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中的古迹!

北京这座城市,既是文明古都,又是现代化城市。

在北京,既有长城、故宫、天坛这样的传统建筑,又有鸟巢、水立方类似的现代化的建筑。

我每次坐公交游览北京城时,总能在闹市的喧嚣中看到一些极具传统气息的古迹。

接下来一一给大家介绍。

1、永定门城楼

永定门城楼位于南二环,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北京外城的南大门。

我把永定门城楼比喻为“落入尘世的精灵”。

如果你去过今天的永定门城楼,你大概能明白我这句话的含义。

今天永定门城楼的四周高楼林立,完全看不出一点老北京的味道,可就在钢筋混凝土的的环绕之下,永定门遗世而独立。

我每次坐着公交,路过永定门时,总在想这么一个问题,到底是永定门生错了地方,还是其他建筑抢占了它的位置。

我只能想到这句话“落入尘世的精灵”。

另外说一句,永定门城楼于1957年被拆除,新永定门城楼是2004年重建的。

2、德胜门箭楼

如果你留意二环路,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地方。

二环内,可能是四合院、低矮瓦房、胡同小路,即使有楼房,也不会很高;但对立而望,就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德胜门箭楼就坐落在二环路的边上。

德胜门,北京内城九门之一,明清时期,每遇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德胜门箭楼同瓮城一起,构成保护城门的军事堡垒。

箭楼城台高12.5米,墙体有收分,东西宽约39.5米。

当你走近观赏时,确实没有太大异样。

只不过,站在远处观望时,却又是另一番风景。

古代的德胜门是出兵必经之地,今天的德胜门也是交通枢纽。

德胜门是京藏高速(G6)的起点,旁边又有积水潭地铁站,积水潭地铁站旁边又是德胜门公交总站。

车水马龙,鱼龙混杂。

这种新旧交叉产生的化学反应,喜欢的大有人在,不中意者也绝非少数。

3、雍和宫

雍和宫,康熙时期是四皇子雍正的府邸,乾隆年间,雍和宫改作藏传佛教的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按理来讲,雍和宫既是皇子的宅邸,又是佛教圣地,周边环境应该更为复古一点吧!

这就得分情况来定了!

如果你从二环内,沿着雍和宫大街一直往北走,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你会看到国子监、孔庙以及雍和宫,周边也是一片景点祥和之气。

成贤街的牌匾:

但你要是开着车行驶在北二环高架上,或者行走在辅路上,临近雍和宫桥时,就会在两边的高楼中发现一些不一样的风景景,金色琉璃、飞檐攒尖,这就是雍和宫。

不知道各位看到这张图是什么感觉呢?

4、明北京城城墙遗址登城口

古代城市都有城墙,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国都,自然也少不了。

在今天的西便门桥边上,就坐落着一段古城墙——明北京城城墙遗址登城口。

首先我们在地图上看一下它的位置:

它环绕在三段立交桥中间,如果你只是路上行人,还真不好发现;

但你要是驾着车在高架桥上行驶,这座城墙一览无遗。

西便门城墙参观不需要门票,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

站立城墙之上,仅剩的一点古代气息,都被四周高架环绕、高楼林立稀释得一干二净。

5、明城墙遗址公园角楼

明北京城墙保留最完整的一段是从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的这一段。

你可以骑着单车,沿着崇文门东大街自西向东前行。

右手边的明城墙在树荫下若隐若现。

实事求是地讲,这段城墙在这儿还真不算突兀,毕竟这在二环里边,没有什么高大建筑;

相反,置身其中,有一种久违的惬意。

可最西端的明城墙遗址公园角楼就没这么好运了。

明城墙遗址公园角楼正好位于位于东二环高架西侧,它的命运和雍和宫、德胜门箭楼如出一辙。

6、大钟寺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顾名思义,大钟寺以“钟”出名。馆内展示中外古代钟铃共400多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有“钟王”之称。

铜钟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

铜钟击打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

今天的大钟寺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已更名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又是一座矗立于高架之侧的古建筑。

站立在寺内,向外拍照,门外的高架清晰可见。

隔着一扇大门,完全是两个世界!

7、万寿寺

万寿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

明万历五年(1577年),改为万寿寺,主要收藏经卷。

万寿寺和大钟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关系和上文的“永乐大钟”有关。

公元1577年,北京西郊万寿寺建成。万历皇帝就下令将永乐大钟移到万寿寺。

直到1733年,雍正年间,北京城北的觉生寺建成,永乐大钟离开了它住了将近两百年的老住所,换了新房。

今天的万寿寺是光绪年间重新修建的,它也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北京艺术博物馆。

而且在位置上,这两个寺院也有共通点。

大钟寺位于北三环,万寿寺位于西三环,而且都在环路边上。

新旧交替的城市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这样的光景。

N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全家福》,电视剧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古建筑的专家。

我记得电视上有这么一幕:

两位老人面对着满目疮痍的拆迁,古建专家唉声叹气:“这么好的房子都给拆了,可惜啊!”

另外一位老人安慰他:“这不是历史进步的需要吗?”

说到底,这其实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拆迁是为了经济建设,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

保存是为了历史文化,便于后人欣赏展览,这是精神文明的需要。

如果能把这两者平衡好,这才是百姓之福。

剧情介绍木石子文娱乐

有用 (986)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