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今年是武术宗师李小龙诞辰80周年,香港邮政准备推出一组李小龙主题的“悠邮岁月”纪念邮票。
而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则在ESPN体育频道播出了《30 For 30》节目第4季第7集,一部名为《若水(Be Water)》的纪录片。
“Be Water”是李小龙经典讲义中的一段话,出自电视剧《盲人追凶》,意为习武之人应清空自己的思想,像水一样无形无相,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亦能够流动和冲击,制造最大的破坏力。
引申至人生处世之哲学,便是说人要通过改变自身形象及素质,去适应周围的环境,以此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不应被环境同化,而应当以一己之力,尝试去改变环境、改变社会。
这便是李小龙穷其一生经历,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
而《若水》这部纪录片,正是通过多份罕见档案及当事人口述,展现了李小龙身处于60到70年代遍布歧视的美国,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影响并改变西部人对于黄种人的看法。
一、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40年代香港名气很大的粤剧丑生、小生。
1940年,李海泉带着怀孕的妻子何爱瑜到美国纽约市参加巡演,就于当年的11月27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生下了李小龙,因此他一出生就是美国公民。
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是香港四大家族之首何东家族中何启东同母异父的兄弟买办何甘棠的养女。
何爱瑜本身就是欧亚混血儿,她的生母,也就是李小龙的外婆,原是居住在旧上海的英国人,何爱瑜从小被何甘棠的情妇张琼仙收养。
因此李小龙有1/4欧洲血统,且与何东家族沾点亲,和刚刚去世的赌王何鸿燊是表兄弟。
然而终其一生,李小龙从来没有拿这事出来炫耀过,也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实惠,反而因为血统不纯正,令他从小就受到周围人的排挤。
甚至在被同门发现他的血统不纯后,曾被师父叶问禁止学习咏春拳的正式课程。
也许正因如此,令他内心产生了消除种族隔阂,促进世界大同的想法。
在飘洋过海到了美国读书之后,他致力于将中国功夫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让全世界所有人种都能够学到来自东方的功夫和哲学。
二、
由于经常惹是生非,李海泉决定将儿子送去美国读书。
1959年4月29日,李小龙坐晚10点的油轮离开香港,兜里只有父亲塞给他的100美元。在写给友人霍金斯的信中,他自豪地说:“自从踏进这个国家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没花过父亲的一分钱。”
1960年的美国,种族矛盾尖锐,黑人平权运动风起云涌。
比李小龙小两岁的穆罕默德·阿里,因为在闹市区的一家饭店里得不到尊重,把自己刚刚获得的奥运金牌扔进海里。
而亚裔遭受的歧视与不公,比美国黑人还要惨。
因为二战的关系,日本人到处被冷落;早在1882年就通过的《排华法案》,让华人被当作软弱可欺的族群到处受到歧视。
李小龙刚刚踏足这片土地,便深刻感受到来自白人社会的冷眼和敌意。
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这里属于少数族裔,天生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让他选择迎难而上。
他决定开办“振藩国术馆”,以吸纳来不同族群的学生;与此同时,他出入于各种公共场所,广结交来自不同种族的朋友,改变西方人对于华人固有的偏见。
因为谦虚有礼又自信乐观的独特气质,李小龙很快收获了来自异国的友谊,武馆里各种不同肤色的学生共聚一堂。
那时候他的梦想很天真,希望把自己的武馆开遍整个美国。
然而一次偶然的与好莱坞接触的机会,却让他意识到更好的宣传自身武学的方式,就是通过影视作品。
三、
1964年,李小龙受邀前往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进行表演,他的现场表现得到了好莱坞著名发型师杰伊·瑟布林的注意,杰伊将他介绍给制片人威廉·道齐尔。
于是在1965年2月4日,李小龙接受《陈查理长子》剧组的试镜,并在1966年得到主演《青蜂侠》的机会。
这部剧集共26集,青蜂侠的司机兼助手加藤(Kato),原设定是一个没有台词,只负责打架的日本人。
