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将过半,偶像团体选拔节目等各类“导师类综艺”仍然不在少数。
不同的节目对导师这一角色有不同的称呼,《创造营》叫教练,《青春有你》叫制作人,《明日之子》叫星推官,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蔡徐坤、朱正廷这些前两年还是综艺节目选手的95后开始当导师了。
国内综艺节目造星机制的流水线化,加速了所谓的导师迅速迭代,流量消逝太快,谁都想着“只争朝夕”。
事实上,前两年综艺节目的导师年轻化就有了明显的趋势,不过一直到去年都还是90后的天下——《明日之子2》里的导师华晨宇是1990年生人,《偶像练习生》中的导师张艺兴出生于1991年。以鹿晗、吴亦凡、张艺兴、黄子韬为代表的“归国四子”,经历了韩国严酷的练习生训练,在业务能力上绝不是一纸空白,尽管刚在国产综艺中担任导师时还常被诟病,不过很快大家就习以为常。
流量时代,综艺节目其实是被资本推着走的,同一个艺人从综艺节目的选手到导师,时间被大大压缩,基本不可能有积淀的机会。当然,越发年轻化的导师,也并不全然是代际变化导致的,综艺和艺人的供需关系才是关键。在综艺产业化时代,由于被“赚钱快,赚快钱”的思维主导,一批新人层出不穷亟待消化,其中不少自带流量属性,常能炒作出话题,堪称互联网时代综艺的香饽饽。
从早期的《超级女声》时代,到2012年横空出世的《中国好声音》,导师和学员的关系更多是单向的,即导师就像课堂上的老师一样具备权威。但随着这些年网络综艺的崛起,导师只是节目规则中具有决定权的一个角色,与导师权威消解伴随的,是选秀节目更彰显选手个性化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越发年轻的导师,其实是电视台综艺式微而网络综艺进一步做大,两者关系此消彼长的另一种直观表现。
与导师年轻化相对的是,如今,不少选秀综艺选出来的佼佼者很快会被遗忘,或者再出现在其他综艺中,成为“回锅肉”选手,变成一种走过场式的尴尬存在。很多人在怀念“从前慢”的时代,只是再也回不去了。这是流量时代的必然,也是为什么一茬茬的选秀综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传唱度高的歌曲却越来越稀缺,好的影视作品越来越难得的原因。只是,观众总不会在低质量重复的综艺中迷失太久,用脚投票之后,总有流量回归理性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