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复工以来,几部大片的表现真的可以用几家欢乐几家愁来形容,前面刚刚有《信条》把诺兰拉下神坛,本周迪斯尼大片《花木兰》就以更低迷的表现再次验证,对电影这个东西永远不要期待太高,家喻户晓的传奇CP,万众瞩目的顶流阵容,迪士尼的大手笔,全都无力拯救导演对东方的误读,影片以空前的华丽,讲述了一个空前孩子气的童话故事。
大概这是迪士尼有史以来最惨痛的教训了,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市场,两天票房才一亿出头,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口碑的一边倒的垮掉。
造型丑,故事烂,场面小,形同儿戏,所有的批评都是诚恳的,片方和导演必须照单全收,歪果仁来讲这样有底蕴的故事,难度太大了,和《功夫熊猫》完全是两回事。
单纯从市场的角度,再怎么评价它,都不能改变已经垮掉的现实,或许,它就像是一场拙劣的马戏,若干年之后依然是好事者的笑柄。那么问题来了,从这部电影,我们真的不能看到一些积极的因素吗?
是的,如果能从群嘲的狂欢中,冷静下来的话,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花木兰。
一,最高预算下的基本水准花木兰这个形象并不是用来凑数的,并不是灰姑娘和爱丽丝们的陪衬,而是寄予厚望投入了足够大的资源,《花木兰》预算达到3亿美元,是迪士尼史上第一败家项目,你可以说它没有实现与预算相匹配的效果,但预算是真金白银的。
从一开场到片尾字幕结束,服化道置景美术摄影配音的精良程度说明一切,如果这些可以忽略,你可以想象李连杰甄子丹巩俐这样的阵容得花多少钱,迪斯尼为了让观众来看电影,下的是血本。
二,文化输出的意义利大于弊影片在花木兰的老家是真的失败了,可是,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没有意义,相反,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它是务实而且成功的。
因为中国观众看《花木兰》,无法接受一些不符合考证的细节,比如说妆容比较怪异,建筑和服饰的违和,然而就全球范围内,观众看这部电影,就和西方人看阿拉丁,阿拉丁的老乡看沉睡魔咒一样,无非就是个囫囵吞枣,不能指望用一部电影就把文化普及了,让他们学会写汉字,理解忠孝勇的意义。
文化输出谈何容易,自己往外走比有人传递要难得多,国产片无数次走出国门都难以摧城拔寨,不得不说外国人还是比较接受西方人拍的《末代皇帝》,没办法,他们更了解西方人的口味,会用西方的习惯把东方的文化翻译一遍,虽然有点粗糙,毕竟能做到全球化,所以,这部《花木兰》烂番茄新鲜指数百分之七十三,真的不低了。
如果是单纯拍给中国人看,《花木兰》垮得不可救药,如果是拍给全世界看,还算及格吧。
所以说迪士尼功大于过,《花木兰》利大于弊,至少凭着强大的娱乐生产和推广能力,已经通过动画版和这部真人版,把花木兰的形象推广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
三,刘亦菲的表现值一张电影票估计大家都不喜欢大胡子的李连杰,明明很强大却莫名自卑的巩俐女巫战,可是对于刘亦菲这次的表现,应该是挑不出太多毛病。
无论是替父从军的孝,军营中的忠,战场上的勇,还是作为个体就的个性与情感,刘亦菲拿捏得比较准确了,真实自然,不装不尬,不硬演,隐隐的有点演技派的意思了,在剧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了游刃有余。
不拿选影后的标准,就当个商业娱乐片看,这水平稳稳的,加上有点英武的颜值和气质,真的可以了,换章子怡汤唯来演也不见得更好。
而且刘亦菲这次表现很淡定,面对票房口碑双失利宠辱不惊,没有辩解和自我陶醉,发文感谢配音工作者,大气。
看完三条理由之后,大家还会接着骂《花木兰》很烂,还会说不如看逐梦娱乐圈吗?
希望面对这个刚刚复工正在复苏的行业,对努力帮我们做文化输出的好莱坞电影人,对一直努力而且表现不错的刘亦菲,大家能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苛责和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