

如果最终爆冷拿下「奥斯卡影帝」,鱼叔也不意外。

鲁本和女友露易丝组了一支双人乐队。

音乐风格偏向噪音实验,现场声浪特别大,震耳欲聋。

有一天,鲁本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耳鸣。

紧接着他发现自己听不见任何声音,耳朵里只剩「嗡嗡」的低沉回响。

他尝试用各种方法恢复听力。

比如捏住鼻子呼气,用手去掏耳洞,不停地张嘴闭嘴。

显然,所有方法都无济于事。

他来到医院检查,被告知:「你的听力只剩下两成。」

并且受损的部分难以恢复,目前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仅存的两成听力。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搞音乐的人,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

唯一的补救措施,是植入人工耳蜗。

但费用在4万-8万美元之间,鲁本负担不起。

突如其来的变故,深刻改变了鲁本的生活。

他不仅无法继续玩音乐,连和人的正常交流都极其困难。

露易丝得知鲁本的情况,立刻终止了接下去的巡演。

现在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帮助鲁本去适应几近失聪的状态。

更要防止他的毒瘾因为此事再犯。

经人介绍,露易丝带着鲁本来到一个位于郊区的「失聪人士社区」。

这是专门帮助失聪人士的公益社区,鲁本可以在这里学会基本的沟通技能。

他学到的第一课就是: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听力。」

相比生理上的障碍,更需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认知障碍。

最初肯定是不适应的。

鲁本不会手语,也看不懂其他人在比划什么。

就算在饭桌上,大家也在用手语热烈地交流。

只留鲁本在一旁默默吃东西。

白天和大家在一起时,鲁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可一旦夜幕降临,就会被自怨自艾的沮丧所淹没。

鲁本试着和大家打成一片。

他开始教这里的孩子打鼓,很招大家欢迎。

他学习手语的速度很快,偶尔还会和孩子一起比赛,用手语拼出26个英文字母。

输了一局还不服气,非要再比一局赢回来。

在饭桌上他也加入了讨论,与初次吃饭时的拘谨和孤独截然不同。

电影在这里用了一组巧妙的平行关系,来呼应鲁前后的心理变化。

鲁本第一次走进房间,刚一坐下就崩溃了。

愤怒地用拳头把面包敲碎。

揉成一团后继续敲碎。

然后失控地大笑,自言自语说着胡话。

第二次进入房间,他自然地拿起面包,然后在纸上涂涂写写。

等到第三次进入房间,他已经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思考。

三次进入房间,情绪层层递进。

里兹·阿迈德几乎全凭表情和肢体语言,完成了对现实从抵触到默许再到接纳的过程。

他的眼神既捕捉到了日常的脆弱,又闪烁着对新生活的向往,非常考验演技。

鉴于鲁本表现良好,创始人决定为他提供一个继续留在社区生活的机会。

可这番话,瞬间把鲁本从社区的美好时光一把拽回到现实中。

对鲁本而言,「未来」是个分外扎心的词。

一想到未来,鲁本留下来的决心便动摇了。

因为他还是想恢复听力,继续玩音乐,不愿一辈子留在社区。

所以,鲁本做了一回「叛徒」,离开了。

他瞒着乔变卖家产,凑钱去医院接受了心心念念的耳蜗移植手术。

手术完成后,才回到社区把离开的原因告诉创始人:

「我觉得我是时候该做点实事,努力拯救我这操蛋的人生。这就是我这么做的理由。」

言外之意,留在社区得不到救赎,也算不上实事。

这番话伤透了创始人的心,他对鲁本说:

「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抛弃你,是你抛弃了这个地方。」

然后便把鲁本赶出了社区。

因为这个社区不仅仅只是把失聪人士聚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分享相同的理念和信仰。

而鲁本的所作所为,等于否定了这个社区的意义和价值。

他背叛了社区,这正是创始人所无法容忍的。

被赶出社区的鲁本,很快将迎来第二次幻灭。

新植入的耳蜗被激活了,他满怀期待,以为可以回到以前的状态。

可事实却令他失望。

虽然可以再次「听见」外界的声音。

但声音经过人工耳蜗的转化,被扭曲成刺耳而尖锐的金属声音。

此时终于点到了电影的名字:金属之声。

这些声音和鲁本原有的感知完全不一样。

他在努力适应这种声音。

同时思索着这样的金属之声到底有没有意义。

诚然,它可以帮助鲁本听清别人说的话,完成正常的沟通。

可然后呢?

风声、雨声、哭笑声、汽笛声、海浪声…

人世间一切美好的声音,都成了冷冰冰的金属之声。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本片的声音设计,绝对是一个亮点。

在不断变化的人物视角中,声音也在不断变化。

当画面切换至鲁本的第一视角时,声音也跟着来到鲁本的世界。

时而是低沉的噪音,就像身处深海,时而是完全无声。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音效总监尼古拉斯·贝克尔。

他曾操刀过《地心引力》《降临》等科幻大片的音效。

此次凭借《金属之声》再获得奥斯卡「最佳音响奖」提名

当然,靠的不是刺激感官的炸裂音效,而是巧妙的变换。

时刻在利用声音调动观众的情绪。

声音,仿佛成了电影的第二主角。

在露易丝的家庭聚会上,鲁本听她唱起一首从未听过的法语歌。

在场的每个人都陶醉其中。

唯独鲁本是个例外。

他流泪了。

但不是被露易丝的歌声打动。

而是因为,动人的嗓音和琴音,传至耳朵都变成了同一种声音。

更令人难过的是,长此以往,记忆中声音带来的美好与感动,也都会渐渐被这样的金属之声所取代。

想到这些,鲁本破防了。

电影结尾,鲁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摘掉了耳蜗的体外机。

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没有了金属声,他再次拥有了无限的想象。

足以调动起所有关于声音的回忆,填补无声的缺憾。

兜兜转转一大圈,鲁本终于想明白:比失聪更煎熬的,是失去感知声音的能力。

后天失聪的鲁本,一路上面临了许多选择时刻:

选择留在社区,还是选择接受手术回归社会;

选择手语,还是选择金属之声。

手语虽然无声,却饱含情感与温度。

人工耳蜗虽能带来声音,可却是冰冷尖锐的金属之声。

这样的两面性就像鲁本身上的纹身:

他的胸前纹着「请杀死我」,手指上纹着「活着」,可见鲁本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他一直在做错误的选择,等到付出惨痛代价才知后悔。

通过鲁本最后的选择,电影想要告诉我们:

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就像鲁本,当初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时,从未想过噪音会对听力造成怎样的伤害。

等到被医生告知情况不妙,他再想去补救也无力回天。

做完人工耳蜗手术后也是如此。

当鲁本被金属之声淹没之时,他才意识到这世界上自然存在的每一种声音,都何其美好。

好在,他最后成功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利用记忆、感知、想象力,将脑海中的声音永久保存。

正如《东邪西毒》里的那句话: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影视资讯奥斯卡马可电影人造耳蜗独立鱼电娱乐

有用 (771)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