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三观党」,放过国产片吧

最近,B站搞了个大新闻。

上线了央视最经典的四大名著全集。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也只有它们,能让80后、90后、00后异口同声地感叹:

爷青回!

说起这几部剧,大家肯定烂熟于心了。

但,经典就是经典,百看不厌。

这不,刚上线没多久,四部剧纷纷破千万播放量。

无论什么时候点开,都有人陪你「一起看」。

童年的快乐源泉,真的回来了。

与此同时,还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

弹幕。

还真有不少人是冲着弹幕来刷剧的。

熟悉的剧情配上弹幕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其中最精彩的就是86版《西游记》。

早在电视还占主流的年代,它就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重播了几千遍,还一度传出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现在换一种方式打开,热情不减。

大圣被玉帝招安,封为弼马温,是全剧最经典的段落之一。

他天真地以为小得没品的官职,是大到了极点。

豁,这不就是绮绮子在《浪姐》的金句嘛:「X代表无限可能!」

有些剧情,小时候看不懂,长大才发觉妙处。

比如最经典的女儿国一集。

弹幕自动变黄,lsp(老色批)吹响集结号。

离别那一回眸,配上一曲《女儿情》,把大家感动到创作起了青春疼痛文学。

「唐僧不是逃过了一劫,而是错过了一生。」

《西游记》是每一集都有几个弹幕爆点。

相较之下,《三国演义》的弹幕集中在那几个名场面。

唐国强版诸葛亮,养活了多少鬼畜区UP主。

金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出自诸葛亮痛骂王朗一段。

万人朝圣的场面过于壮观,唐国强老师本人都有所耳闻。

而《水浒传》的名场面,自然是潘金莲的「大郎,该吃药了。」

这场弹幕狂欢,可看成对经典的解构和玩味,本身无可厚非。

但到了《红楼梦》,画风就变了味儿。

抖机灵玩梗的少了,评判剧情的多了。

更出现了一群来势汹汹的「三观党」,随时对主人公做道德审判。

多情善感的贾宝玉,被指「中央空调」「妈宝男」。

他对于世俗功利的反叛,原本是一大亮点,但却遭到诟病:

「宝玉不知道,只有努力仕途经济才能保护女孩子们。」

性情乖张的林黛玉,被批「婊」「作精」。

贤淑明达的薛宝钗被骂得最多,「绿茶」「心机婊」都用上了。

大观园里老的少的都被批了个遍,就连出家之人妙玉也未能幸免。

和其他三部名著相比,《红楼梦》浓墨重彩地描写儿女情长,因此招致了更猛烈的炮火。

毕竟,大众对「私德」更有感知力和发言权。

用一两个网络词语给主人公贴标签、扣帽子,太省事了,哪里还用得着去理解其中的起承转合、来龙去脉。

这种张口就来的道德审判,又岂止于《红楼梦》呢。

外国名著也纷纷中枪。

《包法利夫人》的女主角,因为阅读了大量浪漫小说,而幻想拥有浪漫的爱情。

但在嫁给一个医生之后,她感到了现实和幻想的巨大落差。虽然被爱,但这种柴米油盐的平庸生活不是她想要的。

于是她开始偷情,为了维持浮华的生活而债台高筑,抑郁自杀。

作家苏童评价本书是一本关于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

「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

而网上不乏有人抨击女主的「三观」,认为她就是个爱慕虚荣的白穷美,自己作死。

却完全忽视了她的个性和动机,以及这则时代悲剧背后的社会根源。

同理,安娜·卡列尼娜被贴上了「绿茶婊」标签,《红与黑》成了“凤凰男”上位的故事,《洛丽塔》则是在宣扬恋童癖。

很多人心目中的爱情神作《泰坦尼克号》,也是被三观党批得体无完肤:

露丝带着十万块钱彩礼劈腿跑路,杰克勾引有妇之夫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原配」卡尔倒惹人怜爱了起来。

至于《廊桥遗梦》《英国病人》,也都被归为「渣男渣女出轨」故事。

香玉想起知乎的一个热门提问:

「有哪些三观不正却火爆的电视剧?」

4000多个回答,大家喜爱的《士兵突击》也榜上有名。

用这样的标准审判文学作品,恐怕古典名著要全军覆没;

