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寂寞舒广袖舞者已有八方约


    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的舞剧《青衣》昨晚在沪上演。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运眼、行腔、归音、水袖,分明是一场当代舞剧,却糅合进了中国古典舞乃至戏曲的元素。昨夜,青年舞蹈家王亚彬的全新实验作品《青衣》在马兰花剧场上演。这部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的舞剧,是艺术家自创的品牌《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七季的演出,也是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委约作品之一。   舞台上,青山隐隐,此恨悠悠,嫦娥寂寞舒广袖,好一幅“夜吟应觉月光寒”的悲剧式审美图景。而实际上,昨夜能容纳400余位观众的马兰花剧场里,至少坐进了百家海内外演出机构的人员,是艺术节“扶青计划”邀请他们在台下就坐,现场推介优秀的中国青年舞蹈家。演出还在进行中,已有多家演出机构表达了合作意愿。   王亚彬与《青衣》是浑然天成的创作   学习古典舞出身,又在电影《十面埋伏》中有段独舞惊鸿一瞥,王亚彬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兼具当代舞气质与古典气韵的一朵奇葩。但自从2009年创建个人舞蹈工作室,以每年一部的速率推出新作的她,却始终找寻不到最能融汇自己经历与优势的舞剧角色。《青衣》就在此时闯入了她的视野。   那是2012年,因机缘巧合,王亚彬经人推荐进了康洪雷导演的剧组,在电视剧《推拿》里饰演一个角色。命运在那时将她与毕飞宇的作品联结到了一起。因为爱上了《推拿》的小说,王亚彬特意找来作家的其他作品。终于,她在《青衣》里看到了自己始终苦寻不得的角色——筱燕秋。   小说原著里,筱燕秋是青衣,也是“嫦娥”。她饰演的《奔月》红极一时,却在其最黄金的年代遭遇非难被逐出舞台。人生骤降时,冷艳孤傲的她遇上老实本分的交警,过起庸常生活。时光更迭,学生春来的出现,让韶华已逝的筱燕秋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也让她突破尘封多年的梦想,渴望余生再次奔月。王亚彬说:“青衣,早已成为一种最中国的古典想象。在戏曲里,她沉淀了太多的人物情绪、命运踪迹,尤其是在迷惘的人世间,始终思虑纠缠、如怨如诉。这样的题材,不论小说还是舞蹈,真的需要一种气质的吸引和偶遇。”毕飞宇如此,王亚彬亦如此。“碰巧,我们都太合适了。”   舞剧中,《奔月》是筱燕秋一生的作场、最后的选择。这些化作舞蹈语汇,特别是由王亚彬演来,她的古典气韵与苦心追求,竟都与剧中的筱燕秋有着天然的契合。很多时候,台下2017年度国产电影的观众分不清这是当代最前沿的舞剧,还是中国的青衣身段;分不清这是舞蹈与戏曲还是舞蹈与文学相偎相融的蝶变之旅。只知道,那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幽远深长的、浸润情绪的想象空间。王亚彬说:“舞剧《青衣》是筱燕秋的梦,也是我的梦。感谢我与小说的相遇,这才有了仿佛浑然天成般的创作。”   “扶青计划”与《青衣》是机缘巧合的遇见   整场舞剧80分钟内,王亚彬试着用西方当代舞的语言讲述一个中国故事。为此,她删掉小说里满是烟火气息的琐碎日常情节,独留情绪最饱满的段落推进剧情。由于她把戏中戏、潜意识、超现实都融合进了一部舞剧,因此该剧也被视为国内以当代舞形式探寻中国女性内心世界的一次大胆探索。同时,国粹京剧的神韵与当代舞蹈思维的碰撞、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视觉技术的融合,都让这出带有实验性质的舞剧自带背书,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最适合的选项之一。用“扶青计划”项目负责人杨怡君的话说,就是“我们与《青衣》是注定会遇见的,因为该剧符合‘扶青计划’的所有条件”。作为艺术节常设板块,“扶青计划”通常偏爱哪些青年艺术家及其作品?杨怡君列出几项指标:优秀青年艺术家、精品力作、原创、有创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一比对,王亚彬的《青衣》完全吻合。“其实我们在2012年时就关注到了王亚彬,但因档期等原因直到今年才正式把她的作品推上艺术节的舞台。”杨怡君说,自从去年他们获悉王亚彬正着手改编毕飞宇小说时,就向她提出委约创作。“扶青计划”能为她提供的是完全独立的艺术创作空间,一部分资金,以及作品完成后的演出场地支持和海内外推介工作。   如今看来,作品本身的良好完成度以及“扶青计划”从创作之后的全面介入,都为这部舞剧赢得可期的前景。一切顺利的话,明年春季开始,王亚彬就将带着她的《青衣》经由艺术节“扶青计划”的推介,闯进欧洲的剧场。

焦点新闻1元电影娱乐新闻明星新闻明星动态娱乐资讯明星八卦体育花边电影电视影视快讯奇闻

有用 (74)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