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中,萧红似乎是命运最悲惨的一个。因为出生的日子不好,从小就遭受父亲的白眼。继母待她不好。为了逃婚离家出走。怀过两个男人的孩子。被深爱的男人家暴。年纪轻轻死于重病。
这样一个一生充满悲苦、贫病交加的作家,她的文字会不会如同她凄苦的人生那般阴暗、酸楚?
答案是否定的。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我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一生悲苦无助的女性,竟然能写出这么温暖而纯真的文字。
01接地气的乡土文学1939年夏天,日军加强了对重庆的轰炸。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创作环境,1940年元月,萧红跟随着端木蕻良从重庆逃难到香港。她的名作《呼兰河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萧红的呼兰河传: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本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从茅盾先生的评价当中,就可以看出《呼兰河传》是一本具有独特思想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实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一本自传,倒不如说,那是萧红经历了半生坎坷和苦难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
同样是乡土文学,沈从文的《边城》给人的感觉是青山绿水,是桃红柳绿,是田园牧歌。萧红笔下的乡土则是泥沼荒野,是人间烟火,是家长里短。
也正因为如此,萧红的笔触才更接地气,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贫苦大众的真实生活。
02拒绝盲从,鞭挞弊病《呼兰河传》仿佛是一幅精心描绘的市井图画,我们能从中看见生活在呼兰河城里小人物,看见他们生活中的世情世态。
萧红虽然生活在农民的家庭,但她还是毫不留情的鞭挞了农民身上的弱点——盲从他人。即便他人是错误的,也要和别人保持一致。真话在呼兰河城里从来不受欢迎。
全书中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死了。
小团圆媳妇人美心善,可是呼兰河城里人对好媳妇的标准却是个子瘦小,吃得少干的得多。很显然,个子高挑的小团圆媳妇不符合这一标准,更要命的是她吃得也不少。
于是周遭有了很多闲言碎语,说小团圆媳妇没个做媳妇的样子。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听了后深信不疑。愚昧无知的她开始对小团圆媳妇家暴。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活活打死了。
如果说,小团圆媳妇是因为身为女性而遭到男权社会的非议——你的一言一行,乃至高矮胖瘦都必须符合男权社会认知的样子。那么,小团圆媳妇婆婆,同为女性,却甘愿沦为男权制下的鹰犬,实在令人痛心。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
更悲哀的是:小团圆媳妇死后,她的婆婆觉得也很委屈。她甚至不觉得自己有做错,只是认为她顺从了城里人的习惯而已。她以为,“我打她是为了她好。”
这种盲从简直令人发指!
萧红借着小团圆媳妇之死,指出了呼兰河城农民身上的弊病:盲目的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充当看客,不能接受违反传统习惯的新生事物,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
03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如果要用一种色彩来描绘《呼兰河传》这本小说,我想它的底色应该是灰色的。但是在灰色的底色中又透露出星星点点明亮色彩。
萧红以细腻、清新的笔调在《呼兰河传》中描述了童年时“我”和祖父美好的生活:祖父答应陪“我”去玉米地摘玉米,即使我临时变卦,祖父也绝不懊恼。还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背唐诗……
这些童年趣事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坎坷人生路上的一点温暖。
这样的描写多少带有一些自传的成分。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他的父母并不喜欢他,只有他的祖父因萧红的出生而喜出望外。萧红的祖父还是他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教他唐诗宋词,从小培养了她对文学的兴趣。
虽然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但有祖父的疼爱,生活也是美好的。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萧红是一朵活在风雨中的铿锵玫瑰,她从来都善于在黑暗当中寻找光明。即使遭受了生活千百次的虐待,她依然勇敢地逆风前行。
所以我们在读呼兰河传的时候,真切的感受到萧红的文字,哀而不伤。
许鞍华导演执导的影片《黄金时代》中,由汤唯饰演萧红,我觉得汤唯演出了萧红半生受尽白眼冷遇的痛和英年早逝的不甘。
萧红曾经说过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1942年1月22日,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萧红香港病逝。她逝世当晚就被火化了。她的目前没有花圈,没有晚年,没有送葬的人群,一代才女归于沉寂。留下的是她未尽的事业,卓越的才华,还有《呼兰河传》里那些闪光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