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喜剧之王”周星驰|电影人物

作者/马丁

“如果说中国有查理·卓别林的话,那就是周星驰。”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周星驰评选为“亚洲英雄”时留下这样一句话。

作为一代喜剧大师,周星驰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不言而喻,其开创的“无厘头”表现风格曾给无数人带来欢乐和思考,他也因此成为一代人的精神领袖。但作为周星驰,他的身上又满是争议。

银幕上的他极尽逗趣之能事,吸粉无数,台下却总戴着一顶帽子,低调寡言被人冠以孤僻、不爱说话标签;世人爱他的才华横溢,但他更是个精明能干的商人,而在当下00后眼里,他的名字还多少显得有些陌生;还有那轰动一时的“倒周”“挺周”事件,亦将他陷入舆论漩涡。

时间流转,当年那个被大家亲切唤作“星仔”的人,也逐渐走向花甲之年,成了大家眼中的“星爷”。今天正是他58岁的生日,回溯过往,他或许一直是那个骨子里不自觉想把快乐的东西传递给观众的人。

00后眼中的周星驰:有人视他为精神偶像,超40%不知其人

对80/90后观众来说,周星驰自然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在电视上或者用录像带、碟片看香港电影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以喜剧盛名的周星驰也在这里收割了一大批忠实受众。但对更年轻的00后一代而言,周星驰又意味着什么呢?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我们特意针对00后群体发起了一则调查,在回收了超500份问卷之后,我们发现,有超过40%的受访者“不知”周星驰。可见,对这个可以称得上是“爷爷辈”的喜剧天王,00后们还多少有些距离感。

从年龄代际划分来看,出生于2001年左右的受访者对周星驰要更熟悉、更偏爱一些。年龄越小,认知度和喜爱度也随之降低。具体来看,面对周星驰,同样有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没什么感觉,也没看过他的电影”,还有部分人虽然看过他的几部作品,但称不上真正的影迷,只有2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欢他。

在最喜欢的电影一题上,《大话西游》是大家提到最多的电影,其次是《唐伯虎点秋香》《武状元苏乞儿》《九品芝麻官》。在他们眼里,精湛的演技、难得的才华、发人深省的故事、搞笑幽默的无厘头表达,甚至长得帅都是喜欢的理由。

采访过程中,一位从不追星,却将周星驰视为精神偶像的男生(2001年),还主动向拍sir聊起了自己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在看他的电影了,现在几乎全都看过,《功夫》《喜剧之王》《逃学威龙》等等甚至看了几十遍。一开始单纯觉得好笑,长大后再看却突然觉得有点扎心,慢慢能跟角色产生共鸣,那些没有经历到的也会感触、打动到自己,那些励志的戏份亦成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另外,此次调查中,还有小部分受访者表示虽然看过周星驰的电影,却不是很喜欢。大家纷纷表示,故事表演有些浮夸,难以get影片中的笑点,很多梗也已经过时。

受制于调查范围的有限,此次调查结果虽然不是绝对客观,但也能窥见部分00后对一代喜剧天王的些许认知。实际上,网络上也有很多喜欢周星驰或香港电影的00后,传达出自己在同龄人群体中的“独特性”,表示周围大部分人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却很少真正了解或者认真看到他的电影。很多受访者其实也给出拍sir同样的反馈。但也有一些年轻人表达出自己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过渡过程。

或许是年龄阅历的局限,或许是真的不喜欢,不只周星驰,每个电影大师,甚至是每个平凡人都会面临正反两面的评价。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逐步发展壮大,00后年轻一代正上升为主流观影群,尚处创作之中的周星驰要想在未来持续,并打开更大市场,必然要撬动00后群体的观影欲望。相比于80/90后的自来水,00后更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而看到00后中依然有人爱着周星驰,看得懂无厘头背后的多元表达,我们足以感知到这些作品包括星爷本身跨越时间仍存的魅力。

拍电影、炒地皮、借壳上市,深扒周星驰的商业帝国

相比电影人,周星驰更像是一个商人。

“开分店,一间变两间,两间变四间,四间变八间,八间之后就上市,上市以后再集资,接着就是炒股票,然后再炒地皮,接着再分开上市,到时候光收股息我就噱翻了。”《食神》中的这句台词,可谓正好是他真实生活中拓展商业版图的最好呼应。

其实,早在1994年周星驰从演员转型导演时,就成立了自己第一家电影公司——彩星电影公司,投资创作了《大话西游》系列。相比于后来的经典,当时该系列电影的市场反响其实并不如意,因而并没有让公司实现高收益。两年后,周星驰从彩星抽出自己的股份成立星辉海外有限公司,出品了《食神》《功夫》《喜剧之王》等不少高票房作品,近年来新上映的《美人鱼》《西游伏妖篇》《新喜剧之王》等作品也都有着该公司的身影。

除了电影生意经,周星驰更为人称道的还有炒股、炒房、炒地皮等各种商业手段。1989年,周星驰刚刚凭借《霹雳先锋》在圈内崭露头角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早于彩星,创办了第一家公司——星炜(后更名彩鹰控股有限公司),用以投资实业。

