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被遗弃的400具“尸体”,改变了无数人的命

迟到了400余天,

电影《八佰》重新上映。

上映第14天 ,票房已经突破了21亿。

纵使毁誉参半,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这部电影确实火得一塌糊涂。

1.风雨飘摇,

乱世中的一场戏

电影改编自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四方仓库保卫战。

淞沪会战是人们公认的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而《八佰》把这场战争拍出了难得的悲壮感,

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中的乱世场景。

一条苏州河,隔绝了两岸的人。

一边是上海滩的歌舞升平,繁荣华美,

一边是满目疮痍,残垣断壁。

电影借由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之口,

说出了这场战争最戳心的一句话:

“虽然国军把你们当牺牲品,

但历史和人民会记住你们。”

为了在布鲁塞尔会议中争取国际支持,

这场战争本来就是唱给国际的一场戏,

却处处浸染了那个年代的无奈和悲痛。

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这四百将士,

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

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

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如此就有了外界所说的“八百壮士”。

他们坚守的四行仓库是上海最后的防线,

作为杂牌军和正规军混合的他们,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士,

顽强地坚守了4天5夜。

租界和战界,

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年轻的士兵们总会在战争间歇看着河对岸的十里洋场,

满眼羡慕。

而巧妙的是,

对面的天堂,却由这面的地狱守护着,

租界里的繁荣和这边的惨烈显得格格不入,

有无关紧要的嬉闹,更有事不关己的英国人,

在开战前悠闲的下注压中日两方谁赢。

戏中戏,荧幕前的我们在看戏,

戏中的人也在看他们。

可越往后走,

越能感受到渗透进骨子里的民族热血。

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战争,

个体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伟大。

租界这边,

李九霄饰演的刀子作为事不关己的看戏之人,

却愿意冒着枪林弹雨的生命危险给负隅抵抗的战士们送电话线。

侯勇饰演的教授,捐赠贵重首饰支援军队,

最后忍不住开枪为士兵们支援。

唐艺昕夜渡苏州河,

冒着生命危险只为送上一面国旗。

而电影中冲出牢笼的白马,

更是象征了战士们对未来的希望。

《八佰》中以皮影戏的形式,

引入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冲向曹操军队的画面,

瞬间,

贯穿整场四行仓库保卫战的那种极为悲壮的氛围被和盘托出。

赵云七进七出,以一敌百。

而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士兵们面对的也是实力强悍、浩浩荡荡的敌军,无一不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他们用血肉之躯,唤醒了南岸人民的精神觉醒。

毫无疑问,

《八佰》是一首战败者之歌。

即使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役,

但是南岸有不唱亡国歌的舞女,

北岸有壮士许国的男儿。

苏州河两岸的军民们在战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依旧可歌可泣、虽败犹荣。

2. 乱世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八佰》的故事,

并没有极力渲染太多上位者的个人英雄主义。

反而把着墨点放在那些在战争中连姓名都留不下的小人物身上。

所有的人不是生下来就完美无缺的,

面对残酷甚至说是残忍的战争,

他们也有乖张暴躁、懦弱胆小的一面,

但是渐渐在爱国意识觉醒后成为了顶天立地的战士。

欧豪饰演的端午,本来只是个贪生怕死的农民。

在逃跑中被人当做是英雄后,他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蜕变。

为了保护国旗,他冲上去射击飞机,

展示出中国军人的勇敢和血性。

姜武饰演的老铁起初怯懦自私,

但是最终蜕变为勇敢的战士。

扮演羊拐的王千源俨然是一副老兵油子的状态,

但冷漠的外表下是对母亲的割舍不下,

展现了铁汉柔情的一面。

张译所塑造的老算盘则审时度势,

文人出身的他懦弱胆小,又懂得趋利避害。

为了活命,不惜当了逃兵。

可见生存,

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影片最令人震撼的部分恐怕就是郑恺饰演的陈树生,

日军的钢铁阵,眼看四方仓库就要被炸毁。

他全身绑上了炸药纵身一跃,跳到了两块钢板之间。

临行之际只匆匆给双亲留下了一道血书,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姚晨饰演的何香凝站在苏州河岸的对面,忍不住感叹到: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看到这个部分,

影院中的观众们无一不被动容。

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里,

多少像他一样勇敢的战士们尸位素餐、马革裹尸。

战场埋忠骨,英雄无人问津比比皆是。

最让人震撼的是,这个情节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四行仓库纪念馆里,

就有专门的蜡像记录了陈树生以身殉国的一幕。

在大是大非面前,

一腔热血的青年学生可以勇敢冲上前线,

散兵游勇的老弱病残们也能慷慨赴死。

李晨饰演的山东兵、魏晨饰演的朱班长、俞灏明的上官志标……

浴血杀敌时,体现军人的英勇无畏。

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团长鼓舞士气的话犹在耳畔:

“弟兄们!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

在这场战争中,

他们守住的不仅仅是四行仓库,

守住的更是一份信念,一份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也向全国人民、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抗战能够坚持,

能够打下去,能够取得胜利。”

电影没有刻意塑造高大上的英雄形象,

那是因为,每在民族危难关头,

并不仅仅只有上位者的付出,

更多的是小人物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

所有义不容辞挺身而出的人,他们都是英雄。

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万人以上。

如今的山河无恙,

正是过去这些青山埋骨的战士们以身殉国换来的。

3.为什么我还是喜欢《八佰》?

如果单论《八佰》这部影片,

其实并不是完美无瑕的。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

它更像一个各种“技术原因”导致的“残次品”。

镜头删减下,很多部分让人觉得混乱。

但我仍然喜欢这部电影,

毕竟,

它在这个年代里成功地唤醒了青年一代沉睡的家国情怀。

通过战争片,我们看到的不是该是鲜血淋漓的仇恨,

而是仇恨之外的爱国精神。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汉室中兴待后生。”

同样,

国家的希望也寄托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

让人欣慰的是,在《八佰》上映后,

很多年轻人自发地去弹孔墙和谢晋元纪念广场打卡。

还有很多人泪流满面,

自发地去了解老一辈经历的一段段抗战历史。

这些影片的存在,

时刻提醒着我们去致敬每一位抗战的英雄,

他们都为了今天的和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曾经参与过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老兵杨养正,

为了干掉敌人的坦克,

他从一个战士手中接过一支轻机枪,对准坦克猛力扫射,

就在此时,敌人的炸弹落进砖瓦房爆炸,

一块弹片正好射到杨养正的左眼,

这使他被迫装上假眼度过余生。

时隔60多年,他重返故地。

这位91岁的老兵忍不住起身摸谢团长铜像,

在铜像前面痛哭。

他说:“原来我们在抗战时期,

这是我们一个军人是应该服从的,

应该保卫国家,应该保卫我们国家人民,这是应该的。”

电影背后,是他们真实经历过的人生。

四行仓库只是抗日战争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还有更多为国牺牲的英雄,

沉默地埋藏在历史的角落。

他们的壮举可以给予当代年轻人一些启示,

民族脊梁不能丢,

后人更需铭记国耻,砥砺前行。“希望你们年青的一代,”也能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们回顾过去的那一段段历史,

发现里面不仅有功败垂成和丰功伟绩,

也有无数人在枪林弹雨中换来和平的来之不易。

年轻人不该忘记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英雄,

也不该在岁月中慢慢遗忘历史。

做个勇敢的中国人,

先从直面伤痛开始。

电影八佰谢晋元四行仓库

剧情介绍电影八佰谢晋元四行仓库你好吴所娱乐

有用 (951)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