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相比于第一季的不温不火,《演员请就位》第二季明显火了起来。
这综艺改名叫《导演请就位》或许更合适,几个大佬“人精”之间明里暗里的battle真是让人看得拍案叫绝。
就比如最新这一期,黄奕出演了《风月》中的如意一角,就上了好几次热搜。
原因呢,就是郭敬明在“滔滔不绝”地表达他对黄奕表演不满意的时候,黄奕满脸是一副教科书式的不屑。
“老娘就这样静静地听你装X。”
甚至她在采访中直接说:“郭导他可能没有看。”
要知道,《风月》是陈凯歌的作品,他的评价对黄奕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当陈凯歌对黄奕的表演表示出赞赏的时候,她眼睛里明显出现了泪水。
下面,就让我们借着《演员请就位》的东风,再回顾一下这部电影,也一起看看巩俐的“如意”。
《风月》
这部作品1996年于香港上映。
它改编自叶兆言的小说《花影》,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巩俐、何赛飞等人主演,王安忆编剧,摄影是杜可风,音乐是赵季平,服装是张叔平。
这个阵容可以说是非常强大了。
不过《风月》的豆瓣评分仅有7.6分,平心而论有点低了。原因可能是这部电影在陈凯歌的电影序列中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存在。
从 80年代初期的《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到后来的《无极》、《妖猫传》,第五代导演从文化探索到商业探索的路径在陈凯歌的电影中有着异常清晰的轨迹。
虽说陈凯歌与张艺谋相比,更属于“文人导演”那一类,影片的哲思性更强,但他的转向也是有目共睹的。
而《风月》作为前后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显得非常“不伦不类”。
尽管影片云集了一众大牌演员和王牌班底,但陈凯歌似乎还是“放不下架子”,依旧在片中加入了不堪重负的寓言叙事和载道气息。
有趣的是,在中国电影迎来商业化大潮的90年代,陈凯歌和张艺谋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上海——一个标准的现代都市,
于是,张艺谋拍出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拍出了《风月》。
如果说前者还是通过乡村的诗意去展示对现代文明的质疑,那么后者则毫不犹豫地否定了现代性。
上海在《风月》中彻底成为了一个罪恶和混乱的滋生地,而北京则是那个存在于话语中的乌托邦式的地点。
江南庞家,一个始终被鸦片烟雾所缭绕笼罩的深宅大院,一个充满扭曲和变态气息的封建大院。
它依旧以一个第五代中常常出现的“古老的铁屋子”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
这个符码对于熟悉第五代的观众来说,是再常见不过的了:《红高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炮打双灯 》、《五魁》……
陈凯歌居然在《风月》中如此滞后地加入了“铁屋子”大合唱,有点令人吃惊。
影片开头,一个长相俊俏的小女孩站立在画屏下,纵使透过烟雾朦胧也能看出那股子灵动鲜妙。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乖女儿,知道鸦片是什么吗。是人间的钟灵毓秀。”
这小女儿,便是庞家的长房大小姐如意。
她任性,叛逆,会在姨太太们打麻将的桌子底下钻来钻去,把桌布全都扯下来,急着仆人大声喊叫。
她还会梳着一根长长的麻花辫,瘦削的身子穿着一件肚兜就肆无忌惮地跑进家里的祠堂,让长辈们大发脾气:“女人不能进祠堂。”
此时,电影有一个定格。
画面里的三个孩子,那个女孩子是如意,另外两个男孩子,一个是如意的小跟班端午,另一个是大少爷的小舅子忠良。
这三个孩子此时还不知道,他们长大后的情欲纠缠,会是多么的磅礴剧烈,以至于每一个人都将在痛苦中苟活。
原本,如意会嫁给景少爷,那个与她门当户对的男子。可是,景少爷的家人觉得如意是闻着鸦片烟长大的,是一个“毒人”,悔婚了。
自此,如意就成了这深宅大院中的女人,一个身体和情欲都被压抑着的女人。
与此同时,忠良,这个长相俊俏的男孩子,逐渐成了一个长相俊俏的男人。
从小,他就在姐姐和姐夫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耳濡目染着那些离经叛道之事。
姐姐对他说:“以后不看书的时候,就帮姐夫烧烟。”
姐夫对他说:“来,忠良,亲你姐姐一口。”
后来,再也无法忍受这一切的忠良下毒把姐夫毒成了废人,离开了江南。他名义上是去北京读书,实则去了上海,留下他姐姐一人在庞家守着一个活死人痛苦度日。
不像张艺谋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对乡村特有的浪漫想象,陈凯歌从一开始就以惯有的冷静撕碎了任何对乡村怀旧式的缅怀和幻想。
