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位小伙伴私信了小嗨一个问题:恐怖片到底需不需要讲逻辑?
他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发现很多人有些双标。
明明在其他恐怖片下面评论“恐怖片就不要在意逻辑了”,却唯独在一部下面质问“恐怖片就可以不讲逻辑吗”。
这唯独的一部是哪一部?
——《寂静之地》。
01典型的高概念恐怖片
提起高概念电影,想必很多小伙伴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科幻题材。
但其实近些年来随着观众口味的不断提高,恐怖片也越来越趋向于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感官恐怖片,即以人类感官作为设定和噱头的恐怖片。
本片便是如此。
影片一开始,直接进入末日状态:地球被一种可怕的怪物占领,人类只得苟且偷生。
这种怪物个个是瞎子,但却有着超乎寻常的听力。
幸存的人类想要活下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发出声音。
说得有点简单?其实还可以更简单,四个字——发声即死。
这个概念并非本片首创,最早出现在2015年蒂姆·莱伯恩所著的小说中,只不过将其作为全片支柱、系统化地表现出来的影视作品,本片却是第一部。
正因如此,它在2018年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巨大关注。
IMDb、烂番茄,甚至就连一向严苛的Metacritic都给出了颇高的分数,一度被誉为好莱坞年度最佳恐怖片。
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原因有二:戏里和戏外。
戏里无疑是发声即死的高概念设定。
且不说此设定在当年对影迷有多大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将本片定义成了恐怖片中的另类。
恐怖片好看不好看,音效占一半,对于绝大多数恐怖片来说,音效等声音元素是营造氛围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而本片反其道行之,惜声如金,反而营造出了更为紧绷、更为高级的恐怖效果。
声音成了片中人物的催命符,无论一枚钉子还是一个电动玩具的声响,甚至是不经意间发出的响动,都有可能要了人命。
在这样的架构下,影片不止一次通过主角一家遭遇的危机让银幕外的观众屏住呼吸。
比如怀孕的女主角独自在家、即将生产,一边忍不住大口喘气,一边又不敢发出声音。
就在这时,一只怪物爪子从背后伸了出来......
再比如楼梯上的钉子,先让观众看到钉子,后让女主角一脚踩上去,效果就如同你知道那里有一颗定时炸弹,她不知道,然后炸弹突然爆炸一般。
而这所有的恐怖手法,最终创造出了戏外观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有多沉浸?放映厅里有人说一句话、出一点声都能让旁人瞬间出戏。
如此独特的观影体验,说是十年难遇也一点不夸张。
02成也设定,败也设定
新颖的高概念设定、独特的恐怖形式、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怎么看本片都应该是部神作吧?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年它一登陆国内院线,就从一部让人大气都不敢喘的神片秒变大型吐槽大会现场。
为什么一家人组队前行不是大人殿后,而是最小的孩子走在后面?
既然瀑布的声音能作掩护,一家人为什么不搬到瀑布旁边生活?
一枪就被解决,这样的弱鸡怪物是怎么统治地球的?
还有全片最大的不解,明知道发出一点声音就会死,干嘛非要生孩子?
这些故事情节和逻辑上的漏洞很快便盖过了本片高概念设定的风头,国内豆瓣上的评分也从最开始的8.0分一路下滑到如今的6.3分。
是我们太认真、爱挑刺吗?不,对于本片来说,这是必然结果。
原因有三,其一,过于依赖设定。
虽说发声即死的设定撑起了全片的亮点,但对于一部高概念、沉浸式的电影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设定有多吸人眼球,而是观众能否相信你的设定。
显然,很多国内观众并不买账。
因为发声即死的设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漏洞,乍一看新颖,实则禁不起琢磨,就比如睡觉时不经意发出声响怎么办?磨牙放屁打呼噜怎么办?
而本片又太过依赖这种设定,自然导致剧情和逻辑上诸多不通,难以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真可谓是成也设定,败也设定。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国外观众就相信了呢?
其实不是相信了,是被主角一家浓厚的亲情转移了注意力。
这就涉及第二个原因了——中外观众对于恐怖片理解上的差异。
本片从始至终都在强调“家庭”的概念:父母间诚挚的爱情、父亲耐心教导儿子变勇敢的亲情、聋哑女儿与父母之间的和解、父亲为了救儿女甘愿牺牲的父爱......
还有发声即死的情况下坚持生孩子的情节,美国观众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的思想里坚信人的意义大于存在。
孩子代表着人类的未来,那么作为幸存者的主角一家自然肩负着人类繁衍的使命。
可大多数国内观众似乎并没有在恐怖片里领略亲情的习惯和观影期待,自然很难对本片极力展现的亲情部分产生共鸣。
纵观那些在内地市场为人称道的恐怖片,几乎全都通过令人窒息的恐怖感取得成功,所以本片的风格,终究不符合大多数国内恐怖片爱好者的审美和习惯。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预期管理。
何为预期管理?电影上映前通过某些手段将观众的期待度维持在一个平衡点。
好莱坞对于预期管理向来重视,观众的期待值过高,影片却未能达到,必然拖累口碑。
而即便影片本身有瑕疵,通过合理调节观众的期待值、引导他们进入电影世界收获意想不到的共鸣,也还是有很大的机会提升电影本身的口碑。
很显然,本片在国内的预期管理崩塌了,进而导致观众通过打低分的方式对过高期待报复性宣泄。
这都要“归功于”那些在影片上映前将其捧上天的“忠实影迷”。
最后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恐怖片究竟需不需要讲逻辑?
个人观点,需要。
但如果你太较真,必然失去观影乐趣。
(本文由小编原创,请勿转载!)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