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叉戟》夏静怡气死?这个高材生差评不断,三个问题是关键

《三叉戟》的观众最近不怎么开心,因为很多人都处于#被夏静怡气死#的状态,心中的窝火不断消磨对作品的喜爱。

为何?还是因无脑型角色常见的非好感。

夏静怡被反派公司录取之时,观众已经预料到她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甩锅对象,但仍旧被她背锅之路上的单纯打败。

这样的角色与观众反应,是不是很有熟悉感?

王凯经侦剧《猎狐》中的杨建秋一角便走过同样的路,甚至,当时在社交平台上也出现过格式一致的热搜#被杨建秋气死#。

但同样是“气死”观众,夏静怡的拱火能力显然更胜一筹,因为夏静怡的出现,不少看过这两部经侦剧的观众都淡化了对杨建秋的不满。

也有不少观众感叹杨建秋虽然与夏静怡一样无脑,但明显杨更合理一些,因夏静怡这个角有三个问题比杨建秋更严重。

背景与行为兼容性低

观众对无脑型角色一向无好感,但夏静怡身上除了无脑,还有不断涌现的突兀,人物行为与认知,与背景设定契合度极低。

她是金融高材生,虽然工作经验不丰富却不缺乏理论知识,但D融宝运营过程中的各种理论漏洞,都被她选择性忽略了。

她的亲朋好友皆是警务人员,按理说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的她会比普通人防备意识更强,但她面对老板投放的“大饼”反应却非常迟钝。

比如,工作不到一年便被任命负责资产几十亿的项目,并且成为公司法人,这种需要承受风险的选择,剧中的夏静怡并没有出现动摇或质疑。

她曾留学海外,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的社会风气偏向理大于情,对人情面子的顾虑低于我们,对流程、法律的使用意识也会浓郁一些。

但,夏静怡身上并没有呈现出这些元素。

面对空白合同,同事几句催促便让她因为人情关系放弃对流程的坚持,中途想起拍照取证还是因潘江海的提醒。

面对职场性骚扰,夏静怡完全没有考虑到报警,两次职场性骚扰她都采用了忍气吞声的方式解决,留学生的背景设定完全被浪费了。

不可否认,即使是留学高材生、警务人员家属,也会有做事不经思考、防备意识淡薄的人存在,但相对而言比例还是偏少的。

把少数当成典型很容易产生违和观感,观众会用背景设定去思考人物逻辑,两者无法兼容后,角色便难立住。

相对而言,若将夏静怡设定为早已发现D融宝有违法操作,但因为物质、虚荣心使她抱有侥幸心理,从而走入自我堕落的犯罪之路,要更能站得住脚,更切实际。

人物痛点铺垫过少

同样是无脑拖后腿的角色,夏静怡比杨建秋差评更多,影响人物选择的细节铺垫不够充实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猎狐》中的杨建秋很惹观众厌恶,但大多数观众会对她产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印象,因为人物前期有许多痛点呈现。

她之所以会一步步掉入犯罪分子的圈套是因为她对金钱、地位的渴望很浓烈,而这份渴望而源于前期的遭遇。

职场四处碰壁,家中又被嫂子歧视,一直卑微求存的杨建秋太想证明自己也太希望被认可,这给她一步步沦陷提供了前因,让人物后期选择有了依据。

反观夏静怡这个角色,她的痛点铺垫很少,或许说不够有说服力。

从后期夏静怡面对崔斌质疑时的反应来看,她其实是有心理负担的,有留学归来却在职场处处碰壁的不甘,有被质疑她靠不正当手段上位的委屈。

然而,当夏静怡怒吼出自己的不满时,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前期剧情里并没有明显展现出夏静怡的这些委屈。