香港山顶普乐道7号别墅就是周星驰通过星炜购入的,后来他瞄准时机将房产卖出,套现1.3亿港元,净赚4600万。除此之外,周星驰还曾收购过香港旺角先达广场的两间商铺、尖沙咀加连威老道的GranvilleIdentity商场、普乐道10号地皮等等,通过出租、转手、再开发等方式赢得多方收益,被大家冠以“楼王”之称。

周星驰还曾有一个“上市梦”,意图通过上市平台筹集资金把创意发展成产品。因此,在2005年他便试图将控股超六成的影视公司“品记国际”推动上市,最后却没能得到上市委员会的批准。四年后,周星驰借名下BVI公司,通过出售商场的方式得到帝通国际24.21%的股份,并出任公司执行董事,将公司更名比高集团,将发展方向调整为电影制作和影院经营,成功借壳上市,逐渐成为集团第一大股东。

2013年,周星驰还以《大话西游》为基础,跟文化中国进行项目签约,共同投资建设了“乌镇西游影城”,其中周星驰控股25%,如今该影城早已对外开发。从拍电影、投资实业,到借壳上市,收购影院,兴建影视城,周星驰的商业帝国已然成型。

不过,就在上周,有港媒爆料周星驰将市值11亿的12号豪宅(普乐道10号地皮中的一个)抵押给银行用作借款。最初有媒体将此举理解为行业寒冬,资金周转之需,而后又被推测为是对赌失败,需要赔偿,以及比高集团连续九年高达六亿的亏损,甚至还有前女友追债。

关于对赌,是2017年周星驰将旗下PDAL公司中51%的股份,转让给新文化及其关联方这一事件。当时新文化发布的公告也的确提到,从2016-2019年,周星驰承诺PDAL将实现为期4年总计10.4亿人民币的业绩承诺,不足承诺的部分将由现金补偿及回购。回看周星驰这几年的电影业绩或许难以达到这一目标。但针对这一传闻,新文化董秘办公室工作人员及时对媒体做出回应,表示不要听信网络传言,PDAL公司是否完成业绩承诺以公告为准。

对在香港穷人区长大的周星驰而言,赚钱其实一直是自己的一个目标。在接受《看见》柴静专访时周星驰就曾表示:“你知道我小时候又穷,有机会有能力的话就希望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多赚一点钱,这是绝对的。有时候赚钱已经不是要吃什么、住什么、什么车,人有时候要不断达到一些目标,但还是相信要把事情做好,这是核心的事情,赚钱是配套的。”

盛名与争议并存,“与时间赛跑”想拍最好的电影

作为演员、导演,周星驰在中国电影行业的地位不言而喻。

出身底层,考入TVB,从配角做起,以《霹雳先锋》中的江湖小弟崭露头角,拿下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在《一本漫画闯天涯》中确立“无厘头”表现风格,趁热打铁出演《赌圣》《赌侠》《逃学威龙》等一系列高票房作品,与成龙、周润发并称“双周一成”,成功晋升一线。

回看银幕角色,周星驰多是出演小人物为主。李力持曾解释说,那时候香港普通人的生活过得很辛苦,一个人通常要兼两份工,这种轻松好笑的电影会让人很放松。这种贴近观众,给人“放松”观感的优势也经常体现在票房市场上。

1992年,周星驰一共有《审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记》等7部电影上映,一部不落全部挤入当年香港电影票房榜前十,其中前五名都被他所包揽。这一年被大家冠以“周星驰年”。之后他转型导演,推出《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诸多高票房作品,多次打破香港地区票房冠军。那是属于周星驰的黄金时代。

但他的身上也从来不缺争议。有人称他为“片场暴君”,不好合作,喜欢主宰一切,也有人说他不善言辞,严肃认真,对作品要求高。2014年,一篇《为什么这么多人黑周星驰》的文章甚至还在业内掀起一波“倒周”“挺周”风波。

出道近四十年,从演员转型到幕后,眼见作品口碑的不如意,有人说他“江郎才尽”。他笑着应允,坦白每一天都是江郎才尽——“很早就已经是没办法想到东西的状态了,(感觉)想东西越来越困难。”

当然,周星驰的名号在业内依旧是一块响亮的招牌,作品自带热度,“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招式屡试不爽。这其中难免有被他人过度消费之嫌,但只要“品牌”还在,依旧会有人愿意为他买单。成名之后,周星驰还不忘提携新人,从陈国坤、卢正雨,到徐娇、林允、张雨绮、鄂靖文等一众“星女郎”,都在他的引领下走进行业。

虽已接近花甲之年,如今的周星驰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美人鱼2》《太极》都是等待登场的作品。他经常调侃自己年纪大了,时间也不多了,只要拍电影就想拍最好的,第二好、第三好都不要,要第一好才行,起码自己要有这个目标。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粉丝们心里,他是难得的喜剧天才,00后眼里,他可能还只是一个有着些许神秘色彩的老头儿,回归自我,他或许只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热爱电影创作,顺便还想赚点钱的人。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看到更多的周星驰作品。

最后,祝周星驰生日快乐。

剧情介绍陈彦彦说娱乐

有用 (683)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