庞家,埋葬了两个女人的青春,同时也毁了忠良,这是从乡村内部出发的对腐朽乡村的抛弃。
在父亲死后,如意(巩俐饰演)成了庞家真正的主人。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顾长辈们的阻止和咒骂,遣散了那些姨太太。
在如意眼中,这不是抛弃,不是放逐,而是归还她们自由,这是她永远也无法拥有的自由。
对于如意和忠良的姐姐来说,离开这里,意味着能够拥有一种更值得的生活。庞家就像一座巨大的坟墓,而她们,就是其中的“死人”。
而忠良(张国荣饰演)所在的上海,似乎也并没有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都市景观。
忠良在这里,是一个人格分裂的“拆白党”,凭着一副好皮囊,勾搭有钱有家室的富太太,然后向她们勒索钱财,内心极度阴郁孤傲,恐惧和排斥去爱。
《风月》的背景被设置在上世纪20年代,此时的旧上海在陈凯歌的电影中是有着明确指向的:“三十年代的上海基本已经是一个秩序的社会。游戏的规则已经基本形成 。而二十年代的上海, 规则不明确, 让我联想到我们所生活的今天。”
可以说,陈凯歌在《风月》中是在借“二十年代的上海”言“九十年代的中国”。
此时的中国,也正处于向“钱”看的转型之际,国内混乱异常。
此后,陈凯歌更是让原本老实听话,对如意忠心耿耿的端午“死”在了上海。
当他在大雨里迷失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中,迷失在小姐们吴侬软语的“进来看看呀先生”中后,他眼中的上海成了一个男人和女人相互打架的场所。
上海,成了黑社会、舞女、妓女等“蛆虫”的聚集地,成了“上海梦魇。
有别于对传统乡村和现代上海的双重否定, 北京则成了浪漫主义陈凯歌的最后圣地。
当离开二十余年的忠良身着西装、戴着墨镜、手提公文包回到庞家时,他宛如一阵清风,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巨大宅院开了一扇小小的天窗。
他的到来,一如《小城之春》中章志忱的到来般,搅皱了一池春水之后又离去。
在和如意的初次见面中,他梦呓般地将北京描述成一个理想国:
“你知道这世界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 你知道吗? 苏俄革命, 世界大战, 北伐, 国共联盟, 列宁, 共产主义, 打倒列强, 自由恋爱, 男女平权, 年轻人流血不流泪, 这些你都知道吗 ?”
只是,直到最后,他都没有能够带着如意离开庞家,去往北京。
当上海被否定之后,北京作为一个没有出场的、只存在于言语中的空间,真的能够给予这两个人一段真正的生活吗?
陈凯歌最后自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不是北京不能,而是这两个人不能。
之后,就是一段缠绵悱恻又狗血的爱情故事。
如意爱忠良。端午爱如意。
忠良由于童年的创伤,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不敢去爱如意,只能凭借一副好皮囊游走在贵妇堆里。
后来,当“天香里那个女人”,因为忠良始终不回答“你爱不爱我”这个问题而跳楼后,忠良陷入了一种极度的分裂和痛苦当中。
目睹了这一切的如意,终于看清了忠良是一个怎样的男人。
她又问他:“你爱不爱我?”
他依旧没有回答。
如意的台词中,王安忆的影子影影绰绰。
《荒山之恋》中说:“女人爱男人,并不是为了那男人本身的价值,而往往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她们奋不顾身,不惜牺牲。”
于是,为了实现自己当新娘的理想,如意选择了和别人结婚。
纵使忠良为了挽回如意重复了数次“我爱你”,如意依旧拒绝了他。
她明白,他早已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对她而言,这场战争输了,那就走吧,再换一个战场就是了。
忠良又一次做出了二十年前的举动,他在如意大婚的前一晚,下毒把她毒成了废人,像她哥哥一样的废人。
没有上海,更没有北京,只有无尽的庞家。
如意如意,却始终不能如意。
直到看完,我们才明白,这爱情就像那鸦片一样,是人间的钟灵毓秀,也是恶毒的诅咒。
它令我们生,令我们活,令我们欢愉,令我们醉生梦死,也令我们痛苦不堪。
说《风月》在写爱情,那便太狭隘,说是在写时代,又太牵强,其实它述的正是中国人难以启齿的“情欲”,正如它的名字“风月”一般。
于是,这电影的精致,成了一种矫饰;片中的深度,也成了做作和故弄玄虚。
陈凯歌将时代与爱情结合的最好的是《霸王别姬》,大气磅礴,行云流水。
但《风月》就缺点什么,仿佛一个人,明明不会,却硬要踩高跷,走得东倒西歪,不伦不类。
所以,还是放到最小处,只当它是在说男女之爱之情欲是最合适的,勾勾连连,牵牵扯扯,缠缠绵绵,就像那鸦片烟。
巩俐的如意,就如这股鸦片烟中那个燃烧的烟头,你可以看到她的炽热,也可以看到她燃尽,她就在静静的被拴在那座深宅中,相比于黄奕舞台上的平静如水般的演艺,更高一筹。
这也就是顶级女演员与女演员间的差距吧。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