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全民抓流氓”的电影???
不过去了解了这部影片之后,看到围绕在《东北偏北》这部电影的关键词还挺多:真实案件改编、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同学、中国版《杀人回忆》。
我们从这几个关键词就能看出,这部电影是同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同学拍摄的,看到第五代我们想到的就是张艺谋、陈凯歌,而《东北偏北》的导演张秉坚应该没有多少人知道。
因为他拍摄的作品并不多,而他的领域也涵盖了绘画、装置和电影等。
他的作品很多样化,其中油画曾入选1980年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壁画作品“中国铁路史”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上获得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而电影《东北偏北》、《野丫头》、《窒息》就是他全部的影视作品了。
他的画家身份也让他的电影有了很多美感,即便是拍摄农村,他也能给你拍出一种田园的清新。
东北观光片?
有人说看过那么多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很少有摄影把农村拍的这么美。
这就是《东北偏北》的风格,导演张秉坚在专访中也提到:《东北偏北》仅仅是告诉观众本片发生的一个地理坐标——中国东北富饶的小兴安岭林海福地,那里景色宜人,宛如画卷一般;不过与影片黑色幽默悬疑相比,有些格格不入,但是电影就是任性的采用了这个一个阳光明媚、山山水水都透露着一股子清凉的地方叙述了一件破了十年的大案。
作为一部以悬疑为主基调的罪案电影,《东北偏北》又融合喜剧、黑色幽默等多种元素,让观众在欢乐中又有所感悟。可以说是一部出色的黑色幽默犯罪片,摄影构图很美,用了很多暖色调来表达黑色的事实,也用很多讽刺的蠢人蠢事来表达那个可怕的时代,这部电影很优秀的传达了一个时代里被压抑的人性、人情以及人有多么的无知……
“这是发生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故事——1978年东北”
影片一开始就标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1978年在中国东北的小村庄里发生了强奸案件。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据了解的人讲,作案的这个团伙专门入室强奸妇女,兼抢劫,活动于朝阳区、通州、顺义等地,共犯案380起,警方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了10年也束手无策,令人震惊的是,380起案子,其实都出自一人之手……老流氓案件最大的难处在于,真凶长了一双飞毛腿,谁也追不上他,最后一次犯案被一位退伍军人追了一万多米一砖拍倒了。
《东北偏北》以这个案子为灵感,将舞台挪到了东北。
影片中主要的角色有刑侦队长李占山(班赞饰)和在畜牧站接受“改造”的蔡教授(李滨饰),组成破案专案组开始了抓流氓的案件侦破行动。这一老一少、一高一瘦、一精一憨的旷世组合,充满看点。 一次次的围追堵截,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
“流氓”的体力和智力都让人惊叹,愈发衬托出胖警察的无能,但警察并不气馁。
他身上所流露出的邪不压正的强烈自信感,让观众对罪犯的最后落网也抱有强烈的期待。
与原案件中不起眼的犯人相比,电影中给“流氓”的特写镜头让人惊艳,他应该是整部电影颜值最高的男演员了,那种带着神经质、邪魅和绝望的眼神,确实会被吸引。
电影还交代了“流氓”的童年不幸和母亲的过度保护,这就让人想到了弗洛伊德说过的童年阴影,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童年阴影折磨一生,即便没有犯罪,心灵也受到了禁锢。
电影结局是开放式的,有两种可能一是罪犯跑了,二是罪犯即将被蜂拥而至的群众抓住,不过相对于前者,我更期待后者,毕竟电影时长也是抓了一个多小时了,虽然悬而不绝的结局充满戏剧性,但总会让人觉得不完整,作为一部讲述文革时期的影片,电影还是相对淡化了这类风格,偶尔的口号和运动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而是会让紧张刺激的紧迫感得到缓解。
那个时候老百姓的思想还停留在文革“要文斗不要武斗”、“打倒阶级敌人”的思想中。相信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们会有很强烈的共情感,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们的生活。
感觉影片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就是警察了,影片也不是为了展现而展现,更不是对英雄的盲目崇拜,而是塑造了几个有血有肉的人,张秉坚自己也说,要将警察从“高大全”中还原出来,将80年代中国警察从传统的严肃、刻板的形象中解放出来。
除了人物角度,影片也对时代有着一定的解读。
——“随处扔,五讲四美你知道不?”——“你凭什么说是我扔的?”——“我顺着你那脚印儿过来的。你走路是外八字,穿的是,43号回力鞋。”
随后小伙子把脚抬起来,指着自己的鞋说道:“耐克”
这段对话说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但蔡教练还在沿用当年李脚印儿破案的老办法。
“五讲四美”、“回力”、“耐克”,这些元素换个角度来说,回力和耐克可以看成中外文化的交融,因为时代在进步,老一辈审视世界的眼光必然也要与时俱进,固守己见的做法必然行不通。
但换个角度再想一想,或许,回力的底耐克的面,而老流氓依然逍遥法外……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只有刨到底,才能看懂,才能了解。
当然不合理的地方也有,但影像干净漂亮,叙事难得沉住气,是国产小众电影中难得的一部。
《东北偏北》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文革对人们心理和思想造成的巨大影响。
一部被误解的影片
关于电影评论,总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在中国电影这么丰富的市场中,如果非要选择一部特殊的作品,那么《东北偏北》应该可以入选,这部影片的深刻内涵应该被纪录,借用魏文帝的话说,就是:声名自传于后。
不过关于《东北偏北》这部电影的评价确实褒贬不一,国内普遍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不太好,在豆瓣评分6.3,是刚刚踏入合格线的分数,影片没有什么知名度,不过这部小成本电影却受到了国际观众的喜爱和众多国际电影节的青睐,成为国内首部同时入围4个A类电影节的影片。
(东京国际电影节提名最佳影片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三项提名、金马奖两项提名,包含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入围五项大奖、入围第3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其实一部片子过于深奥也不好,会让观众很难懂,很莫名其妙,这也是导致影片没有观众缘的原因。首先这部影片的片名就颇具文艺气息,在没有看电影之前,你还真的不能通过片名来定义这部电影的类型,据说最开始片名叫“捉鬼记”,因国情改成现在这个。
阳光下的罪恶,如何处理阳光,又如何处理罪恶,有预设的东西在。
“打开窗户,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
在一幕幕伊甸园一样美好的场景中,人类意识之初的性成为了故事的主题。
冲动、无力、处女情结,再加上时代背景,演绎出的就是一场追逐和嘲弄的故事,面子上看很简单,但里子却一点都不简单,结尾也非常奇妙,可以理解成一种嘲弄:电影里的人生活在另一场电影里,或者理解成对结局的执念“我们总是期待光明正义。”
“其实我已经无数次梦到,你站到我门口” 全片营造着一股疲软感的荷尔蒙气息,那种想抓抓不到反被调戏的感觉,真的就像是中国版《杀人回忆》。
片子确实是借鉴了《杀人回忆》,虽有不足但挑战经典勇气可嘉。
真实案件拍成这样,其实挺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