比如职场碰壁。

虽然编剧给她安排的第一个工作很不理想,但经过大喷子的提点后夏静怡很快便通过电视节目获得大量面试机会,这个问题早已完美解决。

比如被怀疑出卖自尊。

前期她被三个叔叔怀疑的桥段主要是呈现乌龙搞笑,后期夏静怡被同学猜疑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呈现出夏静怡因此受到多么强烈的困扰与打击。

最为明显的漏洞是夏静怡对男友崔斌“不关心自己”的指责。

在她的描述中,崔斌应该是一个不细心、不在乎女友感受的直男,但前期崔斌与她之间的相处却都是甜蜜走向的,这使她的爆发显得非常无理取闹。

编剧其实考虑到了给夏静怡的行为与性格铺垫“前因”,但给出的前因基本上都跑偏了,没有给观众留下明确记忆,使人设的逻辑性差了杨建秋太多。

演技感染力不浓郁

最后,不得不提演技对角色的影响。

杨建秋与夏静怡的人设以及对剧情的推动作用是很相似的,她们都拿了不讨喜的人设,观众一眼便能预见出人物后续走向。

但,傅晶的演技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杨建秋的设定缺陷,她让人物更加有感染力,即使观众不喜欢这个角色,也能认可她的存在。

以“受歧视”剧情做对比。

《猎狐》中杨建秋面对嫂子高傲态度时的内心戏很丰富,无论说话时小心翼翼讨好的语气,还是敏感的眼神,都呈现出了人物当下的自卑窘迫。

此时,杨建秋受到的委屈以及她想要改变现状的诉求让观众感同身受,演员本身也因实力突出而获得观众的赞赏。

反观《三叉戟》中夏静怡面对三个叔叔怀疑时的反应,演员明显没有诠释出人物当时的羞愤,如果不是后期她翻旧账,观众根本不知此事给她造成了心理阴影。

角色基础设定已经存在了问题,演员又没有弥补角色的遗憾,最终夏静怡只能超过杨建秋,成为经侦剧里新一代的“无脑女王”。

然,杨建秋虽略胜夏静怡,两个角色本质上却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因为她们戏里戏外都成了“工具人”,是国产剧中过度泛滥的存在。

戏里,他们是纯粹为推进剧情而生的“工具人”。

夏静怡与杨建秋的共同点是两人是正反派的交集,她们的存在可以使正派中某些角色被卷入危险之中,是打开剧情冲突点的钥匙。

这样的“工具人”是影视作品必备的,但夏、杨两个角色的缺点是设定过于老套脸谱化,并且人物不够丰满,没有足够的个人色彩呈现。

相对而言,《三叉戟》里另一个“工具人”楚呱嗒的血肉就扎实许多,他代表坚守规则的一类人,虽然做事死板常惹观众吐槽,却有自己的价值与魅力。

工具人可以有,但不要因为他们是工具人就少了人格刻画,纯粹的工具人会让观众审美疲劳,有灵魂的工具人才是值得提倡的创作取向。

戏外,他们成为激发争议话题的热搜预定。

常看国产剧的观众会发现,类似夏静怡的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多数热播剧都会存在一个或多个能勾起观众怒火的角色。

随手一搜,惹怒观众的角色已经成了影视剧固定搭配,甚至,承担这种任务的大多是女性角色,更容易激起女性不满。

编剧明知角色会使观众恼怒,为何还要在作品里设置这一类人?因为越容易让观众产生愤怒的角色,越易引爆话题,反哺作品人气。

正如明星营销常见的“黑红也是红”,在成绩面前,挨观众骂比作品毫无水花要强太多,这使国产剧搭配观众厌恶的角色成了常态。

然,话题是上去了,口碑却被拉下来了。

当观众不再受套路引导时,“工具人”的存在只会加速作品失败,《三叉戟》当下涌现的恶评便是证明,一部开局好评不断的佳作就这么被拖成了神剧。

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希望创作者们能跳出走捷径的套路,回归艺术,用心打造每一个角色,即使只是一片绿叶,也要“绿”得有价值。

影视资讯七话影视娱乐

有用 (864)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