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一直都是中国人民的首要大事,它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有着非常好的兆头。在过去的上海滩,每年大年前夜都会敲锣打鼓送灶王,比现在要有气氛的多。在很早以前,过年这个习俗的寓意不光是对着神仙祈祷来年的平安,更多的是需要在辛苦的一年的结尾好好的犒劳一下自己,放松一下。
现代生活的年味就比较淡了,因为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平时也都可以放假休息,过年就是普通的吃一顿饭,并且有些人对于过年的一些老习俗有些厌烦。可能这就是得到了一些东西就会失去一些东西,每一种生活现状的更新都会失去以前生活的味道。
在旧上海,有名的大哥大杜月笙过年总的来说和很多人家没有太多的区别,在杜月笙的秘书回忆,每次除夕夜之前,杜公馆都会重新布置室内的摆设,很多东西都会换成新的,所谓新年新气象。并且很多摆件装饰上面也会很下功夫,比如花瓶里面要插上天竹腊梅,门口要扎一些冬青柏叶子,非常的朴素,和一般的大户人家比起来已经低调了很多。其实在过去,很多豪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奢侈,他们的讲究也是讲究一个年味。
布置完景物之后,就要吃年夜饭了,和布置家里一样,年夜饭也并没有那么铺张。像很多人想象的山珍海味鲍鱼燕窝这种菜并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饭桌上面,有的是一些十分入味的家常小菜,比如蔬菜热炒,或者咸肉腊肠之类的。一大家人围着暖和的炉火喝着酒吃着饭,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
像杜月笙这种人比一般的人更加注重家庭的氛围和温暖,不如说是一种贪念,就像是冬天里冻红的双手更加痴念那温暖的炭火一般。而家庭对于他来说就是努力结果的证明,只要家庭还在,说明他做出的努力就没白费。
最后过年时候的重头戏就是发红包了,杜月笙的熟人都知道,每次发红包杜月笙都是出手最大方的那一位。
作为江湖大佬,杜月笙觉得红包是最能体现出人情的一种表现,现在过年的时候很多人都开始在手机上面抢红包,旧时候可不是这样。在以前,送红包可是非常讲究的。
早在送灶王爷的时候,杜月笙就会准备好精制的庄票红包,这种红包就是现在说的支票,之所以用它就是因为数额很大。并且有整整齐齐一大叠,每个都不少于五百,在当时五百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是杜月笙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送这种大额红包,重情义的他觉得哪位朋友最近需要帮助,不需要对方开口求助,他就会让人把红包给送出去。
只要等年夜饭吃完,杜月笙就会悠然的躺在床榻上,那一叠整整齐齐的现金就在杜月笙的手边放着,然后就是经典的送红包场面。然后只要有一个人进来拜年,杜月笙就会伸手一抓,抓一张现金送给对方,这些现金中面值最小的是五块钱。然后就是下一个,就这样依次循环,拜年这一程序会一直持续到十二点,这么长时间一直都会有人进去百年,场面也是很壮观。
等到杜月笙准备的现金送完了,他才会慢悠悠的从自己的烟塌上面下来,这时候杜月笙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悠然自得仿佛解决了一项大事。
可是杜月笙的红包还没有发完,他还要上街去发红包,并且在街上发红包也是步行,发红包的对象都是穷苦的人们,乞丐,因为杜月笙想要这些人可以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吃顿好饭,每份红包也有好几个毫洋。
这三轮红包发完了,杜月笙开始收红包了。杜月笙的朋友很多,所以过年期间来家里的访客自然不少。
可是杜月笙每次收到红包一分钱都不会收下,全部发给了杜公馆的人,并不是说果盘里收到的红包很少,要知道每次公馆果盘里收到的红包少说都有一万。曾经有一位职位不高的公馆佣人曾经说过,自己每年都会分八百大洋,所以杜月笙才会有很多人愿意在他手底下干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每次杜月笙发红包的规矩都没有改变过,对此他解释说,自己尴尬事情小,但是让别人尴尬了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