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有从中性的,也是有盲目性的,现代人在上网时更多的是利用碎片时间,导致接收到的信息片面化,和零碎化,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让谣言得以有生存和壮大的机会。
近日,广州一小学老师体罚哮喘儿童,6岁小女孩被折磨到吐血抢救险些致死,很可能留下后遗症——昨天引发众怒的热点新闻事件相信大家都看过了,而现在,事情已经有了最新的初步调查结果。
虽然之前我们提到,整起事件中也有质疑的声音,家长可能会为扩大影响力而夸大部分事实。但没有料到的是,家长的片面夸大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更严重,且完全脱离了事实根据。家长的描述:
自己的女儿因遭体罚吐血、凌晨两点被老师威胁殴打、送老师6万元等情节均为谎言,触目惊心的衣服血迹是用化妆品和水伪造的,孩子目前精神状态良好,家长也没能拿出孩子哮喘病史证明...
当我们为小女孩松了一口气的同时,相信很多人看到调查结果后都会感到心情复杂。无数陌生人因同情小女孩的遭遇而流泪、愤怒、发声,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只是“被当枪使”。
事件恶劣吗?非常恶劣。要知道,事情在一整天的发酵扩散后,信息覆盖人群足以达到千万量级,无数自媒体纷纷为此造势。
用夸大的事实引导舆论暴力,消费网友的善良和同情,给涉事老师带来远超其行为后果的伤害,无论哪一条都不单单是轻描淡写就能翻篇的事。
由此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是,公众对网络爆点事件的信任度可能会进一步下降。舆论曝光如果也沦为“狼来了”和“摔倒老人扶不扶”的谎言与欺骗,无疑是堵上了后续舆论求助者的门。
从这一点来看,这位家长的行为已经属于“作恶”的范围了。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老师究竟有没有体罚学生?体罚的程度又如何?这些是我们不应该放弃关注的点。即使描述被刻意夸大扭曲,现实中的错误依然要承担对应的后果。
那家长应该被谴责吗?毫无疑问,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也必须接受与此相对的惩罚。
但在这之外,我们也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比如有人觉得,事件发酵到这种地步突然“反转”,都怪大家没有脑子。
也有人提到,之所以会有一边倒的舆论状况,是因为在群体激奋的情况下,质疑的人首先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使是合理质疑,也会被挑刺、攻击,最终无法激起浪花。
事情发酵过程中的合理质疑,为什么又没能成为社会事件中舆情一路滚雪球的限速器?
而再一次值得我们强调的是,因为更多具体信息披露而导致出现“反转”的事件里,发酵过程中的合理质疑,究竟为什么没能为舆情发展“限速”?
首先我们知道,同情与愤怒是人之常情,既然对现有状况的认知完全建立在信息的获取之上,难免会与真实情况有所偏差。
而在裹着激奋的舆情大环境下,任何偏差导致的情绪爆发都将势如火烧燎原,过激想法也会随之愈演愈烈。
网友互相认同的评论
于是,因为新消息出现导致事件出现“反转”的情况不再那么“稀有”。在反复多次的事件反转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况:
-带着情绪互相攻击,导致没人敢冒着被骂的风险进行合理质疑
-过于激奋,以至无法听取任何与自己期望不符的声音
-质疑者对反转喜闻乐见,以预言家的姿态蔑视、嘲讽贡献了“无脑”热度的人
-事情反转后,指责所有参与者之前都是传谣,枉顾参与者也只是被有心人利用了善意
在同情受害者的同时,事件关注者也开始互相伤害,以反转为契机笑看别人的“打脸”和“质疑”。
但是不妨思考一下,在事件结果出来之前表示质疑的人,看到事情反转,应该带着优越感沾沾自喜吗?
情绪激动下帮助扩散消息、转发发声的人,应该被骂做“没有脑子”,被无情嘲讽吗?
回顾整件事情之后我们或许应该认识到,比起自己头脑清醒有理有据,占住鄙视链的顶端“俯瞰众生”。
更重要的是,大家能不能互相都对合理的质疑和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再宽容上那么一些。
毕竟,一次次的“反转”中我们都能看到,当所有人都红着眼冲向同一个地方时质疑与不同意见的存在,可能是在事情无法刹住之前的,唯一的限速器。
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智者的时候,那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