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Leon。
《吐槽大会》第五季,终于在玩一样的battle中结束了。
上热搜的是大张伟,以391票的成绩拿到了冠军。
花儿乐队解散12周年后,主唱再次登上领奖台,举起的奖杯却不再与音乐相关。
人们只记得大张伟「似乎是个主持人」,忘了他15岁就能背着全北京最好的吉他到处表演。
所有人都觉得,他变了。
他不再摇滚,甚至不再重视音乐,写很多商业烂俗的洗脑神曲,到了现在,人们看到他都会自动默认:综艺咖。
但其实,他一点都没变。从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一心赚钱的俗人。
人设林立的娱乐圈,很少见这么不装的人了。
如果要说明星里谁最接地气,那大张伟一定是其中之一。
这个大杂院里长大的孩子,童年是在9.8平米的房子里蜗居过来的。
说到白手起家的奋斗,没有人比他更懂。
没有大富大贵的出身,只能凭能力逆天改命。
爸爸发现,电视里播的济公主题曲,他只听一遍就能唱下来。
“虽然嗓子破了,但音是准的,一个都不差。”
于是父母白天厂里工作,夜里摆摊到三四点,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就为了不辜负他的音乐天赋。
大张伟也很争气,凭一把范儿十足的美声,叩开了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艺术团的大门。
但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大张伟总是老师们的第一选择。
不出两年,捧回来的奖杯奖状,堆满了不足10平米的小屋。
都说人最缺什么,就对什么最敏感,所以小小年纪的大张伟就对钱格外上心。
有一次去俄罗斯比赛,团里发的钱他自己一分没动,给妈妈买了金戒指,给爸爸带了俄罗斯的电动剃须刀。
不管是家里还是他,对这种有歌唱又有钱拿的生活,格外满意。
但也许是开局太过顺畅,总要有点磕绊才像人生。
和大多数唱美声的孩子一样,他的道路被变声期截断。
长大后他回忆那段日子说:“命运啊,时不时就冲着你肋骨插一下子。”
这是大张伟的第一次「放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放弃。
穷人家的孩子最怕什么?
不是穷,而是命。最怕好不容易向上走了一点,又发现那是错觉。
为了不浪费那台一万块的录音机,他组了一个乐队,开始排练起摇滚。
偶然的一次机会,有人问他要不要去酒吧表演。
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因为表演有钱拿。
对这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所有能赚钱的路子都值得一试。
当他拿起吉他,在酒吧唱起《静止》时,台下的摇滚前辈们被镇住了。
他的原创音乐,让宋柯一口气说了四个「很」:
“词曲很真诚,很抓人,很澎湃,很具有躁动的力量。”
宋柯的员工付翀看到他,直接递了辞呈,就为了抢先签约。
但付翀是个纯粹的商人,不是天使,他问大张伟:10万块钱,买断你这些歌的版权,好不好?
年仅15岁的大张伟哪知道什么版权,自己就是来赚钱的,二话没说点头答应。
他用到手的10万付了首付,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充斥着这个新家。
首张专辑《幸福的旁边》也一炮而红,一经发售就卖了四五十万张。要知道,朴树那年也才卖出三十万张专辑。
于是大张伟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唱歌写歌,能赚钱!
看在钱的份上,大张伟铁了心要扎根娱乐圈。
不久,花儿乐队被奉为中国第三代摇滚的领军人,窦唯对他不吝夸赞,崔健、郑钧对他照顾有加。
对这个未成年乐队,《华尔街日报》是惊叹的:
“如果能拍摄更多录影,能有更多公开演出,那么每个中国孩子都将穿着花儿乐队的T恤。”
九十年代的中国属于摇滚,代表滚圈精华的《中国火》合辑,有花儿乐队的一席之地。
要不是那阵儿没有微博,花儿乐队没准比现在的TFBoys还红。
十几岁的花儿,做到了几十岁的乐队老炮儿求而不得的成绩。
但滚圈没过多久就颓了,没有人再听摇滚,市场开始钟情于流行。
有怀旧的人指着街上那个三十几岁还背着吉他瞎混的大哥说,这叫精神。
大张伟却觉得,“精神这事儿,它也不能当饭吃吧。”
再加上圈里大佬疯的疯,自闭的自闭,他觉得自己再唱摇滚就三个下场:自杀、神经病、改行。
他终于开口对老板说,“我要赚钱。”
但老板把桌子一拍,指着他的鼻子:“你背叛了摇滚!做音乐,就不能想钱的事儿!”