从内部流出的一张工资表可以看出,作为男二号的李小龙,工资仅有450美金(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1107元),不仅是全剧组最低,甚至比白人龙套都要少一半。
然而在李小龙的努力下,加藤这个角色却被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李小龙在全球的知名度,也因此越来越高。
不幸的是,由于青蜂侠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好,故而电视剧播出后收视平平,仅在一季之后便被砍了。
但加藤的受欢迎程度还是给了李小龙一些信心,他也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寻求与华纳的再度合作,继而实现自己弘扬武术的愿景。
不久后,他就向华纳兜售剧本《无音箫》。
然而原本就看不起李小龙的华纳在遭遇口碑失利后,态度上也变得更为奚落,他们不相信一个华人面孔能够撑起一部影视剧,对李小龙的理想抱负更是嗤之以鼻。
被伤了自尊的李小龙也只能离开,双方也就此决裂。
此后李小龙又回归教练的身份,继续专注于武术领域。
不过靠着加藤一角,他也得到了不少机会,时不时会参与到好莱坞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中,但大多也都是客串。
1971年,李小龙终于等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彼时刚刚成立嘉禾影业的邹文怀,向李小龙发出了合作邀请,李小龙也被邹文怀的诚意所打动,直接回港参演电影《唐山大兄》和《精武门》。
事实证明,李小龙这一次押对了。
正值70年代初,腐败的港英政府与香港人民的矛盾已经达到临界点,《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中宣扬的民族精神,正契合香港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两部电影的先后上映,都刷新了香港历史票房纪录。
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又再将纪录刷到531万港元新高。
不仅如此,面向全世界发行的《猛龙过江》,更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功夫片热潮。
这一次,连好莱坞都不敢忽略李小龙的存在,华纳主动与之联系,希望修复彼此友谊,谋求合作拍片。
于是嘉禾和华纳合作,推出了一部首次以华人影星为主角的好莱坞电影《龙争虎斗》。
四、
《猛龙过江》出自好莱坞编剧迈克尔·阿林之手,李小龙却在片中倾注了大量武学的见解,片头与洪金宝的比武,甚至演示了现代综合格斗的整个过程,并超前的展示了压制取胜的比赛规则。
后来UFC终极格斗CEO白大拿以李小龙的格斗理念为基本修改了MMA规则,并尊李小龙为MMA之父,这部电影的作用功不可没。
可惜李小龙等不到电影上映,在1973年7月20日就突然去世了。
他的身后留下了太多未竟的心愿,偏偏离世时又牵扯上花边新闻,令人缅怀的同时也唏嘘不已。
同时他的去世也让嘉禾一时阵脚大乱,失去了主打王牌,公司未来命运不知会走向何方。
但精明的嘉禾也想到了一个“妙招”来弥补公司损失,因为李小龙去世时还欠下嘉禾两部片约,他们可以用“遗作”的名义来最大化这两部片约的商业价值。
其中一部基础素材已经具备,李小龙在去世前夕为新片《死亡的游戏》拍摄了不少动作戏,这些珍贵镜头也被封存在嘉禾的仓库中。
于是嘉禾便找来美国导演撰写新的剧本,将这些影像充分利用,又找来替身补拍了新镜头,于是一部李小龙“主演”的遗作《死亡游戏》就此诞生,还收获了344万港元票房。
对于另一部片约,嘉禾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
先是写了个李小龙出场不久就被“死亡”、弟弟为他复仇的剧本,然后从此前嘉禾持有版权的李小龙电影中剪辑些删减镜头,拼凑形成前半段有李小龙的故事。
正好李小龙葬礼就有真实画面,可以结合到电影中,也足够真实,只要找演员演完剩下的复仇戏就大功告成,于是另一部李小龙“主演”的另一部遗作《死亡塔》也就拍成了。
但《死亡塔》上映时已是李小龙去世8年后,观众自然不买账,最终影片票房也只收获195万票房惨淡收场。
五、
虽然年仅32岁(不到33岁)便去世了,李小龙却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一个自信、谦虚、真诚、勇敢、正直、博爱的中国人形象。
他的“若水”的哲学思想既渗透于功夫理念之中,又跨越了功夫与武术,影响着各个领域崇拜者的思维方式。
这些思想保存于他留下的著作中,等待着每一个后来者去发掘。
有人说李小龙在美国很出名,我们国内的很多人反而只将他当成功夫明星。那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看过他的书,也没有真正了解过他的为人。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