用这样的标准审判影视作品,恐怕只有样板戏能看了。

三观党做到极致,就是行动派。

做法简单粗暴:既然原作如此「不堪」,那就推翻重写。

于是,便诞生了无数「道德矫正」型同人文。

《泰坦尼克号》最火的同人作品几乎都以卡尔为主角。

要么把露丝改写得忠贞贤良,要么就干脆给他写一个新的CP。

同理,《梁祝》的同人也都在撮合祝英台和马文才。

同人文作者改变了人物的性格和选择,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但显然,也扭曲了这些经典人物的原生魅力,消解了原著故事的深刻寓意。

泯然众人矣。

充其量只是给三观党们泄火的爽文罢了。

举了这么多例子,三观党究竟错在哪了?

首先,就是片面、肤浅地读解人物。

在他们眼中,人物的行为仿佛都是独立存在的,而且有对应的「词库」。

但凡有一点越轨行为,就是「渣男」「渣女」「心机婊」。

用「上帝视角」看待一切,把一套死板僵硬的道德标准强加给剧中人。

完全不去考虑人物的背景、动机、性格、处境,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性的复杂。

说到底,暴露出来的是共情能力的缺失。

而这一点不仅仅危害文艺创作,更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贾樟柯曾说:

「对电影而言,恻隐之心非常重要,在理解人性困境方面,艺术是重要的出路。如今礼教在抬头,过度的道德主义在抬头,就意味着法西斯在抬头。艺术不是法律,而是抒发情感的通道。很多事情我们总在避讳,让道德主义长时间的施加于艺术,这种正义之名终将导致人文的灾难。」

三观党自以为的「正义」,有一个大前提,也就是影视作品的三观必然会对社会风气起到某种引导作用。

但是这个前提,其实并不成立。

艺术创作本应是自由的,如果非要承担教化功能,那就是科教片了。

不过,在社会观念方面,影视作品也不是完全无作为的。

比如《乱世佳人》在片头加上说明文字,虽然招致争议,但也是出于现实考量。

种族主义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从未离我们远去。

上个世纪的好莱坞更是重灾区,片中饰演女仆的演员虽然拿到了小金人,但此后再也没有演过其他类型的角色。

本片是公认的影史经典,影响力巨大,在反歧视运动复兴的当下,被挑选出来作为警示也无可厚非。

相较于片头这几行字,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某些三观党对斯嘉丽的道德审判。

另一个例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迪士尼公主电影。

微博上有一位母亲发表过一番吐槽:

自己从来没给女儿讲过《海的女儿》这种经典童话,因为其中暗藏着很多性别偏见。

而迪士尼公主电影恰恰是从童话衍生出来的,从上世纪30年代的《白雪公主》到如今的《冰雪奇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经典童话中,女性总是等待被男性拯救,缺乏主体意识,把爱情视为唯一的人生追求;

而在迪士尼后期的公主电影中,女性成为绝对的主人公,她们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爱情和男人并不是必须的。

这种变化,仅仅是一种政治正确吗?

迪士尼之所以格外重视电影传达出来的价值观,是因为它的目标受众足够明确:儿童、青少年。

他们正处于受教育的重要阶段,需要适当的引导。

往大了说,迪士尼是在对经典童话的模式做出革新。

这是有必要的,因为经典童话不仅存在于历史,更延伸到当下,成为所有童话故事的原型。

潜移默化了一代又一代人。

迪士尼所做的正是要摒弃这个有毒的原型,创造一种新的原型。

去除那些腐朽、过时、充满偏见的陈规定式,以现代化的价值观代之。

它虽然不能替代经典童话的地位,但是至少可以并驾齐驱。

让我们的后代不再被一两百年前的叙事绑架。

越来越多的小朋友穿上艾尔莎的裙子,是出于对角色的喜爱和服装本身设计得好看。

她们还不懂得艾尔莎出现的意义。

但是没关系,重要的是她们不再扮成「白雪公主」了。

有些电影呈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阴暗;

有些电影赞美人性的光芒,传递真善美;

还有些电影致力于造梦,创造出现实之外的世界。

创作者有权利,也有责任去展现多样化的人生。

而作为观众,我们也应当在明辨是非的同时,保有共情的能力。

说到底,培养正确的三观是全社会的责任。

不能让道德主义抹杀掉艺术表达的自由。

电影

影视资讯电影独立鱼电娱乐

有用 (324)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