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国民女神佐佐木希丈夫渡部建被曝出轨。
被网友调侃为日本升级版「罗志祥」。
当被人追问,有佐佐木希如此迷人的太太为何还要偷吃时,他这样回答道:
「我和太太关系很好哦,现在还在造人。但是那是两回事,看到可爱的就忍不住了。」
???
果然是用下半身思考。
无论是渡部建还是罗志祥,「性爱当成吃饭,时刻精虫上脑」的超强性欲,似乎是鞭策他们成为时间管理大师的永动机。
但和「性爱大师们」相反的是。
这个世界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批对性完全不感兴趣的人——
《无性恋 》
(A)sexual很多人都知道「同性恋」「双性恋」,却可能从未听说过「无性恋」。
这很正常。
即使是在学术界,对「无性恋」的研究也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半个世纪以前,「性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金赛博士等人就在性取向报告里提出:
人群中存在没有性关系和性反应的人。
并为他们创建了一个全新独立的分类「X」。
根据调查发现,全球无性恋者大概占到总人口的1%以上。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的无性恋者为7000万左右。
是一个并不小的数字。
同时也意味着,这7000万人在世界上被长期忽视着,而Ta很可能就是你身边的朋友、亲人。
国际最知名的无性恋宣传和科普论坛AVEN(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成立于2001年,创始人是当时年仅19岁的美国大一新生大卫·杰伊。
也就是本片海报上的男人。
他当初创办AVEN的目的,正是希望给无性恋者们提供缺失的交流平台,同时也让大众知道并接纳无性恋。
AVEN也由开始的几十位用户,慢慢发展为了一个庞大且活跃的论坛。
和「同性恋」群体被污名、辱骂所遭遇的不公相比,「无性恋」一度连被讨论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缺少关注甚至被抹杀存在。
大家往往只会觉得无性恋者是「还没遇到喜欢的人」,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是「童年遭受不幸经历所致」等等。
但就是不相信他们天生对「性」毫无想法。
这些误解与大环境息息相关。
含有过度性暗示的市场营销,到处充斥着引导和消费。
一系列社会态度、观念结构、实际行动,认为并加强了这样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频繁性爱的意愿。
成年人没有性生活是失败的体现。
因此99%的有性恋者们,可能都无法想象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性的世界里。
像无性恋者这样豪无性趣的「异类」,在他们眼中就如同被上帝抛弃的弃子,注定是「可悲的」。
无性恋者所遭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其他性少数群体要少。
除了时常被粗鲁的邀约骚扰外,甚至有女无性恋者遭受过「矫正强奸」。
此外,在宗教层面,公开宣称「性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的基督教组织,显然将无性恋排除在外。
而无性恋者就算在性少数群体中也被嘲弄。
他们会被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群体劝说不要参加游行,因为根本没有参与的必要。
「你们什么都不做就好了啊。」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无性恋人群。
作为无性恋者组织的领头人,大卫·杰伊向别人解释了无数次关于无性恋的含义。
只是往往都会被一句调笑打发。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性恋?
它的概念其实远比定义复杂,并且很容易被混淆。
广义上的无性恋者,无法感知他人的性吸引力,即缺乏性驱力。
他们会在精神上或审美上被吸引,比如某某是英俊的、漂亮的,但不会产生性冲动。
无性恋者中有一部分人,是会爱上别人的。
他们缺乏性趣,但不是缺乏爱。
加拿大心理学教授安东尼·博格特曾发表论文强调,无性恋并不是一种生理或心理障碍。
无性恋并不是性冷淡。
性冷淡生理上表现为存在性欲但表现较弱,心理上也会对「性爱」恐惧、厌恶或者羞耻,可以通过医学手段治疗。
无性恋者是纯粹对与他人进行性接触这一行为,没有兴趣。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性恋者都是处男处女。
恰恰相反,在正确认识自己之前,很多无性恋者的性经历也很丰富。
比如影片中采访的这位老人,她曾在年轻时与许多人有过性行为。
动机是她想要通过大量性行为,来掩饰自己对性爱并不感兴趣的障碍。
当时并没有「无性恋」的概念,所以她以为自己只是还没找到对的人。
但每一段关系无以为继。
这样的恶性循环,直到八十年代末才被她彻底打断。
重新认识自己后,她再也没有过任何性生活,也不用再为假装对性行为感兴趣而烦恼。
影片还聚焦了一对情侣。
其中女生是无性恋者,而男生不是。
但男友认同女友的身份并表示支持,当然,他自身对性爱的态度也并不是很积极。
他认为这对于两性来说,其实是有益处的。
在性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主动索取的角色,女性则是被动满足。
因此在很多性生活问题上,双方都很累。
而女友无性恋者的身份让他如释重负。
此外,还有一些对无性恋抱有误解的词汇,比如「禁欲」「柏拉图式恋爱」「独身主义」…
其实都是不准确的。
禁欲只能算是一种个人选择。禁欲主义者因宗教等原因而抵制或者不进行性行为,但他们仍然能够感知到性吸引力,也会产生性冲动。
柏拉图式恋爱则将关注点更多放在精神交流层面,但彼此之间并非无性吸引力,也并不是完全排斥肉体关系。
无性恋更不是独身主义的表现。独身主义强调追求自由、不婚,但并不排除进行性行为。
如果用食物进行比喻。
对无性恋者而言,性爱就像是一款自己并不喜欢的蛋糕。
有时取悦有性趣的伴侣,他们能够参与性活动,偶尔吃一点,但不会将它当成是一件必须要经常食用的食物。
而对有性恋者而言,性爱是不可或缺的主食。
可能存在「为了减肥不吃、少吃」「因为吃不到而不得不忍着」「相比狼吞虎咽更讲究吃的仪式」等等状况。
但无论如何,性爱都是经常出现、并频繁渴望的东西。
有性恋者,爱与性爱必然关联,伴随着性冲动的欲望;
而无性恋则可以做到性与爱分离,他们爱着伴侣,只是并不以那种方式。
在现实中,很多无性恋者最终违背意愿结婚又或者是试管完成传宗接代任务,或被迫与恋人发生性关系。
大卫·杰伊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他想建立与喜欢的人更为亲密的关系,却因为现实而失败。
他无法以自己喜欢、舒适的方式构建一段关系,而不得不去遵从对方「想要」的意愿。
就像一张餐桌上,他必须去配合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否则就会被要求离场。
这让人颇为无奈。
尽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性」是美妙且必不可少的事物,但是谁又能说无性恋者们的世界就不美好呢?
人生有意义的事情太多了。
没有谁可以断言无性恋者就不能拥有十足精彩的人生。
也不要试图去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于人于己,都非尊重。
既然不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人,就请各自安好,各走各路。
别非自以为是地夸耀自己路上的风景一定最美,也不要去贬斥和干涉他人的生活。
更不要,使坏心眼地去破坏、阻碍、封锁别人的路。
不仅是性取向,现实中太多的事情,都是同样简单的道理。
只是依然有太多人不懂。
性学家李银河曾说:
「多数的爱情经常是带着性吸引的,但如果有人喜欢这种非性的状态,为什么不可以呢?
既然喜欢,就照这种方式去生活。
社会会越来越宽容和多元化,大家总有一天不会因此而感到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