大张伟不敢苟同,毕竟自己当初就是奔着钱签约的。
这是大张伟的第二次「放弃」,也是看清自己的开始。
对大张伟来说,摇滚固然可爱,但父母已经下岗,撑起家里的经济才是首要目标。
他开始领悟「路见不平,绕道而行」的人生哲学,于是对公司提出了提前解约。
既然是提前解约,就得赔钱。公司狮子大开口,三百万一个子儿不能少。
那年头,一次表演的门票也就值15~30块,榨干他也拿不出来三百万。
虽然最后打官司打到了40万,却也掏空了他这几年赚到的钱,还搭上了自己写的几十首歌。
“我因国情与家境考量自废摇滚武功。”这一年,他21岁。
由于对这家公司的做法不能释怀,他一度在微博上控诉,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愤怒和狂躁。
不再做摇滚之后,找到了一个赚钱的新路子,也是现在抖音神曲诞生的办法——
「大数据算歌」。
他扒遍了各家音乐平台的榜单,市面上的音乐刊物也买了一遍,筛选最可能火的旋律,再找同样类型的音乐日日夜夜地听。
当他把《嘻唰唰》扔到鼓手王文博桌上,王文博没听完就开骂:这他妈是什么玩意儿。
大张伟一点也不怵:“你不是想买宝马吗?这里面没摇滚声儿,只有钱声儿。”
如他所料,《嘻唰唰》火了,还是大街小巷级别的火。
哗啦啦的金币声随之而来,他也终于不用担心爸爸为了保护摊煎饼的鸡蛋而摔断腿。
但好景不长,《嘻唰唰》很快被扒出抄袭。
事闹得挺大,他公开道歉,补买版权,态度诚恳。
然而,上帝原谅你了,网友不会。每发一张专辑,就有人站出来说他抄袭。
虽说实锤的从始至终只有《嘻唰唰》,但在大众眼里,他的名声已经跟郭敬明不相上下。
从此,花儿乐队所到之处收获的不再是掌声应援,而是满满的恶意。
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造型,被人称作「流氓」;穿着正统军统表演,又被指「亵渎」军人。
有的节目组甚至会为了综艺效果,直接在提词板上写下「大张伟精神病」。
人是错的,不管做什么都是错。
顶着人人喊打的状态,乐队是肯定做不下去了。
于是,大张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开一场演唱会。戏剧的是,这场演唱会是为了解散。
他在台上哭喊着,“我的音乐梦想碎了,所以我也就不捡了。”
这是他的第三次「放弃」,也逐渐告别音乐。
告别了音乐,大张伟说自己变得特别不勇敢了。
的确,他的调侃不再犀利,见面先叫「老师」也显得更加圆滑。
人们觉得这是成熟,他却说:“我就是比之前能忍耐了,能听人话了,因为确实要吃饭。”
为了商演,他被迫高强度减肥,减到在节目录制期间心慌气短,精神恍惚。
主持人大鹏连着问了几遍,都得不到回应,火气上头大声说:不录了!
第二天,这段采访视频被大鹏经纪人放到网上,「大张伟吸毒」成了当天的头条。
一次「低血糖」成了全民声讨的狂欢,公司的澄清无人愿意相信。
大鹏事后的道歉,挽回不了大张伟抑郁的结局。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睡眠需要靠药物,起床需要靠勇气。
最重要的是,自己又没钱了。
再次被生活逼向死角后,是综艺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百变大咖秀》的导演问他要不要来试试,他没太犹豫就去了,并且再次感受到了「一夜爆红」的滋味。
这之后,大张伟多了一个「综艺网约车」的名号,随叫随到,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跑了19个节目。
他当主持人,当音乐评委,靠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嘴,他收割了一大批粉丝。
人们乐此不疲地收集他的经典语录,在遇到困难时反复品味。
他把所有人都伺候得开开心心的,却对自己说:
在快40岁的时候,成为了20岁那会儿最讨厌的人。
《天天向上》里,被心理医生发现处于重度焦虑中。
但他也说,自己来不及悲伤,“要带着悲伤一起玩儿。”
这么一玩儿就玩成了真正的笑星,正好,这年头笑星比什么都挣钱。
他有了更年轻的流量,有了更受欢迎的群体。
于是他开了直播,但不卖货,而是带着粉丝一起听歌,听摇滚。听到高兴了,还自己唱了一首《噢!乖》。
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
“快乐”就是最牛的“高级”。
没有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大张伟同样如此。
那些所谓的“名言”不过是他从前和当下的真实感受,一种人生的分享。
大张伟一直是一个俗人。
他从来不装,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赚钱他可以放弃很多东西。
但20多年过去了,从穷二代到富一代,吃够推荐电影大全了没钱的苦,赚钱的难,终于弥补物质和缺憾时,他发现自己还是那个热爱音乐的孩子。
只有引吭高歌,才能感受到存在。
看似放弃了很多,到头来其实什么也没放弃。
所以他放言:赚够一个亿,就去做我最有热情的事。
这份在娱乐圈里少见的坦诚,一直贯穿着大张伟的人生。
很多人喜欢大张伟,除了喜欢他带来的快乐,应该多少也看中了这份赤子之心吧。
毕竟,世界催着你长大的时候,只有大张伟说,保持初心。